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颗粒饲料在制作过程中含有水份12%~14%,贮存时间长,易潮解、霉变,影响颗粒饲料使用价值,投喂这种饲料后,鱼易患病。因此最好边生产饲料,边投喂。一、增加投喂次数鱼无胃,饲料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利用率不高。因此在总投饵量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增加投饵次数,减少每次投饵量,使鱼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能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二、要有一定投饵面积和时间在多品种混养池中,鲫鱼、草鱼抢食快,摄食量大,而鲂鱼吃食“斯文”,相应摄食量少,往往影响其生长。因此在使用颗粒饲料前要进行短时间驯化,使鱼形成固定食场、固定时间的摄食习性,每次…  相似文献   

2.
鳜鱼,俗称季花鱼、桂花鱼,鳜鱼的饵料鱼配套是发展鳜鱼养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饵料鱼的品种主要包括鲫鱼、草鱼、鲢鱼、团头鲂和露斯塔野鲮  相似文献   

3.
鱼类营养性脂肪肝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勇  田海军  李林春 《河北渔业》2007,(2):37-38,45
近年来,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由于人们片面追求高的生长速度而过度投饵或大量使用高能量高蛋白饵料,忽略鱼类本身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特点而导致养殖鱼类如草鱼、鲫鱼、鲤鱼等患脂肪肝病.病鱼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抗应激能力下降,尤其高温季节还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江苏吴江市自上世纪90年初试养鳜鱼成功,中期进入规模化生产,迎合了市场济经发展,又使传统低值鱼转化为高档品,产量从原来100千克/亩提高到500千克/亩,亩均(包括配套饵料鱼池)效益达3000元以上。主要以传统的鲫鱼、草鱼、鲢鱼、团头鲂作为开口饵料,同时又引进泰国露斯塔野鲮等,作为养殖鳜鱼成鱼的饵料鱼。养殖模式上有单养、套养、混养,在饵料鱼配套池,采取轮作的方式,鲫鱼、鲮鱼、青虾一池多用,多季养殖。  相似文献   

5.
(三)养鱼与管理1.养殖品种:根据稻田饵料资源情况,稻田养鱼一般以放养草食性的草鱼、鲂鱼和杂食性的鲤鱼、尼罗罗非鱼为主,占放养量的90%左右,搭配少量的鲫鱼、鲢鱼、鳙鱼等。若放养红萍的稻田,则以放养草鱼和尼罗罗非鱼  相似文献   

6.
青、草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对象,随着生产的发展,天然饵料供不应求。近年来,改用人工配合饵料养殖,营养是否满足鱼类正常需要,以及摄食这类饵料后鱼是否健康,这是养殖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我们于1979年6-11月间,就取自用不同饵料饲养的青、草鱼血液进行了几个指标的比较研究。以了解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对青、草鱼的营养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鱼类的病害日趋严重,绦虫作为一种大型寄生虫对于鱼类的危害较大。绦虫侵入鱼体肠道而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叫绦虫病,由于病鱼摄食量减少、口常张开,又叫"干口病"。绦虫病主要危害团头鲂、四大家鱼、鲫鱼、鲤鱼等,其中以草鱼和团头鲂尤为严重。草鱼和团头鲂体内寄生的为九江头槽绦虫,鲫鱼体内寄生的是舌形绦虫,鲢鱼体内寄生的为双线绦虫,鲤鱼体内寄生的为鲤蠢绦虫。关于罗非鱼  相似文献   

8.
1湘云鲫、湘云鲤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湘云鲫和湘云鲤与养殖其它淡水鱼品种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⑴湘云鲫、湘云鲤为三倍体鱼,所以对恶劣环境抵抗能力强、抗病力强。一般网箱养殖很少发病,也未发现因病害而出现大量死亡现象。⑵湘云鲫、湘云鲤不仅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而由于是三倍体不育性所摄食饵料都用于营养生长,而不用生殖生长,所以饵料利用高,饵料系数明显低于其它鲤、鲫鱼品种。⑶湘云鲫、湘云鲤性格温和不好斗,适宜高密度养殖,网箱养殖增产潜力大。⑷据测定湘云鲫在10℃以上水温均能摄食生长,4℃以上能摄食保膘,可延长网箱养…  相似文献   

9.
莲田养鱼,是以莲为主,充分利用莲田的水体和大量水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有机腐屑等饵料条件,在人工控制下增加鱼产品,做到莲鱼两利.莲田养鱼,主要放养鲤、鲫鱼,搭以草鱼及少量鲢、鳙、鳊鱼(草鱼规格不宜过大过多,以免损害莲叶莲芽);一般宜采取前期育苗、后期养大鱼种或成鱼;鱼种来源可与稻田养鱼配合,实行多级养鱼,轮捕轮放.  相似文献   

10.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af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类成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另外.平均单个饵料的质量则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在体长达到100 mm时.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可以认为小眼绿鳍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引言草鱼作为控制不需要的水生植物的一种生物学方法,已被引进到许多国家。由于围绕着草鱼对水化学性状和整个生态系的影响的争论,以及它们在其原产地以外的水域中进行繁殖的可能性,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用一种三倍体的不育的属间杂交鱼即雌性草鱼×雄性鳙鱼来代替草鱼。这种杂交鱼很容易吃掉眼子菜、轮藻和其他沉水植物。Kilambi和Zdinak(1981)发现,草鱼和杂交鱼鳃耙的分布不同,前者鳃耙较少,排列稀疏,后者鳃耙较多,排列紧密。他们根据杂交鱼强烈地摄食漂浮在水中的眼子菜的碎片的观察,得出结论:该杂交鱼能摄食浮游生物。Berry和Low(1970)提出,从咽喉齿和鳃耙的结构形状看,该杂交鱼可能是杂食性的。本文报告单用浮游动物以及浮游动物、轮藻混合饵料喂养的杂交鱼的摄食与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草鱼是鲤科鱼类中生长快的种类之一,而且其食性较杂,从草、树叶、秸杆、油菜皮到配合饲料,草鱼都能摄食。其饲料利用率很高,饵料系数较低。因此在河南省草鱼的养殖量较大,是仅次于鲤鱼的主要养殖品种。然而,由于草鱼三病及出血病(合称草鱼四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给草鱼的养殖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淡水池塘80:20池塘养鱼技术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的温水性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如鲤鱼、鲫鱼、青鱼、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所组成,也称之为搭配鱼.  相似文献   

15.
杰林 《河南水产》1999,(1):30-30
1 鱼鳖混养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面与饵料,减少池底残饵淤泥,改善池塘水质条件,有利于鳖与鱼类生长。鳖除吃去一些体质瘦弱、病、死鱼外,其粪便还可肥水,以繁殖大量浮游生物,为鲢鳙鱼提供饵料。另外,鳖的食物残饵剩渣也能为鲤鲫提供饵料。如此培肥水质,饵料互利,双增双收。无论幼、成、亲鳖池,均可放养鲢、鳙鱼,少量草、鲤、鲫鱼占15%,草鱼  相似文献   

16.
草鱼作为传统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一直深受北方地区鱼农欢迎,并被广泛推广养殖.其常见病较多,其中肠炎病、赤皮病和烂鳃病是危害草鱼的主要疾病,通常称为草鱼"三病".全年均可发病,且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应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鱼巴蛋白含量15 41%,高于鲫鱼与黄颡鱼,与草鱼和鳙鱼基本相近;脂肪2 12%,高于鲫鱼、草鱼、鳙鱼和黄颡鱼,低于斑点叉尾鱼回;肌肉含水量是79 93%,EPA与DHA含量较高。16种氨基酸总量为15 35%,4种鲜味氨基酸为6 07%,优于鲤鱼与草鱼,低于鲫鱼。中华倒刺鱼巴营养价值适中,具有一定的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草鱼为我国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由于其生长速度快,饵料水平要求低,个体规格大等优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但是,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及其"老三病"(赤皮病、烂鳃病和肠炎病)一直制约着草鱼养殖业的发展.随着草鱼出血病四联疫苗开发研究和免疫技术的推广应用,草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休闲渔业的发展和草鱼价格的上涨,池塘主养草鱼在大丰市逐步发展.为探索草鱼池塘主养高产高效技术,养殖户韦龙潭在笔者的指导下,利用16 900 m2池塘进行了主养草鱼高产高效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供相关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Pyke(1984)提出的最适索饵理论,鱼总是倾向于摄食耗费最小时间、包含最大能量的饵料。因此在能摄食的前提下,饲料粒径应尽可能大。目前关于饲料粒径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鉴于此,为了更好指导生产,2012年通威股份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常规淡水鱼适宜饲料粒径的研究,本文仅列举鲤鱼和鲫鱼  相似文献   

20.
孙风琴 《内陆水产》2003,28(7):28-28
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养鱼业的严重病害,其全国流行,时间4~10月,尤以夏秋流行较多。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鱼养殖密度越高,水质越差,抵抗力越小,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与传染性赤皮病、肠炎病、出血病并发。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及鲢鱼、鳙鱼等,尤以草鱼鱼种最宜发病。当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发病症状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头部尤重。检查鱼鳃可见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常腐烂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取患部鳃丝镜检,可见鳃丝软骨外露,末端膨大、弯曲,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