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不同种茎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考察半夏不同种茎栽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半夏栽培种茎,选用0.5 cm<半夏种茎≤1.0cm、1.0 cm<半夏种茎≤1.5 cm、1.5 cm<半夏种茎≤2.0 cm、半夏种茎>2.0 cm等4个半夏不同种茎进行试验,以半夏干产和粒数、粒重为指标,计算增产百分率,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半夏产量随着种茎的增大而增加,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茎大于2.0 cm栽培的半夏产量可达2 333.3 kg/hm2,但净增产量却出现负增长;种茎1.0~1.5 cm栽培的半夏净增加量最多,可达973.5 kg/hm2;种茎1.0~1.5cm栽培的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0.051%。因此,人工栽培半夏,宜采用直径1.0~1.5 cm的种茎。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半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半夏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为了促进甘肃省甘谷县半夏栽培业的发展,基于在陇南市、天水市等地的实地走访调研数据,结合甘谷县半夏栽培情况,在甘谷县古坡镇杨家坪村进行半夏栽培相关试验示范,从而总结山地半夏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提出半夏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对策。推广应用山地半夏栽培技术和产地初加工技术,能有效降低半夏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药农收益。  相似文献   

3.
研究覆盖锯末栽培半夏密度与鲜产量、经济性状、繁殖系数间的关系,为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结论表明:覆盖锯末栽培半夏的合理密度为3 200~4 000 kg·hm-2,不仅半夏产量较高,半夏等级和繁殖系数也均处较佳水平。  相似文献   

4.
半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模式及侵染率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茵根,研究其类型、结构,阐述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茵根真茵的侵染模式及全年中侵染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半夏根内存在茵丝、丛枝、泡囊等典型丛枝茵根结构,茵根结构类型包括Arum型、Paris型及其交叉型等.丛枝茵根真茵对半夏的侵染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从早春开始上升.夏秋季达到顶峰.而后开始下降;且同一季节中丛枝茵根真茵侵染率野生半夏高于栽培半夏.表明,野生半夏生长环境更适宜丛枝茵根真菌生长,栽培半夏退化可能与半夏共生真菌有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采自四川各地的不同半夏居群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的出苗情况。结果表明:各半夏居群间的出苗率差异显著,出苗期、出苗整齐度差异极显著,且出苗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差异。采自德阳中江(PT11)的半夏居群出苗率相对较高,出苗较整齐,出苗期较短。由于中江(PT11)半夏的生物碱含量比较低,将其用于大田栽培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培育和改良;而都江堰(PT18)、资阳(PT7)半夏生物碱含量较高,出苗期较短,出苗较整齐,出苗率较高,采用这2个居群半夏进行栽培,可大大提高栽培效益。  相似文献   

6.
毕节市威宁县栽种半夏已有一定历史,但没有适合当地高海拔半夏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方案对药农加以指导,致使药农盲目栽种。通过连续2年的半夏高产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寒山区的半夏栽培技术,以期能增加半夏的产量和产值,保证药农增产增收,提高当地药农栽种半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曾小群  彭正松  杨军  杨俊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41-1442,1457
研究了采自四川各地的不同半夏居群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的出苗情况.结果表明:各半夏居群间的出苗率差异显著,出苗期、出苗整齐度差异极显著,且出苗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差异.采自德阳中江(PT11)的半夏居群出苗率相对较高,出苗较整齐,出苗期较短.由于中江(PT11)半夏的生物碱含量比较低,将其用于大田栽培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培育和改良;而都江堰(PT18)、资阳(PT7)半夏生物碱含量较高,出苗期较短,出苗较整齐,出苗率较高,采用这2个居群半夏进行栽培,可大大提高栽培效益.  相似文献   

8.
早熟辣椒间作半夏套种大蒜栽培模式的优势在于辣椒喜光,根系深;半夏喜阴,根系浅;大蒜素杀菌,可解决连作障碍,避免半夏根腐,是半夏基地的良好栽培模式。半夏近几年国内市场及出口量倍增,货缺价扬,收购价已涨到40~50元/kg,  相似文献   

9.
半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本文对近年来半夏人工栽培、组织培养、成分分析进行综述,为半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半夏栽培技术、采收及加工技术等,以实现半夏产业发展,旨在为半夏栽培、加工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组培半夏与普通半夏的田间栽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C2代组培半夏较普通半夏具有更强的生长和产量优势,C3代后比较优势减弱。  相似文献   

12.
半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材,近年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广泛种植。由于半夏人工栽培的历史并不长,受繁殖速度和栽培技术难度的影响,家种生产的发展较为缓慢,如何合理施肥、种植密度及深度等农艺措施成为影响半夏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本文就半夏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方法和途径及贵州省半夏种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半夏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半夏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本文对近年来半夏人工栽培、组织培养、成分分析进行综述,为半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贵州野生半夏和栽培半夏中主要微量元素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对采自贵州12个不同地区的野生半夏和4个栽培半夏进行了微量元素(Pb,Cd,Cu,Zn,Fe,Mn,Hg,As)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半夏和栽培半夏样品中8种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均为铁>锌>锰>铜>镉>铅>砷>汞,不同地区间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相差370多倍;贵州半夏存在较严重的镉污染,超标率达62.5%;其余重金属含量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夏季高温伏旱严重,对半夏生长不利,该类地区半夏春播秋收一年一熟制栽培产量低,品质差.笔者避开夏季高温伏旱天气对半夏生长造成的影响,将传统一熟制改为二熟制栽培,进行半夏春、秋季二熟制栽培试验,探索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半夏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半夏一年二熟制栽培产量较传统一年一熟制栽培产量提高80%,品质较好.一年二熟制栽培模式可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能够降低半夏倒苗率、提高半夏产量的栽培措施。[方法]用珍珠岩和土壤为基质,分别设9个处理栽培半夏,分析施肥措施对其倒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以珍珠岩为基质的半夏产量极显著高于以土壤为基质的半夏;不同的施肥量对半夏的产量和倒苗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结论]种植半夏以珍珠岩为基质,基本营养液浓度为1/5MS,施以浓度为100 mg/L的KH2PO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杨洋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24-25,78
当前,半夏市场需求量日益旺盛,目前我国多地均有人工栽培,多以块茎繁殖为主,半夏块茎繁殖具有生长期短、见效快的优点.该文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多数区域栽培半夏的块茎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遮阴覆盖、排水灌溉等.  相似文献   

18.
半夏是宁夏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之一.由于野生半夏资源日益匮乏,近年来,半夏的人工栽培快繁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综述了近年来半夏人工栽培与驯化技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和人工种子技术等研究进展,半夏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株芽繁殖和块茎繁殖.人工栽培研究主要集中在选种、催芽、遮阴、施肥、培土、控水、摘蕾、防治病虫害,目前对半夏块茎退化、病害控制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应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条件,提高其繁殖能力和产品质量,制定出一套符合GAP原则的SOP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贵州地道中药材半夏蓟马田间消长动态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对省内贵州地道中药材栽培和野生半夏蓟马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调查了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栽培半夏蓟马的田间消长规律。结果表明:调查的县(区)均有半夏蓟马分布,人工栽培和野生半夏蓟马发生地块12%~23%;田间消长规律出现明显的3峰型,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高峰日分别在5月25日、7月14目和8月13日。提出了田间防治措施,仅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完善半夏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对组培半夏不同底肥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组培半夏的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施肥量40 000~60 000 kg/hm2为组培半夏栽培的最适底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