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秋季是竹鞭生长伸展和笋芽膨大季节 ,抓好秋季管理工作是全年增产的关键。1 施肥、除蔸、治虫一步法施肥、除蔸、治虫是提高毛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的主要技术。无论哪种类型的毛竹林 ,每年或隔年都必须砍伐一批毛竹 ,留下的竹蔸若不及时清除 ,不但影响新竹鞭的穿透伸展和笋产量 ,  相似文献   

2.
毛竹覆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稻草、砻糠和猪栏肥对毛竹林地进行覆盖催笋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材料采用稻草、猪栏肥发热增温效果理想;采用稻草20 cm、谷壳20 cm覆盖61 d后开始出笋,出笋时间比对照提早54 d,竹笋产量增加3.1倍;采用稻草20 cm、谷壳20 cm的毛竹林出笋时间比覆盖采用稻草10cm、谷壳10om的毛竹林出笋时间提早10~18d,产量增加38%.  相似文献   

3.
稻草覆盖对毛竹笋用林增产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地的方法,对桃江县林科所的毛竹林试验地进行稻草蓄水和保温试验以达到毛竹竹笋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试验期内,稻草覆盖处理土壤的20~30 cm剖面的含水量较相应对照平均提高2.056 g;稻草覆盖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7.9℃,而对照高达10℃;相同地径大小的竹笋,稻草覆盖处理的笋体质量较对照提高1.575%~69.348%,同时,毛竹总笋质量和笋体质量较对照平均增产34.974%、27.090%。可见,稻草覆盖是改善毛竹笋用林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方竹笋为反季节的秋季笋,出笋期长,产量高,笋质好,发展方竹笋用林市场前景广阔,是调整地方特色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文章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一套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发展方竹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挥毛竹林生产潜力,增加竹农经济收入,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研究认为: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中采挖鞭笋,不会影响整体的竹鞭鞭径和竹鞭总量生长;毛竹林地覆盖稻草和砻糠能显著提高第3年的鞭笋产量;培育高产鞭笋的最佳施肥时间为每年的5月;鞭笋采收时间为5-10月。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可在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类经营,毛竹材用林、两用林和笋用林的竹材和竹笋产量都得到较大提高,从示范基地看,到2012年,材用林竹材和竹笋产量分别达到28 755kg/hm2和3 750kg/hm2,比2008年增长71.2%和13.6%;两用林竹材和竹笋产量分别达到17 265kg/hm2和5 775kg/hm2,比2008年增长65.6%和45.8%,而2010年增长更多;笋用林的竹笋产量,2010年和2012年分别为30 570kg/hm2和23 190kg/hm2,比2008年增长62.9%和23.6%。通过分类经营,可充分发挥不同立地条件的增产潜力,增加竹材和竹笋产量,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毛竹林,可通过笋用林经营技术,以提高竹林的经济收益。在立地条件中等的毛竹林,可适当发展两用林,特别在毛竹竹材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竹笋产量,特别是冬笋的产量,可极大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覆盖、单层覆盖对毛竹林出笋时间、笋期、竹笋产量、竹林土壤温湿度、幼竹及幼鞭生长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显著提高竹林土壤温度,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双层覆盖竹林出笋时间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提前6 d和15 d,笋期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增加9 d和15 d;双层覆盖竹林相对于对照竹林在竹笋净产量和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方面分别增加95%和102%;双层覆盖竹林幼鞭平均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竹林,跳鞭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竹林,表明覆盖措施对竹鞭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发毛竹林高产高效生态经营技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调查浙西南地区采挖毛竹林竹笋后的笋-幼竹生长过程,通过存活曲线分析毛竹林挖笋后的发笋成竹规律,探讨挖笋对竹笋中单宁、粗脂肪、粗蛋白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竹笋采挖提高了毛竹林地的发笋能力,挖笋样地的发笋数比未挖笋样地增加了12.8%(P <0.05),而挖笋后选留竹笋的存活率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与未挖笋样地相比,挖笋样地内毛竹新分株的平均胸径并未发生显著改变(P> 0.05),挖笋不会降低新分株胸径而使林分衰退;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竞争有利于竹笋地径的径级为Ⅰ-Ⅲ级竹笋的生长与存活,随着地径的提高竹笋死亡率显著降低,而径级Ⅳ级以上竹笋则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盛笋早期以后,径级相对较小(Ⅳ级以上)的竹笋开始大量萌发,这类竹笋若不及时采挖,大部分会出现退笋,造成资源浪费;挖笋和未挖笋样地竹笋的含水率、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笋期均未见显著差异(P> 0.05),尽管挖笋样地竹笋的单宁含量在末笋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但两种样地其他笋期单宁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毛竹林竹笋的采挖,可缓解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的资源竞争,有...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丰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毛竹林施肥及其营养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对笋用林、材用林的施肥量进行总结.介绍了5种传统的施肥方法,同时又详细阐述了2种新的毛竹林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毛竹林覆盖技术对笋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毛竹笋用林不同覆盖模式下春笋和冬笋产量及产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砻糠+稻草的传统覆盖模式,可显著提高冬笋产量,且连续2次覆盖后,冬笋产量增幅更为明显,全面采挖冬笋会影响春笋产量;地膜+稻草的覆盖模式在产量方面虽然不及传统覆盖模式,但由于地膜成本相对较低,其产出效益反而高于传统模式,也值得推广应用;竹林经济产出既受笋产量的影响,也受覆盖材料及笋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面覆盖对毛竹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地面覆盖对毛竹林出笋状况及地下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覆盖技术后,毛竹出笋时间显著提前,笋产量大大提高;覆盖后样方内竹鞭总长度为740.48cm/m2,幼壮龄鞭占总鞭长的35.95%,和未覆盖竹林相比,鞭段数有所增加,总鞭长和幼壮龄鞭的比例有所下降;覆盖毛竹林鞭侧芽的总数少于未覆盖毛竹林,但休眠芽中的活芽高于未覆盖竹林。表明连续覆盖2年后的毛竹林地下鞭还具有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笋竹两用毛竹林等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笋竹两用毛竹林,采用等量施肥技术,开展分期施肥试验,筛选出等量施肥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每度竹施肥2次,其竹笋产量较施肥1次提高6.7%,较施肥3次提高6.8%;其竹材产量较施1次提高18.9%,较施肥3次提高12.6%;每667m2年产值较施1次提高14.8%,较施肥3次提高12.4%。因此,笋竹两用毛竹林合理施肥模式为每度竹施肥2次(春笋小年的6月、8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雷竹不同年龄分株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素克隆整合的响应机制,探讨雷竹林施肥的适宜立竹年龄,为雷竹林精准化、减量化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和2年生雷竹分株组成的克隆整合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不同年龄分株竹腔注射15NH415NO3的方法,设置3个氮素添加水平(低浓度N,4.07 mol·L^-1;中浓度N,8.13 mol·L^-1;高浓度N,12.20 mol·L^-1),测定各处理1年生、2年生立竹叶片在时间梯度上的C、N、P含量,分析雷竹不同年龄分株间氮素整合方向及传输效率等差异。[结果]雷竹克隆分株间存在强烈的氮素传导功能,1年生立竹会部分传输氮素至2年生立竹,而2年生立竹会将氮素大量传输至1年生立竹,即2年生立竹的氮素传导能力显著强于1年生立竹,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氮素浓度效应,氮素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减弱分株间氮素传输能力,试验的中浓度N是整合功能显著变化的"拐点"。1年生、2年生立竹氮素处理均能提高相连分株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且随氮素处理浓度增大及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弱,但都能维持相对稳定的N/P,并使立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关系产生适应性调节作用。[结论]雷竹氮素克隆整合存在明显的分株年龄效应,宜选择2年生立竹进行株穴法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靖安太平洲毛竹林进行毛竹专用矿渣肥不同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毛竹新竹胸径、枝下高、成竹数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根据试验得出矿渣肥影响毛竹胸径生长3因素的最优水平依次为:笋前施肥、45%矿渣肥8 kg、株施;影响毛竹枝下高生长3因素的最优水平依次为:笋前施肥、45%矿渣肥12 kg、株施;影响毛竹成竹数3因素的最优水平依次为:笋后施肥、45%矿渣肥12 kg、株施。  相似文献   

17.
肥料种类及施肥深度对覆盖雷竹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肥种类和施肥深度对覆盖雷竹林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生物肥或混施生物肥比单施化肥不但能够提高覆盖雷竹林的竹笋的产量和产值,而且可以改良雷竹林土壤结构,利于母竹留养;就竹笋产量而言,施肥深度5~10 cm优于15 cm的处理,但深施有利于改良土壤酸碱度。  相似文献   

18.
台江采育场竹木混交林丰产措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江林业采育场现有竹木混交林进行施肥和土壤垦复两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虽有一定增产效果,但经方差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土壤垦复措施的增产效果,以深翻加施肥的新竹产量最高,锄草松土居第二,单纯深翻并不理想,效果不如劈山抚育。因而,新兴竹木混交林应以调整竹林结构和护笋养竹为主,每年锄草松土即可达到材用丰产林标准,不宜盲目深翻、施肥。  相似文献   

19.
北亚热带毛竹鞭笋高产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林场毛竹林地的调查,进行毛竹鞭笋高产培育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地在垦复、施肥、开设采集带集约管理的培育措施条件下,毛竹鞭笋产量有所提高.(2)通过设置采集带既可以解决鞭笋采集困难的问题,又可促使林分的稳定与改善.  相似文献   

20.
在毛竹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利用正方型的铁制模具套住笋体,强制毛竹主秆形状由圆形变方形。试验结果表明:竹笋高度超出模具5cm以上、竹笋粗度周长等于或略小于模具周长的竹笋,套上模具后竹笋既可成活,毛竹主秆又可形成方型;竹笋粗度周长大于模具周长的,上模后须适时对模具放松竹笋才能成活成型;套模后成活成型的新竹胸围、枝下高、全竹高只有对照的80%、53.8%、56.4%。研究表明在毛竹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其主秆形状有可塑性,但对新竹的胸围、枝下高、全竹高生长有严重影响,会导致毛竹主秆矮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