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白斑棱皮树蛙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地位于中高海拔的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栖息地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湿度大。该蛙繁殖季节为5月前后,通常在树洞内进行繁殖,产卵量少,约10枚左右。蝌蚪生活在树洞积水内,唇齿式为I:3+3/1+1:II。该蛙种群数量相对稀少,该文也对该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2006年12月观察了昆明地区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的产卵期、产卵量、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蝌蚪期持续时间等.结果显示,昆明地区昭觉林蛙的产卵期为每年10~11月;产卵量平均为1 859.92粒·团-1;完成胚胎发育期全过程需8~9d;蝌蚪孵化率达99%以上;蝌蚪期持续时间为6个月,Ⅰ期蝌蚪发育历时130d,Ⅱ期蝌蚪发育需42d,从蝌蚪进入第Ⅲ期到观察超过50%的幼蛙登陆为10d左右.昭觉林蛙繁殖时对产卵场的选择条件为足够的水域面积、水温和丰富的水草.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黔东南州两栖类新纪录——白线树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0月,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采集到雄性成体蛙一只,经鉴定为: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Liu et Hu,1 962),查对相关资料后确认该种蛙为黔东南州两栖类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棘胸蛙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胸蛙是可以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的,但成本较高;人工催情产卵效果明显,孵化率高,孵出的蝌蚪生长较快并且整齐,这有利于人工喂养;诱导刚变态幼蛙尽快开食,是幼蛙饲养成功的关键;水源的管道流水要直接冲向产卵、繁殖池,这对自然产卵是至关重要的,因静水不利蛙的自然产卵。  相似文献   

5.
正在大屿山和赤鱲角偶遇卢氏小树蛙英国人卢文(John D. Romer)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来到香港并加入政府的防治虫鼠组。在闲暇时间里,卢文会去郊野寻找蛙、蛇、蜥蜴等。他是第一位专门研究香港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本地学者,为香港的两栖爬行动物家族增添了25个新记录和4个新种。1952年卢文在香港南面的南丫岛考察,在一个山洞口的小水潭找到5只比手指头还小、从未见过的蛙和一些蝌蚪,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省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该标本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白线树蛙标本具有稳定的一致性特征,与广西金秀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Liu et Hu)模式标本特征相似,同时存在明显差别.表现为:佛顶山标本指间蹼不发达,外侧2指具半蹼,第三指外侧及第四指内侧蹼未达吸盘基部,第二、三指指间蹼为1/3蹼,内侧2指即第一、二指指间有蹼迹;上臂背面米黄色;白线树蛙模式标本指间蹼发达,外侧3指间具全蹼,第二指外侧及第四指内侧蹼达吸盘基部,内侧2指指间蹼少;上臂背面为白色.佛顶山与梵净山同属于黔东北武陵山区,该物种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地区特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7.
《热带林业》2010,(4):I0003-I0003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海南岛中南部,面积50464hm^2,为海南省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最高峰鹦哥岭海拔181 2m,为海南岛第二高峰。  相似文献   

8.
山鹡鸰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2001年、2006—2008年的4—9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鹡鸰的繁殖生态及雏鸟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仅由雌鸟筑巢,筑巢期5~6 d,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9~10 d,雏巢期10 d。体重呈"S"型增长,其逻辑斯谛方程为:m=10.83/〔1+e-0.8355(t-2.4689)〕。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黑斑侧褶蛙蝌蚪栖息地和饲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斑侧褶蛙产卵、蝌蚪水中生活时期多与稻田相关,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蛙类从卵到幼蛙成活率约3%,很低。影响繁殖成活率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水源挖沙农药捞鱼水质天敌。人工饲养蛙卵,放归田间,实验数据支持这一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19年6月,在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丹江村(26°20′N,108°19′E,海拔690m)采集到1只树蛙标本,经鉴定为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为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鹦哥嘴-主峰、元门和道银3个调查小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有了初步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该区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19个亚类51个基本类,占GB/18972-2003记录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的100%、61.3%和32.9%。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和27个基本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个4主类、8个亚类和24个基本类,表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护和发展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 )这一珍稀的物种资源,作者进行了野外实地观察,发现桓仁林蛙4月下旬配对产卵,有极强的产卵区域地.卵产在河卵石上,为林蛙属所独有,性行为也与其它林蛙有所不同.蝌蚪发育成幼蛙需要60d左右,活动范围较窄,适宜生存在水质无污染、清澈透底的河流中,河流周围多以灌木丛为主,9月下旬在产卵区域附近入蛰.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与市场》2001,(11):34-34
1.生活习性 泰国虎纹蛙为水陆两栖动物,喜欢群居,不怕人,适合高密度养殖,其貌如本地田鸡(中国虎纹蛙),体重可达350克,蝌蚪为肉食性,自然条件下,以浮游生物为食,人工饲养可投喂含动物蛋白为主的配合饲料,成蛙食陆生昆虫,可投喂配合饲料。 2.蛙苗的繁殖 2.1种蛙的选择。选体表光滑,皮肤富有粘液,体格强壮,无病无伤,生长发育良好的蛙作为种蛙。母蛙要求达250克。 2.2种蛙抱对、产卵与受精。水温上升到20C时,雄蛙开始浮于水面鸣叫并追逐雌蛙,最后雄蛙跳到雌蛙背上,前肢搂紧雌蛙腋下,两泄殖孔相互靠近。…  相似文献   

15.
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现实环境下所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为未来保护区有利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当前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相关问题以及贵州山区产业化过程中难点和重点的剖析,总结了多年养殖试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体会,提出了养殖场地选择与构建、环境调控、亲蛙来源与管理、产卵与孵化、蝌蚪变态期调控、幼蛙培育等关键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旨在为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的农户、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最后提出了保护霸王岭睑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棘胸蛙是缓解其野外生存压力、满足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成蛙驯养、种蛙繁殖、孵化与蝌蚪饲养、生态因子、疾病防控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述,旨在为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标准与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7年,27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海南内陆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他们致力于保护区重建,他们帮扶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克服偏见功利思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倾其所学所知,奉献美好青春,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奏出了时代青年的最强音。27名大学生的故事经过新闻传播使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引起了更多人对时代和奋斗的思考。本期"绿色论坛"栏目,我们编发全国青联委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少舟对鹦哥岭青年团队事迹的思考文章,希望这种"鹦哥岭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人立足岗位、在基层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