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据5年栗园的观察测定:栗苗间作,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基础,能形成合理而稳定的群体结构,混交林与纯栗园相比,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利用;炎热季节冠下降低光照程度50%以上,降低温度2℃以上,相对湿度增加10%~30%;增加枯枝落叶、提高土壤肥力等,使板栗早实丰产,苗木效益高。据实测表明:5年生板栗每公顷产量400千克,园林苗木93750元,总产值达96750元/公顷。经不同类型的立体种植试验,证明在粘盘黄棕壤发育的江淮丘陵岗地以栗苗间作最好,年产值96750元,适当密植。  相似文献   

2.
板栗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株的抗逆性强弱、生长发育以及结果期早晚,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掌握板栗砧木嫁接时期和方法,并注意嫁接苗的科学培管,是培育优质栗苗的技术重点。一、嫁接时期一年中除平均气温低于12℃以上的季节外,其余时间均适宜板栗实生苗的嫁接,而以  相似文献   

3.
板栗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株的抗逆性的强弱,影响着生长发育以及结果期早晚,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掌握板栗钻木嫁接时期和方法,并注意嫁接苗的科学培管,是培育优质栗苗的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板栗南种北移时的关键一一栗苗越冬春成活问题,本文通过试验提出三种新技术:秋未对栗苗地上部分喷松香、喷波尔多液、穴面覆地膜。结果,越冬率均达95%以上。为板栗及其它树种的引种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板栗菌根制剂由北京农学院(邮码:102208)园艺系秦岭副教授研制成功,已通过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板栗菌根制剂内含与板栗有良好共生关系的高效菌,可提高苗木产量30%以上;可提高苗木抗旱性,使干旱山地苗木定植成活率提高,并缩短缓苗时间;可扩大根系吸收面积,提高根系吸收能力,所分泌的有机酸等物质能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增加植株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量,提高树体营养水平;所分泌的抗生素物质能抵抗土传真菌病害发生.板栗菌根接种技术成熟,易于操作,可显著提高板栗生产水平.   ……  相似文献   

6.
在旱平地 6年生苹果园微径流集水区两侧进行了间作西瓜试验。结果表明 :①西瓜每公顷产量 3.4万kg ,经济效益达 2 .73万元 ,比传统间作马铃薯或谷子增收 3~ 4倍 ;②处理与对照的单果重、新梢平均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③处理与对照 0~ 4 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 10 .5 2 %和9.68%。  相似文献   

7.
<正>在1~3年生的幼龄板栗园间作草莓不仅可增加经济效益,而且不会影响板栗的正常生长。其主要技术如下。1.施肥整地。耕翻板栗行间的地晒垄,每667平方米施猪粪1000千克、25%三元复合肥50千克,土肥要混合均匀。然后整地做畦,建好灌排水沟系。  相似文献   

8.
在旱地果园行间修筑屋脊式双面产流坡 ,并用新型宽幅地膜覆盖坡面 ,天然降水通过膜面径流至植树带 ,使降水在田间的平均水平分布变为集中垂直分布。同时在植树带内采用秸秆覆盖方式保水。 1995~ 1997年 3年的试验证明 :①产流率可达 59.6 %~ 87.5% ,使植树带内水量比对照增加同期降水量的 1.8~ 2 .6倍 ,达到 50 2~ 182 5mm ;②果树主干横截面积比对照增加 58.0 % ,新梢生长总量增加 4 0 .4 % ;③修筑该集水保水系统每公顷首年的工料投入为 1350± 30 0元 ,有效使用时期为 5~ 9月份 ,约 150d ;④果树结果前期 ,在膜边际间作蔓性作物如甘薯、番茄、西瓜等 ,每公顷产值分别可达 72 0 0 ,132 0 0和 180 0 0元。  相似文献   

9.
大豆4:2间作甜瓜,甜瓜下茬复种大白菜,一地三收,每公顷收入15 000元以上,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种养规模和效益 ①饲养母猪3头,出栏仔猪72头,年收入5.2万元;出栏肉猪14头,收入2.5万元。②种植柰李1.2公顷,收入3.6万元;种植优质椪柑1.3公顷,收入5万元;种植板栗1.2公顷,收入2.7万元;种植水晶梨0.67公顷,收入6万元。③种植水稻0.7公顷,年产值1.2万元。合计年产值26.2万元,纯收入12.2万元。  相似文献   

11.
除草剂克阔乐对夏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每公顷喷施 2 2 5ml 2 4 %克阔乐乳油 ,能有效防除夏大豆田多种阔叶杂草 ,防效为 83.3%~ 95 .0 % ,平均为 90 .7% ;并能改善夏大豆的农艺性状 ,夏大豆株高比对照降低 3.7cm ;株有效荚数增加 0 .8个 ,空秕荚降低 2 .0个百分点 ,比人工除草每公顷增加纯收入 45 1 .5元。  相似文献   

12.
对棉稻豆茶立体间作与棉花油菜连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熟立体间作比两熟连作年每公顷增加产值10491.9元,纯收入增加6857.7元。提出棉稻间作共生期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剧毒农药。  相似文献   

13.
对果蔗田不同种植方式的光能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果蔗间作番茄和黄瓜,其光能利用率达1.7705%和2.8391%,较果蔗单作分别提高48.5 7%和138.24%;每公顷纯收入分别增加2476.35元和699.00元。(2)间作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都显著高于单作;前者的土地当量值(LER)均超过2,显示了间作有提高农田生产力和增产的效果。还测定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部分化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娄福贵  房佩刚  张吉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32-2932,3089
2005~2006年,进行赤眼蜂防治栗实蛾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赤眼蜂防治板栗栗实蛾,平均防治效果达64.23%,平均虫食率降低25.72%,并且具有环保、生态、安全、方法简便、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特点.实施该技术,每公顷可挽回经济损失1 046.25元.  相似文献   

15.
龙山县岩冲乡的比耳村,现有脐橙面积43公顷,2001年产脐橙78万公斤,产值288万元;出圃纽荷尔脐橙苗木110万株,产值110万元;外销纽荷尔脐橙接穗2000公斤,产值10万元;实现脐橙总收入325万元,人均纯收入4689元;农户年收入5万元~8万元的有24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5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增产增效。方法:选择抗性品种,新型种植模式,向日葵与大豆间作栽培技术;科学配方施肥,及时追肥;采用机械精细整地播种;增设喷灌设施,节水灌溉;运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结论:向日葵与大豆间作栽培技术增产增效,公顷纯收入4~4.8万元,是种植玉米效益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天麻与板栗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南坡深山区板栗栽培多是群众利用野生茅栗树就地改接建园,干高、冠大,果、材兼用,几近乔林作业.由于立地条件差、缺乏规划、零星分散、管理粗放、望天收,平均产量仅有30~40kg/667m2、收入150元左右,扣除收、打投入,所获不多.为了提高种植板栗的经济效益,西峡县林业局把微生物技术引入林业生产,利用天麻、蜜环菌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这一特性,进行天麻、板栗间作栽培--板栗林下种天麻.让板栗林分创造适宜天麻生长的森林小气候;让种天麻挖穴垦抚土壤、保墒及控制水土流失,林地枯落物、腐朽菌材通过细菌的分解和雨水的淋溶,熟化母岩、增加土壤养分.间作扩大了复种指数,优势互补,合理开发、利用了森林资源,可额外获得天麻的收益,增加了林地收入.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之后,现在的渡口村已将种植模式选定为毛豆一青蒜(毛豆即带青收的大豆,作蔬菜).这个村的80公顷耕地,今年种植毛豆47公顷,青蒜67公顷,667平方米收入2000元以上.其中毛豆收入差的700~800元,好的1000~1500元;青蒜收入差的千把元,好的1500~2000元.比种一般大宗蔬菜增收60%以上,比种稻麦增收2倍以上. 渡口村,地处湖北省孝感市的城乡结合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该村以种粮棉为主,进入80年代后,开始种植蔬菜,先种露地蔬菜,后种大棚蔬菜,蔬菜大棚曾经发展到近500个.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种菜比较效益下降,逐渐探索种植早毛豆,并与青蒜配套.1998年配套面积10公顷,1999年20余公顷,2000年47公顷,今年又增加20%.  相似文献   

19.
<正>大豆4∶2间作甜瓜,甜瓜下茬复种大白菜,一地三收,每公顷收入15000元以上,是高产高效种植新  相似文献   

20.
皖西大别山茶稻间作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7年,在安徽省霍山县原种场进行茶稻间作技术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新辟茶园5年人实行茶稻间作由于采用施肥及地膜覆盖等措施,比单作茶园土壤肥力有所增加,夏季地面温度下降,茶园内相对湿度增加,有益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平均每公顷每年要产稻谷3300kg,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对解决贫困缺粮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