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探索陕南地区进行杜仲(Eucommiaulmoides)主干剥皮再生最佳时间,1992~1993年在略阳县金家河镇天台村的杜仲速生丰产试验林内进行了不同时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剥皮再生试验。剥皮方法采用“三刀剥皮包扎法”,包扎材料为地膜。试验结果表明: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剥皮都能再生新皮,成活率均达95%以上。其中6月20日,7月2日剥皮再生成活率为99%,7月20日、8月1日和15日的达100%,当年再生新皮形成的速度,随着剥皮时间的推迟而递增;再生新皮的厚度,随着剥皮时间的推迟而递减。7月上旬以前进行剥皮的,再生新皮厚薄不均,表面粗糙;7月中旬以后进行剥皮的,再生新皮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气温达30℃以上进行剥皮,尤其是在剥皮后的前10d,剥面产生灼伤、易感染腐烂病。7月下旬以后,杜仲树皮与木质部逐渐难剥离,剥面当年形成的再生新皮很差,且易产生冻伤。  相似文献   

2.
强宏 《现代种业》2006,(5):53-53
杜仲是工业、医药、食品保健等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珍贵资源,也是古生稀有植物。历来常用的杜仲剥皮技术,是将杜仲树皮按需要全部剥下,杜仲林木随后死去;另一种方法是应用“环剥法”剥取杜仲2/3的树皮,但增产效果不明显,人们很少应用。究其主要原因,是“环剥法”在理论与实践管理中还不完善。人们在剥皮保树再生操作过程中,不知道要保护好剥皮树的形成层细胞组织,因而破坏了树的形成层细胞组织所致。传统的杜仲皮剥方法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杜仲全剥皮再生方法”是一项真正保护性开采林木、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增值的科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杜仲是一种利用其树皮和根皮的名贵中药材。目前,也有不少地方把它作为经济林,在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以往贯用伐树取皮,每株树只能剥皮1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提高杜仲树的出皮率,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杜仲环剥再生技术,具体方法是:用芽接刀在树干分枝处的下方,绕树干环切一刀,再垂直向下纵切一刀,只切断韧皮部,不伤木质部,然后撬开树皮,向树干一侧或两侧往下撕开,一边撕一边切断残连的韧皮部,至离地面约10厘米处再环切一刀,取下树皮即可。环剥后3~4天,被剥去皮的树体表面呈黄绿色,说明已开始形成愈伤组织。20余天后新皮雏形基本形成,以…  相似文献   

4.
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到内依次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几部分组成.树皮起保护和输导作用,防寒、防暑、防病虫、防机械损伤,输送水分、养料、有机物.其中的筛管能够向下输导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各种有机养分.俗话说,"人怕没脸树怕没皮,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脱皮的树如果得不到及时维护,就有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花椒窄吉丁是危害花椒的新害虫.近年在陕西、甘肃等省花椒产区严重发生,致使大量花椒树死亡,生长和产量都受到严重影响.该虫主要以幼虫取食韧皮部,以后逐渐蛀食形成层,老熟后向木质部蛀化蛹坑道.成虫为害椒叶补充自身营养.幼虫为害严重时可将树干下部30-40厘米左右树皮和形成层全部蛀食成隧道,使树皮干枯龟裂,直至最后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6.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我国特产的著名药材。杜仲全身是宝,杜仲树皮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其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杜仲叶又是很好的动物饲料添加剂,经济价值很高。杜仲一般栽培后6~10年才可剥皮。我们采取环剥再生,不砍伐杜仲树剥皮的方法,可以提高杜仲皮的产量。现将这项技术介绍如下。1.环剥技术当杜仲树胸径达5厘米以上时即可剥皮。剥皮最佳时间,长江以南为5~6月,长江以北为6~7月。为减少损伤,宜在杜仲树根部灌水后或阴天或下雨后进行剥皮,剥皮时先在主干分枝以  相似文献   

7.
李茜 《新农村》2007,(9):16-16
厚朴是木兰科落叶乔木,为药用经济树种。树高10多米,主要药用部分为树皮,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名贵“三木”树皮药材之一。过去人们常用的采药方法是:待树木长到15~20年时,将树木砍倒后剥皮。这样只能一次砍伐利用。而采用逐年分段环状剥皮的办法,可在其后约1个月形成再生树皮,3~4年后可再次剥皮,其药用成分和价值无明显变化。不仅可以缓解药材市场供需矛盾,而且可显著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确定环剥时间宜在“立夏”至“夏至”期间的阴天或多云的天气进行。切忌在有强光的晴天或雨天进行。2.选定环剥部位从树干基部…  相似文献   

8.
厚朴是木兰科落叶乔木,为药用经济树种。树高10多米,主要药用部分为树皮,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名贵“三木”树皮药材之一。过去人们常用的采药方法是:待树木长到15~20年时,将树木砍倒后剥皮。这样做使树木只能做一次性砍伐利用。而采用逐年分段环状剥皮的方法,可在约1个月后形成再生树皮,3~4年后可再次剥皮创收,其药用成分和价值无明显变化。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药材市场供需矛盾,而且可显著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确定环剥时间宜在“立夏”至“夏至”期间的阴天或多云的天气进行。切忌在有强光的晴天或雨天进行。2.选定…  相似文献   

9.
<正> 杜仲、厚朴和黄柏是树皮类中药材树种,应用如下方法可使其增加产量。 1.敲打树皮。在树干的一侧,用小木棒轻轻敲打,使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呈松驰状态,由于另一侧树皮没有敲打,植株不致于干枯死。在短期内被敲打的树干一侧的形成层会生出新的皮层,使树皮增厚,1个月后再敲打另一侧树皮,这样轮流进行,可以逐渐地增厚树皮,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此法宜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采收杜仲方法,是将生长10年以上的大树伐倒取皮。这种方法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药生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都不利。环剥再生技术.打破了伐树取皮的旧框框,为提高杜仲产量开辟了新路子。实践证明,环剥再生技术可使一树多收,成倍提高单株产量,并且能够使商品木材增值.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环剥时间 最好是在4月中旬、下旬至6月下旬间进行。因为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气温一般比较稳定,是剥皮的最佳季节。同时.要根据树木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流脂材解剖性质研究发现,雪压杉木林分树干大量流脂与形成层受压产生应激性反应及形成异常结构有关.杉木树干韧皮纤维分布密度自外向内逐渐增大,雪压后形成的韧皮部环绕形成层呈若干个同心圆,木质部射线在形成层处发生转折,导致输导组织产生瓶颈效应,刺激了非正常组织即韧皮部创伤树脂道的形成;木质部管胞内壁产生皱缩现象;轴向薄壁...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杨和沙林杨为对象,检测其在未受害和受害状态下树皮和木质部的生化物质含量或活性,从生化角度探讨2树种的抗虫机制。结果表明,未受害新疆杨树皮糖含量最高,受害沙林杨木质部糖含量最低;蛋白含量在受害新疆杨木质部最高,在未受害沙林杨木质部最低。在未受害情况下,沙林杨树皮中槲皮苷和白杨甙含量均高于在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而亚麻木酚素和类黄酮含量均低于在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沙林杨木质部的总酚含量高于在新疆杨木质部的含量。受害后,除单宁和类黄酮外,其他次生代谢物在沙林杨树皮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新疆杨树皮中的含量;沙林杨木质部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显著高于新疆杨木质部,白杨甙和总酚苷则相反。防御酶类测定结果显示,未受害沙林杨树皮中的SOD酶活性低于新疆杨中的活性,而PPO酶相反。受害后,沙林杨树皮中的PAL和木质部的PPO酶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在新疆杨树皮和木质部中的活性;沙林杨树皮中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其在木质部的活性;POD酶在沙林杨受害树皮中的活性最高,在受害木质部中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在未受害木质部中的活性。因此,沙林杨树皮和木质部中的POD和SOD酶与防御天牛危害有关,新疆杨受害木质部中的PAL和PPO酶升高与光肩星天牛的钻蛀有关。  相似文献   

13.
柳茎韧皮部的变异电波传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培柳苗(Salix babylonica)为材料.用胞外电极记录了柳茎韧皮部(树皮)的变异电波传递,探讨了柳茎中变异电波传递的途径及传递机制.结果表明,烧伤柳茎或盐胁柳根引起的变异电波,可以通过环剥后的木质部再横向传递至韧皮部(树皮),被表面电极记录下来.但柳茎中的变异电波不能从除去一小段木质部后的单独的韧皮部(树皮)中纵向通过.这可能与韧皮部难以接力传递断裂木质部中的伤素有关.从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柳茎中变异电波的纵向远距离传递途径不是韧皮部(树皮),而是木质部(郭金耀等,1995年,待发表).柳茎韧皮部(树皮)表面记录到的变异电波是从木质部横向通过薄壁细胞向外辐射传递的结果.这种横向传递的电波传递方式,可能是通过活细胞局部电流的接力传递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杜皮厚的研制成功,促进了杜仲早期丰产和永续利用,杜仲主干树皮可以全部剥光,剥皮时不用小心谨慎,不必担心手及刀片碰伤剥面,剥皮后5天即形成新皮,成活率和剥面愈合率均达到100%,还可有效防止新生皮腐烂病的发生。剥皮时间从每年4月中旬—9月上旬均可进行,并且每年可全部剥皮  相似文献   

15.
大树常因日灼、冻伤、病虫为害或机械损伤、家畜啃伤或对枝干采取环割、环剥手术,伤口处出现问题等,使大树主枝干部分树皮损伤或干枯,进而引起树干木质部枯朽及髓部腐烂,输导组织遭到破坏,因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及贮存,影响树液流通,严重削弱树势,降低了枝干的坚固性和负载能力,缩短了树体寿命,树木观赏价值较低,质量较差.对于这种大树,我们对它们进行桥接补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后愈伤组织生长快,接口愈合良好,通过桥接枝条,疏通伤部上下养分的运输,树势恢复较快,大大地提高了树木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大树桥接补伤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皮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和商业价值,采用石蜡切片法对4年生巨尾桉韧皮部周皮形成过程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周皮形成于每年的2月下旬至5月上旬,距树皮外表面900μm深度附近的位置,并随树龄增长而加深。依据细胞形态结构特征和发生顺序,将周皮形成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1)细胞脱分化前:将会形成周皮的位置,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2)细胞脱分化期:将会形成周皮的位置,细胞发生脱分化,逐步恢复分裂能力;(3)木栓形成层形成期:脱分化后的细胞开始分裂,形成木栓形成层并逐渐连续;(4)木栓层形成期: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木栓层,向内分生栓内层;(5)径向伸展层形成期:木栓形成层发生径向伸展,变异为径向伸展层;(6)木栓层细胞分离期:部分木栓层细胞发生脱落,落皮层从周皮上分离。在径向伸展层形成期,木栓形成层细胞径向壁发生先破裂解体再重构的现象,为细胞伸展过程中的细胞壁化学键断裂学说提供了直观证据。  相似文献   

17.
伯乐树树干的表皮上,零星分布着盾片状鳞片,皮层中有大型的异型细胞—芥子素细胞。韧皮部具明显的生长轮,每个生长轮有切向带状的细胞群,在垂直系统中与筛管、薄壁细胞组成束状结构。维管形成层属于非迭生类型。木质部有管胞存在;导管分子长、细,末端尖斜形,多为单穿孔,但也有少数为梯状复穿孔,射线有个体高可达60—80个细胞、宽2—6个细胞的异型射线,也有少数单列射线;射线在木质部中所占面积可达1/6—1/4。髓部发达,有横向的隔片髓,近边缘有单个和2—4个成群的异型细胞伯乐树与七叶树树干的解剖比较,不同点是;七叶树的形成层属于迭生类型,皮层无异细胞分化;木质部无管胞存在,导管分子短而粗壮,多为网纹型加厚;射线个体数量多,但个体小,最高20个细胞,在木质部所占的面积不到1/20,均为单列同型射线;具明显的环髓带,髓部无异型细胞。由于伯乐树与七叶树存在以上显著的区别,研究证明在系统进化过程中伯乐树较为原始。人们把伯乐树从七叶树科中独立出来,我们认为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林涛 《农技服务》2004,(6):20-20
苹果幼树,尤其是乔砧富士苹果树,成花比较难,生产上经常采用环剥促花。由于种种原因,诸如环剥口过宽、虫害、操作不当等,造成环剥口形成层死亡,不能正常愈合。更为严重的环剥口上下的树皮死亡,有的环剥口的树皮死亡宽度达到4~5厘米,叶片制造的养分无法输送到根系,使苹果树第一年衰弱,第二年春夏整株死亡,死树率达1%~10%,甚至更重。2000~2002年,我们在大水泊、葛家等镇果园用植皮的方法救治此类树56株,共接皮123块,成活120块,植皮成活率达97.5%,植株保存率达100%。植皮后10天即可出现愈伤组织,一个月以后愈伤组织逐渐分化,形成贯通上下的输导组织。植皮的第二年树势仍较衰弱,第三年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将树干或枝用利刃或特制的刀具剥去一定宽度的一周树皮.这种做法叫环状剥皮,简称环剥.在北方果树中,环剥技术应用最早的是枣树,俗称枣树开甲.环剥可促进坐果,有利成花和抑前促后的作用,但环剥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以渝紫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青素在紫薯块根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紫薯花青素开始时集中在薯皮(周皮和韧皮部薄壁组织)和薯芯(木质部薄壁组织),在这两者之间即初生形成层出现白斑,随着薯龄的递增,花青素逐渐向薯块方向扩散并最终布满整个薯块,初生形成层处的白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通过花青素在紫薯块根中的动态分布研究,使人们能了解花青素在紫薯块根中的主要集中部位,并且能更好地掌握花青素的最佳提取部位和提取时间,从而为以后进行紫薯花青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