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徽省石台县茶叶基地环境及绿茶、苦丁茶质量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占大镇、丁香镇茶叶基地土壤环境要素,以及绿茶、苦丁茶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基地的土壤环境良好,绿茶、苦丁茶符合安徽省无公害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该基地属于无公害级别,绿茶和苦丁茶属于无公害茶叶。  相似文献   

2.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根据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及茶叶生产要求,大力推广新的品种和培育技术,实现优良无性系种植和加工技术,对于提升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基于此,结合茶叶种植中的精细化管理概念和原则,分析了精细化管理在茶叶种植加工中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优化茶叶种植管理精细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调研法和定点监测法对湖北鄂东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以及鄂南幕阜山4大优势茶区的10个茶叶主产县(市、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监管等多环节、多角度开展了连续3年的定点监测和调研工作。根据所获取的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情况、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监测数据等资料,明晰了湖北省茶叶生产、加工、监管及产品安全现状,揭示了农户茶叶种植规模小,监管体制建设不到位,生产者质量安全认知存在两大误区,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推行监管"一盘棋"模式、抓住产业"关键大多数"、选择适宜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模式,推进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管理体系、管理技术、推广机制及应用成效几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创新经验与成效;提出了集"两段式管理、三大环节、八个控制点、三流合一"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框架;构建了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为中心的"一站群、双平台"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技术体系;建立了4个推广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浅论茶叶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久焱  韦波 《南方农业》2007,1(3):88-89
推行茶叶GAP管理,全面提升茶叶品质,从茶园到茶杯整个生产过程中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对茶叶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6.
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改善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茶树机采鲜叶为原料,选配、改装和组建了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跟踪加工工序中茶坯理化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同一原料所制的传统炒青工艺为对照,比较新设备和新工艺对机采卷曲形绿茶色泽和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的生产线在杀青、二青、做形和提香等关键工序中,集成应用了电磁加热耦合热风、热管余热回收和流化床干燥技术,提高了茶叶的滋味和色泽品质,所制卷曲形绿茶的感官得分比传统炒青绿茶高2分,酚氨比相对较低(P0.05),干茶的色相值、茶汤、叶底的亮度和色相值相对更好(P0.01);相比传统单机加工设备,该生产线可日均生产绿茶1 750 kg,产能提高了37.5%,能耗成本为4.6~4.8元/kg干茶;热效率提高100%,用工成本减少50%。机采卷曲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了茶叶加工产能,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卷曲形绿茶品质,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屏山炒青绿茶生产一般采用滚筒杀青,常因原料不标准、加工工艺不规范、设备不配套等原因造成茶叶出现生熟不一、爆点焦边、汤色黄暗等问题,给茶叶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四川省屏山县部分炒青绿茶企业引进蒸汽热风混合杀青机,探索并总结出屏山炒青绿茶蒸汽热风混合杀青加工工艺。经感官评审和理化成分检测,屏山炒青绿茶蒸汽热风混合杀青工艺比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更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GIS的茶叶产地编码及其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产地编码体系的建立是茶叶安全生产和溯源的基础性工作。该研究在产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茶叶种植等情况,对茶叶种植区域进行产地划分,采用以县区行政代码加地块编码的方式进行统一编码,绘制产地编码图。同时,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应用Web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和生产流通信息的融合,开发出一个灵活开放的、从产地到餐桌的茶叶安全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实现茶叶流通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溯源,并在宁波茶叶生产上得到应用。该研究可为其他农产品产地编码和安全生产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联网的茶叶质量溯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作为我国大宗农产品,其产品质量安全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笔者以广西农垦茶叶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茶叶质量溯源的九个技术步骤,引入二维码、RFID、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新技术,设计了茶叶质量溯源系统框架、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等,开发了覆盖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质量溯源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增强了茶叶溯源的效率及可信度,扩大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国内信息     
<正>农业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7月14日,农业部印发《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评估项目的实施。根据计划,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围绕"菜篮子"、"米袋子"等农产品,针对隐患大、问题多的品种和环节进行评估,产品类别包括蔬菜、果品、柑橘、茶叶、食用菌、粮油作物产品、畜禽产品、生鲜奶、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收贮运环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等12大类。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统一按照专项评估、应急评估、验证评估和跟踪评估等4种方式进行。其中,专项评估主要针对风险隐患大的农产品,从生产的全过程找准主要的危害因子和关键控制点,提出全程管控的技术规范或管控指南;应急评估主要针对突发性问题,通过评估找准风险隐患及症结所在,及时指导生产和引导公众消费,科学回应社会关切,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验证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杀青作业是提高绿茶加工品质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用微波、热风、蒸汽、锅炒和蒸汽-热风组合等不同杀青方法对加工后绿茶的感官品质和茶叶内含成分品质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输出功率 10 kW、时间2.5 min、杀青叶温室75℃,杀青后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表现较好,只有香气、滋味欠佳,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是2.70%、34.40%、3.335×10-3 mg/g和2.24 mg/g,时间是传统杀青的1/4~1/3,能耗成本是传统杀青的1/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时间为6 min(蒸汽和热风各处理3 min)、叶温80℃杀青的茶叶香气最好,氨基酸保留量达到3.48%,感官品质总分达到90.75分。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甘肃省地方特色枸杞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高枸杞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枸杞绿色标准化生产。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按照绿色食品产地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草害防治、果实采收、制干、分级包装及贮藏与运输、生产废弃物处理、生产档案管理等方面总结提出了枸杞绿色生产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开发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旨在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农用地分等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该文运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利用MapObjects和Visual C++,研制开发了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LandFD)。通过在江西省分宜县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表明,该系统符合规程要求,运行可靠,可以大大提高农地分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乌龙茶收鲜信息系统,阐述了该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原则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等,为乌龙茶生产加工企业的鲜叶收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和质量追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该文对农业物联网国内外技术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领域关键应用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以及对策措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农业物联网安全监管与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农业物联网对策措施: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规范研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检测,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该研究为中国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入福建省乡村与茶园调研,结合山区茶业生产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区茶业绿色发展要求,率先提出构建山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的新型模式,即以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各功能要素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合理布局和山地生态过程的整体耦合为目标,通过相关要素有序链接与相互促进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补与叠加,提高山区茶园的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从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子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子系统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子系统工程、绿化环境与茶旅结合子系统工程、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子系统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子系统工程等6个子系统工程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综合开发经营体系,并从政策导向引领、科学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注重集成示范,鼓励创新创业、强化评优补助,强化多样开发、促进增效增收,注重绿色经营、加强品牌培育,统筹“三生”关系、完善协调机制,讲求因势利导、优化正向叠加,强化过程管理、推动三产融合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山区“三生“耦合茶园的绿色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FID的热带特色农业田间信息采集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海南的农业生产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生产力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且生产和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和热带特色农业的声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将RFID技术应用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中,结合传感器技术、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等,实现对热带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和农作物自身的特征信息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以编码的形式存储到电子标签中,以达到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进行农产品的质量追溯的目的。该文通过对贴有电子标签的琼中绿橙的信息的成功识别试验,验证了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丘陵茶区绿茶生产优劣势及主要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丘陵区具有茶叶知名品牌多,茶叶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丘陵区茶园在湖南省茶叶生产中占有山区茶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丘陵茶园存在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并影响茶叶的生产效益。小区试验表明:在丘陵茶园开展稻草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显著提高茶树生长季节(3~10月)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夏秋高温季节进行遮阳网覆盖遮荫,可改善茶园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新梢中氨基酸和叶绿素等内含物的积累,提高名优茶的产量;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和遮阳网覆盖遮荫同样有改善丘陵茶园生态环境的效果,还可增加天敌数量,抑制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和发展。建议在湖南丘陵茶区推广复合生态茶园技术,在茶树行间种植落叶乔木,全园覆盖稻草。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治可提升耕地自然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该文以上高县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的基础上,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对耕地自然质量和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判别耕地自然质量稳定因素和变化因素,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成评价体系,按农用地分等思路,从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来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对耕地质量影响较显著的因素。研究结果为:整治后研究区自然质量等从9.06等提升至8.81等,利用等从6.03等提升至4.68等;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变化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田块规整度、路网密度。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因素和土地利用修正因素的选取可准确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评价结果也符合耕地质量真实情况。该文的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对于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同时评价结果可作为土地整治绩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