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要介绍了茶树穗条来源、苗圃地的选择、扦插技术、苗圃管理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扦插效果。核心是在贵州省内做好适宜育苗地点的小气候及酸性土壤选择,采用畦面无心(新)土扦插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除绿化苗圃杂草,对金华市常见绿化苗圃主要杂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金华市常见绿化苗圃杂草共有30科90种,其中主要杂草有水花生、香附子、牛筋草、马唐、狗尾草、一年蓬、狗牙根等,常见杂草有马兰、牛繁缕、婆婆纳、猪殃殃、车前草、荠菜、灰绿藜、小飞蓬、酢浆草、蓄、凹头苋等,偶见杂草有斑地锦、通泉草、泥胡菜、刺儿菜、龙葵、商陆、看麦娘等;大部分杂草在苗圃中呈随机分布,只有个别杂草呈聚集分布;不同季节,为害绿化苗圃的杂草种类、密度、出现频率等不同。  相似文献   

3.
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小气候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该文利用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的小气候实际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林窗小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由于受太阳辐射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影响 ,林窗的小气候要素存在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动态位移和要素的空间不对称分布 ,林窗不同区域热量传递方向截然相反的现象 .这将导致林窗的环境异质性差异 ,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 ,植物种群分布等 ,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1993/1994年冬桂南地区15个华侨农林场的芒果和荔枝、龙眼树的寒害发生情况,认为上述果树寒害的发生程度与果园地形、树龄和植株生长状况有关。并提出了利用有利小气候环境,创造良好生态条件,加强果园管理,进行树体保护,果园灌水或喷水,果园夜间熏烟,苗圃搭盖薄膜过冬等防寒措施,以及寒害植株的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渭北地区旱塬混农林综合体系小气候效应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混农林综合体系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小气候特征与林木覆盖度、林木冠体及林木分布度关系密切,与林木株数、林木平均高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松苗立枯病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的阐述,结合圃地选择、苗圃处理、苗圃管理和药剂防治等主要防治措施,阐明了松苗立枯病的主要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大量观测资料,先阐明稻田防护林网内小气候因子与产量的分布,进而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由电子计算机建立了产量与小气候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影响苗圃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各地区统计的数据分析林业苗圃的分布格局及效益,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内在原因和规律,从而得出制约苗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苗圃提高经济效益找出恰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森林苗圃分布面广,各苗圃土壤差异较大。39个具代表性的苗圃土壤测试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苗圃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属中等偏低,速效磷含量很低,土壤的酸性偏高.为此,要提高苗圃土壤的生产能力,应充分利用水热条件,合理改良土壤,改变耕作方式,实行集约管理,促进壮苗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该文叙述了河北省承德市御道口牧场自然气候和土壤植被分布状况等基本情况,并结合山地苗圃的发展背景及御道口牧场独特的区域优势,分析了御道口牧场建设山地苗圃对其生态文明所产生得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瘟病活体菌株接种法在稻种资源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省内主要栽培粳稻品种(品系)为研究对象,用活体菌株接种法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在人为控制的田间小气候下,建立了一套发病系数高、简便实用、病圃容量大、鉴定结果可靠性强的稻瘟病鉴定方法。通过几年的抗性鉴定,鉴定筛选出了一批利用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和新品系,为加速实施水稻良种化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省内主要栽培粳稻品种 (品系 )为研究对象 ,用“活体菌株”接种法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 ,人为控制田间小气候 ,建立一套发病系数高、方法简便实用、病圃容量大、鉴定结果可靠性强等综合措施在连续几年的抗性鉴定中 ,鉴定筛选出一批利用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和抗性较好的系统材料 ,研究室选育出抗病品种 3个 ,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系 3个及省内抗病品种 (品系 ) 2 3个 ,以备做抗性资源加以利用或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遵义6个县区气象观测站和6个田间小气候观测站的气温数据,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反映的气温特点,以及气温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变化的气候立体特征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县区气象观测站和田间小气候观测站的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日较差数值相差较大,且田间小气候观测站气象数据能更具体真实地反映山地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猕猴桃叶幕微气候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武汉地区猃猴桃4种栽培方式对树体生长、叶幕光温微气候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体生产力、枝条与叶面积和发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栽培方式;栽培方式对叶幕叶片光哈 有效辐射截留、叶果际温度微气候产生显著影响,T架与篱架叶幕温度微气候优于棚架;叶幕内部荫蔽叶片对树体总光合贡献很小,不同栽培方式叶幕阳面叶片的光合日变化规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菜秧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几个微气象因子条件下保鲜效果的研究,定量分析了微气象条件对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筛选出蔬菜保鲜的最佳微气象因子配置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蔬菜在低温、高湿、避光的环境中可以延缓衰老腐烂、延长保鲜期,并可以减少病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天山中段天山云杉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对林外和林内小气候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天山生态站2005,2006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温、蒸发量、风向风速、辐射量和照度等因子对天山生态站区林外林内的小气候要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林内大气温度、土温、蒸发量、辐射强度、光照强度要比林外小,而相对湿度比林外大。利用SPSS(V11.5)软件统计分析表明,天山云杉林对土温和蒸发量的影响比对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方法,在春夏秋3季对安塞县具有代表性的退耕模式如混交林、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及对照裸地进行小气候观测,选取光照强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进行小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模式对小气候均有改善作用,较对照裸地降低了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了大气湿度;混交林在改善小气候方面的作用最明显,人工乔木林次之,人工灌木林较差;季节更替对不同退耕模式的影响不明显。建议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优化退耕地植被结构,增加退耕还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9.
翁玲  陈宇 《北京农业》2012,(18):160-161
对赤水市大棚小气候特征与石斛生长气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春末至秋初,棚内气温达到石斛生长适宜温度,冬季气温满足石斛冬眠需要;夏季棚内最高气温超出石斛生长的最高临界温度4.0~7.0℃,春秋两季棚内最高气温上限也达到石斛生长的最高临界温度,但最低气温均高于石斛生长的最低临界温度。对不利于大棚石斛生产的气象条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合理化的小气候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迟中稻低棚深沟肥床旱育中大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棚深沟肥床旱育秧的技术,培育迟中稻中大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省工节本地控制苗床温湿度,以利于秧苗旱育生长。旱育秧的叶龄、苗高、干重和单株分蘖数与同期水秧相近;苗高比水秧矮1/3;栽后3d发根数比水秧多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