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研究氧化鱼油对草鱼幼鱼抗氧化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过氧化值(POV)为9.07(新鲜鱼油)、49.72、144.64、345.45 meq O_2/kg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草鱼配合饲料,分别为对照组、轻度氧化组、中度氧化组和重度氧化组。挑选草鱼幼鱼(30±2.68)g 204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重复,分别饲喂上述4种草鱼饲料,饲养8周: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合成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氧化鱼油显著降低3种组织SOD mRNA表达量(90.05);显著降低肾脏和背肌CAT mRNA表达量(P0.05);轻度和中度氧化鱼油组GPx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氧化鱼油显著降低3种组织GCLC mRNA表达量(P0.05)。氧化鱼油对草鱼幼鱼抗氧化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具有组织差异性,鱼油氧化程度越严重,对SOD、CAT和GCLC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
配制核黄素含量分别为0.54、2.32、4.08、5.78、9.28和19.35 mg/kg的6种纯化饲料,投喂初始均重为(11.21±0.16)g的草鱼幼鱼8周,通过研究核黄素对其生长性能、肝胰脏中D-氨基酸氧化酶(D-AAO)与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0.54和2.32 mg/kg组草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增加,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胰脏中D-AAO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核黄素含量为5.78 mg/kg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大值;5.78 mg/kg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0.54 mg/kg组(P0.05),但饲料中核黄素含量对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折线模型回归分析表明,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54 mg/kg;肝胰脏中D-AAO活力达到最佳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99 mg/kg。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营养模式对草鱼特定生长率、肌肉及肝胰脏营养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270尾体质量相近的草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采用矮象草(Pennisetum purpereum)、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配合饲料(均以干重计)3种营养模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180d。结果表明:1)矮象草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及腹肌、背肌、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以及腹肌和背肌中钙(C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无明显脂肪空泡,肌间和肌内脂肪较少,肌纤维较细且排列紧密。2)混合模式下,草鱼除腹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腹肌铜(Cu),背肌锌(Zn)、铁(Fe)及肝胰脏Ca、锰(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外,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肌纤维直径及间隙、肌间与肌内脂肪、肝细胞中脂肪空泡数量均介于矮象草模式和配合饲料模式之间。3)配合饲料模式下,草鱼特定生长率、肝胰脏无氮浸出物和3种组织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但饲料系数,背肌无氮浸出物含量,腹肌Zn、镁(Mg)、Fe含量,肝胰脏Zn、Cu、Mg、Fe含量以及3种组织中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营养模式(P<0.05),且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数量、肌间和肌内脂肪沉积量、肌纤维直径、肌纤维间隙等均明显增加。综合来看,草鱼的营养模式以20%矮象草+80%配合饲料混合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桑叶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添加发酵桑叶0%(对照组)、2.5%、5.0%、7.5%、10.0%的5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粗蛋白质32.14%,粗脂肪4.95%),投喂初始重量(15.01±0.12)g的草鱼幼鱼50 d。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发酵桑叶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其中,发酵桑叶添加量为7.5%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添加不同计量发酵桑叶对试验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量为10%时,全鱼粗灰分含量最大,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最小(P <0.05);添加发酵桑叶对血清葡萄糖无显著影响(P> 0.05),但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 <0.05)。结合本试验结果,饲料添加不超过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草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添加发酵桑叶后有助于草鱼脂类代谢和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YHY)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性能、全鱼及肌肉氨基酸组成以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和2.5%的YHY,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HY0(对照)、YHY0.5、YHY1.0、YHY1.5、YHY2.0和YHY2.5]。选择初始体重为(5.53±0.14) g的青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青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效率(PER)上升后逐渐平缓。YHY1.5和YHY2.0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YHY2.5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YHY1.5、YHY2.0和YHY2.5组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YHY对青鱼幼鱼全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在YHY2.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添加水平对青鱼幼鱼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YHY2.0和YHY2.5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YHY显著增加了青鱼幼鱼全鱼以及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价(AAS)、化学价(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P0.05)。4)青鱼幼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HY添加水平为1.5%时,青鱼幼鱼肝胰脏的T-AOC及T-SOD活性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对青鱼幼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有利于改善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基于SGR和PER的数据分析,在饲料中添加1.57%~2.02%的YHY能提高青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YHY能提高青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的氨基酸含量、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改善肌肉品质,并且不会对青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形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的鱼油、豆油、菜籽油、亚麻籽油和猪油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含量35%,总能15mJ/kg)的试验饲料,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以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鲤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胰脏脂质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初重为(5.83±0.01)g的鲤鱼7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以鱼油组最好,猪油组最差,且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GR、PER和FCR在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全鱼干物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鱼油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而粗脂肪含量最低.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鱼油组最高,其次是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以猪油组最低.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表现为:亚麻籽油组>豆油组>鱼油组>菜籽油组>猪油组.猪油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脂肪源对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影响(P<0.05),以鱼油组最高,猪油组最低.由此可见,鱼油是鲤鱼较适宜的脂肪源,而猪油不适宜作为鲤鱼的单一脂肪源,会损害肝胰脏健康,进而影响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定鱼虾4号促生长剂对草鱼生长性能和组织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本试验观察了此添加剂对草鱼生长率、饲料系数、空壳率以及对全鱼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以及对肝胰脏脂肪含量的影响,以便为合理有效地使用这种添加剂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9.
氧化鱼油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鲜鱼油制成不同程度的氧化鱼油,进行氧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后,加工成含不同氧化程度鱼油的配合饲料,用鲤鱼进行消化试验和生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鱼油必需脂肪酸(18:3n-3、20:4n-6、20:5n-3和22:6n-3)及VA和VE含量、总能、表观消化率和可消化能显著下降(P<0.05),下降程度与鱼油氧化程度一致。POV达到367.86 meq O_2/kg时,18:3n-3、20:4n-6、20:5n-3和22:6n-3分别较新鲜鱼油下降26.16%、36.63%、42.29%和59.49%,POV分别达到189.37meq O_2/kg和159.85meq O_2/kg时,VA和VE低于检出限。用含氧化鱼油饲料饲养鲤鱼,鲤鱼生产性能下降(p<0.05)。可见,氧化鱼油营养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小肽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5.30±0.03)g的星斑川鲽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25%、0.50%、0.75%、1.00%和1.50%小肽的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0.75%和1.00%添加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小肽添加量的提高,背肌的粗脂肪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除0.25%添加组外的其他各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和1.50%添加组的背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背肌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0.50%添加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1.00%添加组为最高;1.00%添加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小肽可有效提高星斑川鲽幼鱼的生长性能,促进脂肪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0.93%~1.00%为小肽的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胆碱水平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胆碱蓄积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配制胆碱水平分别为45.1、308.9、540.5、946.0、1 486.5和1 756.8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7.4±2.5)g的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胆碱水平≥308.9 mg/kg时,试验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饲料胆碱水平为45.1 mg/kg时(P0.05);1 486.5 mg/kg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最大,显著大于45.1 mg/kg组(P0.05)。540.5 mg/kg组试验鱼的脏体比最小,显著小于除1 756.8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 756.8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946.0 mg/kg组(P0.05)。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肝胰脏粗脂肪含量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胆碱水平≥946.0 mg/kg时,试验鱼血清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45.1 mg/kg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力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且均在1 756.8 mg/kg组最低;饲料胆碱水平对试验鱼血清总蛋白与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胆碱蓄积量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通过折线回归分析,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625.42 mg/kg;以肝胰脏胆碱蓄积量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胰脏胆碱蓄积量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1 118.61 mg/kg。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脂饲料中添加绿原酸(CGA)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选择健康、初始体重为(7.53±0.30)g的草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C(对照)、200CGA、400CGA、600CGA组分别饲喂CGA添加水平为0、200、400、600 mg/kg的高脂饲料(粗脂肪含量约为9.00%),每组3重复,每重复30尾,饲喂11周。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1)400CGA组鱼终末体重、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终末体重增加15.90%,增重率提高22.96%,蛋白质效率提升17.75%,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降低14.86%;2)200CGA、400CGA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3)试验组肝胰脏甘油三酯(TG)、T-CHO、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胰脏肝脂酶(HL)、总脂酶(TL)活力显著提高(P0.05),400CGA、600CGA组肝胰脏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400CGA组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活力显著提高(P0.05);4)透射电镜切片结果显示,400CGA、600CGA组肝胰脏细胞内脂滴体积小、数量少、分布较稀疏。结果提示,高脂饲料中CGA添加水平为400 mg/kg时,可促进草鱼机体脂质代谢,改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 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 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14.
《饲料工业》2017,(18):5-9
为探讨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大菱鲆幼鱼营养组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24.89±0.51)g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01%、0.02%、0.04%、0.08%的N-氨甲酰谷氨酸,进行8周养殖。结果表明:NCG对大菱鲆幼鱼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有影响,0.01%组和0.02%组全鱼水分较低,0.02%组全鱼粗蛋白质最高,对照组肌肉水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和0.01%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NCG水平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对全鱼灰分影响不显著(P0.05)NCG水平在0~0.02%间,肌肉中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逐渐升高,继续增加饲料中NCG含量,指标无显著性升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含量和肝脏中精氨酸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指标呈一定的差异。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逐渐增大,各组间指标呈一定的差异。通过饲料中NCG添加浓度与精氨酸酶活性回归分析,NCG的适宜量为0.0212%。上述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料中添加适量NCG有助于促进机体内源精氨酸合成,提高肌肉中精氨酸的含量,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型蛋白质源乙醇梭菌蛋白替代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胰脏和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25.70±0.03) g的草鱼54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J0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用5%(J5组)和10%(J10组)的乙醇梭菌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27.5%和55.0%的豆粕。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 J5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J10组(P0.05),与J0组无显著差异(P0.05)。J5组草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J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J0组(P0.05)。2) J5和J10组草鱼的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J5组(P0.05),J5组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J0和J5组(P0.05);J10组草鱼的血浆AST/ALT显著高于J0和J5组(P0.05); J5组草鱼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J0和J10组(P 0.05)。各组草鱼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 J10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J5组(P0.05)。各组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4)从肝胰脏和肠道的病理切片可以看出,随着乙醇梭菌蛋白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草鱼肝胰脏核聚集加剧,而肠道病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由此可知,草鱼饲料中添加5%乙醇梭菌蛋白有利于草鱼生长,但添加量提高到10%则会影响草鱼生长,降低存活率,并导致肝脏损伤。因此,乙醇梭菌蛋白在草鱼饲料中的推荐使用量为5%。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氧化鱼油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氧化鱼油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豆油、鱼油及氧化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含6%豆油(6S组)、6%鱼油(6F组)、2%氧化鱼油+4%豆油(2OF组)、4%氧化鱼油+2%豆油(4OF组)、6%氧化鱼油(6OF组)的5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74.82±1.49)g的草鱼3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试验期为72 d。结果表明:与6S组比较,6F、2OF、4OF及6OF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SGR)下降了5.81%~11.50%,饲料系数(FCR)增加了8.64%~17.28%,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与草鱼的SGR呈正相关关系(幂函数),而饲料中酸价(AV)、过氧化值(POV)及丙二醛(MDA)含量与草鱼的SGR呈负相关关系(幂函数),与FCR呈正相关关系(幂函数),即饲料中少量的AV、POV及M DA会使草鱼生长速度下降,并降低草鱼对蛋白质的利用率及肌肉中PUFA的含量,干扰脂肪的代谢;随着饲料中AV、POV及M DA含量的进一步增加,对草鱼生长速度、饲料效率的影响处于高位稳定。结果提示,鱼油在提供饲料不饱和脂肪酸的同时,其氧化产物对草鱼生长的副作用也显著显现,保持饲料中适宜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控制鱼油的氧化酸败是提高草鱼饲料油脂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硒水平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12.30±0.04)g的鲈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幼鱼,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6、0.37、0.65、0.97、1.28、1.60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60 d。结果显示: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97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除0.65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各组均为100%。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饲料硒含量为0.97 mg/kg时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6 mg/kg和0.65 mg/kg的组(P0.05)。0.06 mg/kg组鲈鱼幼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0.37、1.28 mg/kg和1.60mg/kg组(P0.05),而鲈鱼幼鱼的全鱼水分在0.06 mg/kg组高于其他各组,且与0.37、0.97、1.28 mg/kg和1.60mg/kg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饲料硒含量增加而升高,与饲料硒含量呈正协同关系。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后在饲料硒含量为1.60mg/kg时又出现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幼鱼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81 mg/kg。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鱼粉、酪蛋白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50%的4种等能饲料,以确定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试验选用乌苏里拟鲿稚鱼[初始体重为(3.40±0.01)g]3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但与50%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升高到50%,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乌苏里拟鲿稚鱼全鱼和肌肉水分以及全鱼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5%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5%和40%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乌苏里拟鲿稚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各组乌苏里拟鲿稚鱼的肥满度、肝胰指数和内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指标,乌苏里拟鲿稚鱼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水平为45%。  相似文献   

19.
草鱼幼鱼对缬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体重(9.5±0.3)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以花生仁粕、酪蛋白及明胶为蛋白质源,分别饲喂缬氨酸水平为7.3~22.3 g/kg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2%),经70 d的生长试验研究其日粮缬氨酸的最适需求量.试验结果表明:日粮缬氨酸水平对草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肌肉RNA/DNA比率、鱼体常规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肝胰脏谷草-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血液学指标都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日粮缬氨酸水平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肌肉RNA/DNA比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16.3 g/kg组达到最大值(P<0.05).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比率为基础对饲料缬氨酸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确定草鱼幼鱼日粮(32%粗蛋白质)缬氨酸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5.6、15.1及16.0 g/kg(日粮基础)或48.8、47.2及50.0 g/kg(日粮蛋白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了降低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水平对鲤幼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转氨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的饲料,植物蛋白水平依次为27.4%、26.9%、26.3%、25.8%、25.2%,分别记为P0组(对照组)、P1、P2、P3、P4组。试验用鲤幼鱼的平均体质量为(12±1.18)g,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对照组P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P0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除P4组的其他各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鲤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受饲料蛋白水平降低的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鲤肌肉水分、粗脂肪及灰分含量随饲料植物性蛋白的降低均显著下降,以P2组水分及粗脂肪降为最低。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与EAA/TAA值均先升高后降低。从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P4组占比最高。鲤肝胰脏谷草转氨酶活力受饲料蛋白水平降低的影响不显著(P0.05),P1组的肝胰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P1组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值显著高于P2组、P3组和P4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水平,可改善肌肉品质及风味,并起到护肝作用,但适宜鲤生长的植物性蛋白水平为27.4%,即饲料蛋白水平仍为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