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鲁中丘陵山区花生5000kg/hm^2优化栽培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鲁中丘陵山区春播地膜覆盖花生种植密度、有机肥、氮、磷、钾肥施用量优化模型,获得期望目标5000kg/hm^2以上的配套措施为:密度135000 ̄150000穴/hm^2;施用有机肥45000 ̄75000kg/hm^2,尿素112.5 ̄187.5kg/hm^2,过磷酸钙375 ̄450kg/hm^2,硫酸钾180 ̄300kg/hm^2。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磁化复合肥是一种新型肥料,为春对花生根瘤形成和产量的影响,在汝南县砂姜黑土上进行了试验,粉煤灰磁化肥在花生上一般用量的840kg/hm^2左右,粉煤灰磁化肥比对照增产24.5%,增产729kg/hm^2,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9%,增产240kg/hm^2;比等量N,P,K混合肥增产4.7%,增产165kg/hm^2,比未磁花粉煤灰复混肥增产3.3%,增产120kg/hm^2。最高产量为  相似文献   

3.
坚尼草高级品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6a中,高级品比试验,结果表明:CIAT6172的年干物质产量和年粗蛋白产量均居首位,分别为16278kg/hm^2和1045kg/hm^2比对照种分别增产42%和34.5%,CIAT6901的年干物质和年粗蛋白产量均居第二位,分别为14789kg/hm^2和987kg/hm^2,比对照种分别增产29%和27%。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北地区1992年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做了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龙142,哲单10和长单42五点平均产量分别为10509.7kg/hm^2,10625.8kg/hm^2和10523.1kg/hm^2,较对照四单8分别增产12.3%,13.4%和12.5%;较对照龙单9增产分别为14.8%,16.1%和15.0%。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于其它品种,可在各参试占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用300ml/hm^2“绿灵宝”复合植物营养液对水150kg拌种,能促进大麦的生长发育,冬痛总苗数、成穗数、千粒重等有明显提高,成熟期提早3-5d。用1500ml/hm^2“绿灵宝”对水750kg,分别在大麦孕穗期、灌浆初期叶面喷施,能促进籽粒灌浆充实,大麦的穗实粒增加0.3 ̄0.6个,千粒重增另0.3 ̄0.8g。用“绿灵宝”既拌各地面喷的效果最好,大麦单产4331.0k/hm^2,比喷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钟  郑祖平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密肥措施,即密度、氦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与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产量〉65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为55222.5 ̄56925.0株/hm^2,施尿素539.1 ̄608.6kg/hm^2,施磷肥,施钾肥为273.7 ̄305.4kg/hm^2。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5494m^2,平均产量达15.27t/hm^2,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形成18.0t/hm^2的库容量;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结实率高于90%;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CGR)较高,净同化率(NAR)较高又是C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培矮64S/E32百亩高产样方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8300.5kg/hm^2,新河示范点为9400.5kg/hm^2,比大面积栽培增产30.4%-39.6%。产量结构分析表明,足穗,大惠,总库容量大是培矮64S/E32高产的重要保障。对其生育期表现、叶面积生长特点,施肥水平进行调查,并讨论了此类特迟熟杂交组合在湖北栽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耀 《杂交水稻》2000,15(3):21-22
洪江市第一种子公司1999年对超高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试制33.34hm^2,平均单产突破了2.25t/hm^2,高产丘块达3.83t/hm^2,总结了其主要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咸阳市1998年推广穴播地膜小麦2734.67hm^2,平均产量3862.5kg/hM^2,较露地对照增产1347kg/hm^2,增产53.5%,平均增益1093.8元/hm^2,总增益303.1万元,示范膜际栽培模式13.3hm^2,增产148.37%,一般在海拔较高,积温一不足的地区及田茬田块以推广穴播模式为主;在海拔相对照较低,热量较好的地区以推广膜际栽培为主,在技术上,要着重抓好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11.
在小麦大小分蘖达到适宜喷药期,而部分主茎(大约1%左右)已经超过Feeks9.0的情况下,为了检测GENESIS是否能有效地抑制这类主茎的自交结实,选择了20个优势群亲本基因型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当小麦生长时期处于Feeks9.0-9.8时,进行一次叶面喷施,所有参试品种仍可达到95%以上的杀雄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麦自交结实,同时对其中10个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人工饱和授粉,证明GENESIS对雌蕊的育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配制筛选山西省晋南麦区化杀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选用20个小麦品种(系),分为A、B两组,A组为山西省晋南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10个,B组为自育且含异种属血统的品系10个,用化学杂交剂SQ1进行化杀。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系)生育时期处于Feeks 8.0~9.0时,喷施5.0 kg/hm的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率达到98.76%以上;A组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和自然授粉结实率分别平均为70.87%和41.68%,B组分别为72.10%和57.31%,各材料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化学杂交剂 SQ1与参试小麦品种基因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t检验结果表明,B组小区产量、穗粒数和公顷穗数的杂种优势与A组差异显著,杂种优势明显高于A组。评选出4个强优势组合,均含有异种属血统,其超标优势幅度达17.56%~43.13%,说明在利用化杀法时,选用较远缘的中间材料做化杀杂交亲本来提高杂种优势幅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化学杂交剂SQ 1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化学杂交剂SQ-1对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作用,以20个四川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研究SQ-1不同喷药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Feeks 8.5为四川小麦最佳喷施时期;适宜的喷施时期为Feeks 8.0~9.0.用4.0 kg/ha的SQ-1进行雄性不育的诱导,所有供试品种平均可达到97.09%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和49.77%的异交结实率.喷施SQ-1后,四川小麦的株高明显降低,抽穗推迟并且穗长缩短.另外,基因型的不同导致化杀效果及化杀后农艺性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杀雄荆SQ-1喷施后遇雨及雨后复喷对小麦的杀雄效果及异交结实率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冲洗SQ-1和重复喷药喷水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SQ-i的杀雄效果以及异交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杀雄荆SQ-1在雨前2h喷施便可以被植株吸收,达到良好的杀雄效果;(2)雨后复喷SQ-1可达到完全杀雄效果,但喷施次数越多异交结实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化学杀雄剂CH1对冬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及其与乙烯利的互作效应、筛选CH1最佳使用剂量和表面活化剂组合,用6个CH1剂量水平、7种表面活化剂和3种浓度的乙烯利进行不同配伍组合,对不同组合处理下3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雄性不育率和饱和授粉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5~30 g·hm-2剂量下,CH1可诱导3个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5%以上,说明CH1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作用;随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饱和授粉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30 g·hm-2处理的饱和授粉结实率明显偏低,推测雌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观察花药和雌蕊发育情况,发现未喷施CH1的植株花药大且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大,而CH1处理的不育株花药瘦小,呈剑状,不开裂,羽毛状柱头较小;(3)随着CH1剂量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株高逐渐降低和抽穗期延迟的现象,CH1对旗叶的药害反应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4)CH1剂量为10 g·hm-2时,与其他表面活化剂相比,NE1820对普冰151的旗叶伤害较轻,对株高无明显抑制作用,可提高饱和授粉结实率;(5) CH1剂量为15 g·hm-2时,添加2种浓度乙烯利后,3个品种的株高比未添加乙烯利降低,抽穗期延迟,其中添加5 mL·L-1乙烯利后3个品种均能达到100%雄性不育,并且饱和授粉结实率相比未添加乙烯利平均高7%左右。因此,CH1采用15 g·hm-2剂量,配伍1% NE1820和5 mL·L-1乙烯利可诱导小麦产生完全的雄性不育,且获得较高的授粉结实率,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芝麻雄性核不育两系制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选育成的芝麻雄性核不育系及相应恢复系,研究以现蕾至始花期花药特征为标记获得全不育的芝麻两系法制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不育度达到99.0%.制种田不育株自然异交结实率可达99.5%以上。制种亩产量常21.3—42.5公斤,不育系繁殖亩产量20.25公斤,繁殖田、制种田与生产田面积比为1:100:10000。  相似文献   

17.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8.
新型化学杂交型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化学杂交剂(CHA)诱导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一条重要而简捷的途径。BAU9403是北京农业大学独立合成筛选出的新型化学杂交剂,已申请国家专利。我们从1997年开始连续3年对BAU9403的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1999年在6个小麦不同生态区进行了统一设计的试验,目的在于为BAU9403的产业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雌雄分化期至药隔期,用0.75kg/hm^2剂量的BAU9403,可以诱导接近安全的雄性不育,雌雄分化期和药隔期两个使用时期间无显著差别,但不同品种的最佳施用时期有差别。BAU9403的适宜使用时期可达7d以上。相同的基因型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说明BAU9403的杀雄效果在不同地点及同一地点不同年份是稳定的,但不同年份可能因气候条件的不同要求对使用剂量进行适当的调节。BUA9403对雌蕊活性基本上无影响,3年平均异交种子产量相对较高。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另,结实率和种子产量降低,说明控制或使用能够诱导满意的雄性不育率的最低剂量是必要的,这也有利于降低制种成本。  相似文献   

19.
大豆隐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与应用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启建  吴天侠 《大豆科学》1995,14(2):137-142
  相似文献   

20.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