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春花 《绿色科技》2013,(10):131-131
介绍了香樟大袋蛾发生的规律,针对鄂州地区香樟分布的特点,对香樟大袋蛾的防治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泡桐大袋蛾的防治对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林分结构,选择栽植一定比例大袋蛾的拒食树种-苦楝、臭椿、香椿等或使大袋蛾完不成个体发育的杨树、国槐等,建立对大袋蛾危害有较强自控作用的农林间作生态系统。加强种群监测,作好预测预报,抓好3龄前有利防治时机,对于大袋蛾危害轻的采用治点保面策略,对于危害中等且处蔓延趋势的进行全面防治,对于严重危害的采用防周围、弃内部的策略,加强防治技术措施的协调和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泡桐大袋蛾的防治对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调整林分结构,选择栽植一定比例大袋蛾的拒食树种一苦楝、臭椿、香椿等式使大袋蛾完不成个体发育的杨树、国槐等,建立刘大袋蛾危害有较强自控作用的农林间作生态系统。加强种群监测,作好预测预报,狐好3龄前有利防治时机,对于大袋蛾危害轻的采用治点保面策略;对于危害中等且处蔓延趋势的进行主面防治;对于严重危害的采用防周围、奔内部的策略,加强防治技术措施的协调和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新型的生物杀虫剂--20%灭幼脲胶悬剂对林木及农作物害虫大袋蛾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袋蛾幼虫2-3龄前用1000-2000倍20%灭幼脲胶悬剂喷雾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大袋蛾是刺槐、悬铃木、泡桐等树木的主要害虫,食性杂,危害重。利用四斑尼尔寄蝇防治大袋蛾试验,结果表明,在7月中下旬,每公里林带释放四斑尼尔寄蝇6000只,寄生率达到92.7%,叶片保存率82%以上。以虫治虫,一次释放,多年受益,达到了有虫不成灾,保护环境,降低防治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几种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大袋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选用几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在河南商丘地区对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omolt IkI-7899、Alsystin这三种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效果好,对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 ~1995 年泡桐大袋蛾治理情况、虫口密度以及寄生率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受害面积可以将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划分为蔓延期(1985 ~1990) ,这时的年平均扩散速率为115 % ;高峰期(1991 ~1992) ,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0 % ;消亡期(1993 ~1995) ,这期间大袋蛾种群急剧消亡.防治措施能有效保护泡桐叶片.但由于对有虫树木不能彻底地防治,因而不能有效防止害虫的扩散;同时,这种防治措施也不是导致大袋蛾种群消亡的原因.数据分析还表明大袋蛾的发生周期更象是与寄生天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敌的作用是大袋蛾种群消亡的促进因子之一,但不是决定性的因子.本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 Tcr = 355 头/ 百叶,即当幼龄(1 ,2 龄) 虫口密度超过355 头/ 百叶、扩散速率为0 % 时,大袋蛾种群将自然、迅速地消亡.因为极高的虫口密度导致了剧烈的种内竞争,并且环境负荷量已无法满足种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大袋蛾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是林业的一大害虫。在1998-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2000-2002年在刺槐小片林和林网内对综合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实践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Bt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寄生蝇的寄生率在片林中达到25%,在林网中达21%;而大山雀的招引率也很高,平均达70%。3种生物防治方法综合使用后,刺槐片林大袋蛾老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47.4头/株下降到防治后的0.39头/株,林网内由46.9头/株下降到0.78头/株,而相似的对照区大袋蛾平均虫口密度刺槐片林为34.8头/株,林网37.6头/株。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用5种农药对防治大袋蛾均有效,其中以氰戊菊酯为最好的行之有效的农药,本试验为今后进行防治庭院和行道树法相袋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泡桐大袋蛾是一种危害泡桐的最主要食叶害虫,近年来在全省各地相继暴发成灾。为有效控制大袋蛾危害,我们对乐斯本、多来宝、抑太保、灭索威、盖虫散等五种新农药进行了室内、田间药效筛选,并于1993年7月在兰考县进行大而积防治试验,把百叶虫口控制在2.5头以下,制止了大袋蛾危  相似文献   

11.
采用40%久效磷1:1药剂根部注射法和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树冠高压机动喷雾法进行防治大袋蛾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施药防治法效果都很好。其中采用久效磷根部注射法防治害虫,虽然药效较慢,但持效性更长,防治害虫彻底,又不污染环境,且防治成本较90%晶体敌百虫药液喷雾法低,是防治大袋蛾等林木害虫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89~1991年用采自自然界中感染NPV的大袋蛾虫尸,制取300千克病毒粗提物。用5种浓度的病毒液进行防治大袋蛾试验,筛选出4.8×10~6PIB/ml为适宜防治浓度,防治效果达93.5~96.7%,三年防治500公顷,共15万株树,防治树比未防治树净增产值4.80元,产投比为22.6∶1。  相似文献   

13.
大袋蛾白僵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lea)是河南平原林区主要害虫之一,繁殖量大,但幼虫期自然死亡率8.3%~50%,最高达87%,其中白僵菌(Beauveriasp.)绿僵菌(Metarrhiumsp.)等虫生真菌所引起的死亡数占15%~43.2%,最高达70%,由此可见,白僵菌在大袋蛾的综合防治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真菌。  相似文献   

14.
大袋蛾属鳞翅目,蓑蛾科,为害多种农林植物。对泡桐为害特别严重,高粗生长受到影响。七六年起我所开始对大袋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现将四年观察试验材料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5.
灭幼脲类药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是目前较理想的无公害杀虫剂。我省采用飞机超低容量等喷洒方式,对大袋蛾、泡桐叶甲等林业害虫进行了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灾害得到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6.
大袋蛾杆状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是我国重要的园林害虫,属鳞翅目袋蛾科。分布广、食性杂,防治比较困难。1975年我们在上海市郊从发生代的大袋蛾幼虫中找到一种病毒病,经鉴定其病原物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 亚组的一种病毒。2年来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了这个病毒的利用研究。据调查,这种病毒病在野外的大袋蛾种群中有一定程度的流行。1976年早春的越冬代幼虫死亡率达5.8—15.53%,并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1977年秋发生代幼虫的死亡率在20%以上。又据我们今年春季的调查,越  相似文献   

17.
大袋蛾(Claniavariegatasnelea)是河南平原林区主要害虫之一,繁殖量大,但幼虫期自然死亡率83%~50%,最高达87%,其中白僵菌(Beauveriasp.)、绿僵菌(Metarrhiumsp.)等虫生真菌所引起的死亡数占15%~432%,最高达70%。由此可见,白僵菌在大袋蛾的综合防治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真菌。  相似文献   

18.
菌药复配制剂防治大袋蛾研究孙思清,陈桂梅,刘绍山,刘鸿岩,王海刚(即墨市林业局,266200)刘相兰(山东省林科所)单独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会带来诸如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天敌的杀伤等诸多弊端,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鳞...  相似文献   

19.
大袋蛾繁殖量大,寄生广,危害严重,是林业,农业生产中重大害虫之一。作好虫情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选择农药和合理的施方法,适时开展防治,可有效控制其灾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飞机低容量喷洒25%的灭幼脲对农桐间作区大袋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每亩喷灭幼脲Ⅲ号有效成分7.5克和Ⅰ号3克防治效果最好。每亩喷灭幼脲Ⅲ号有效成分7.5克,防治25万亩,平均杀虫率92.3%。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大袋蛾对农、林、果树和农作物的危害,而且兼治了农林作物上同期发生的其他鳞翅目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