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20个辽宁省主栽香菇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性,并采用NTSYS-PC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ISSR备用引物,并用这9个引物对供试香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7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3.3%。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异化系数在0.36为阈值时,20个菌株聚为4个组群。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方法鉴别香菇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单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Operon公司产品)PCR扩增香菇的多态性DNA。测试的7个引物均能扩增15个香菇菌株的DNA,扩增位点为12~19个,DNA片段大小为0.34kp~2.52kp。除菌株ATCC 28759和ATCC 28760所有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均相同外,其余13个菌株都有其独特的DNA谱带。结果表明,RAPD方法可用于鉴别香菇菌株间的差异,在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3.
以4个白色和4个棕色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对其500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的S33、S438、S485 3个引物在棕色菌株组能扩增出4个特异条带(大小300~2000bp),将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将合成的4对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标记引物对48个菌株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SCAR41200在24个棕色菌株的22个中能扩增出特异条带,而所有白色菌株中都没有此条带,表明该标记与棕色菌株的棕色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4.
灵芝菌株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TAB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DNA,再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IGR IPCR RFLP)结合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30个灵芝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Ⅱ、IGR I-PCR RFLP产生了47条带,其中42条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菌株分成七大类,包括紫芝、黑灵芝、树舌灵芝、薄树灵芝四大类,以及另外三个无法确定具体归属的类群,但没能将赤芝与松杉灵芝区分开.RAPD从247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并全部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的30个灵芝菌株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香菇菌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香菇菌株的DNA片段通过隆转移到质粒载体Bluescript M13-(pBS)以获得部分基因文库。文库三个随机克隆和一个密环菌中1DNA克隆被用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探针。其中三个探针可检测到多态性,提示了32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株的遗传分离。菌株间的相似性用平均链锁聚类方式(UPGMA)聚类,相似性超过60%的分为一组。23个菌株被分成4组。9个菌株与其它菌株相似性均低于60%而独立存在。从我们  相似文献   

6.
利用3个随机引物对21个香菇栽培菌株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3个引物共产生45条DNA谱带,其中分子量最小的0.18kb最大的1.16kb,聚类分析表明,21个香菇菌株的相似系数为0.64~1.00,其中大部分菌析遗传差异较小而相似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从DNA水平上分析香菇不同菌株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镭  谭琦 《食用菌学报》1997,4(4):21-24
本文选取了10个中国香菇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8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我国的香菇野生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10个野生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在50%~80 %之间.  相似文献   

8.
ITS-RFLP及SRAP标记在灰树花种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5个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株的子实体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ITS扩增后对产物进行酶切,25个菌株的ITS条带处于同一位置,酶切后部分菌株呈现不一样的切点,可将这些菌株大致分为三类.应用扩增清晰、多态性高的47对SRAP引物对这25个菌株进行SRAP分析,共得到138条多态性条带,树状图显示,这些菌株在相似度77%水平上可分为三类,与ITS-RFLP的分析结果类似.SRAP分析结果显示,有10个菌株可以被有效的区分,15个菌株未能找到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带,说明ITS-RFLP和SRAP标记可以应用于区分菌株,进行种质评价.  相似文献   

9.
曹颖  贺新生 《食用菌》2007,29(6):16-17
选择10个RAPD引物对一个斑褶菇属菌株P9、一个裸盖伞属菌株8凹和一个两属问形态类似的疑难菌株P)(进行属问多态性分析,然后以一对rDNA-ITSI引物进行斑褶菇属的特异扩增。RAPD分析表明,疑难菌株PX和斑褶菇属菌株P9在C18、C19等引物的特异性条带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ITS-1斑褶菇属特异引物下,菌株PX与P9扩增出相同的150bp左右的条带,而裸盖伞属菌株807中未有此条带。RAPD多态性分析结合rDNA-ITSl特异引物扩增将疑难菌株PX鉴定为斑裙菇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DNA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以中国双孢蘑菇不同主栽产区的9个具代表性的双孢蘑菇菌株为材料,用20个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1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的DNA片段数目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带谱也不同,差异较大。这15个引物对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8条DNA片段,其中最大的片段可达6.77kb,最小的DNA片段仪有0.31kb。同时,比较了供试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不大,其相似系数从0.6891到1.0000,而平均相似系数仅为0.8500,表明供试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不丰富。另外,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菌株相似系数两两间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树状图谱,直观准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当相似系数为77%时,所有供试菌株都被聚为一大类,说明我国主栽双孢蘑菇菌株的遗传基础较狭窄,可能来源于同一品系,这为进一步开展双孢蘑菇菌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