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Ⅰ——成就与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3大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在农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各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代价",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包括工业等相关产业)所付出的"生态代价"是沉重的。为了今后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即"可持续农业"之路、"生态农业"之路、"循环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节能与减排、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修复,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六盘水市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采取"粗放式"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过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谋划农业新发展给力中原经济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是河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建设中原经济区,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已经指出了河南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笔者认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也是新农业崛起的机会,一场新的农业革命即将到来。新农业革命亟须加快启动"五大"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度垦荒,滥砍滥伐,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发展规模化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机肥施用量的减少,使土壤有机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存在着隐忧。特别是农业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一些地方农业面源污染在加重,农业的生态系统在退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日前审议通过了《全国农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技推广的困境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农业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和国家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系统总结归纳了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分析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现状,探寻适合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科技创新转化,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切实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渠道增强融资能力,以此推动黑龙江垦区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过度消耗,进而不断引发了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问题。各国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代价,各种环境灾害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低碳经济正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2003  相似文献   

9.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自1986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概念以来,我国绿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从1986年至今,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6~1991年;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2-2000年;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并对绿色农业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农业农村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不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一度成为一些农村的真实写照。环境和生态"赤字"沉积已久,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幸福生活的重要障碍,成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门槛"。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及  相似文献   

11.
杜国平 《北京农业》2012,(33):165-166
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传统农业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正向现代农业发展,介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现代农业4种发展模式,并探究了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必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讨。针对当前农业发展所处阶段,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作出客观的解释和理论概括,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为基础,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农业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构建的基本原则、方法、设计框架和指标选择标准,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网站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金农工程”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网站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在介绍我国农业网站发展现状和指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农业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石华  张法瑞 《古今农业》2006,6(1):19-27
农业是稳定政权的基础,元朝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相当重视,颁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和措施,这在《通制条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又以卷16《田令.农桑》“劝农立社事理条画”所载更为详实,给元代后期乃至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通制条格》“劝农立社事理条画”对元朝中前期农业所起的作用,成为元代农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对元代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宏观调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旨在从观光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措施,促进我国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涛 《湖南农业科学》2006,(3):106-108,111
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出发,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由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17个指标组成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多指标综合模型法对中国1991-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中部、西部3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政府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贯彻4R原则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效益等。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进一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缓解水资源短缺约束,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指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着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以及诸多制度性障碍等问题。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基于此,提出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措施选择: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发展加快方式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走有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