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试验条件 1.1作物和靶标试验作物:春大豆(MLlycine max(L.)Merrill)大豆品种:黑农37靶标:狗尾草、稗草、马店、野稷、藜、苋、蓼。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玉米沼肥营养坨育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玉米沼肥营养坨育苗试验。土壤与肥料分别按3:1(CK)、2:1、1:1、1:2、1:3的比例配制营养土(体积比),结果表明,加大营养土中的沼肥用量,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1:1比例配制营养土育苗单位产量最高(693.36kg/667m^2),较对照增产9.04%。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我国玉米、大豆田主要杂草发生种类及简单识别,梳理了我国现有登记在玉米、大豆作物田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及作用靶标;同时详细概述了登记于这两种作物田的除草剂作用机理和应用特点以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田间除草剂如何合理选择与科学使用,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杂草防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玉米、红薯争地矛盾突出;玉米与红薯间作病害加重;玉米产量不稳定;作物间作不协调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玉米套作的增产增收效果,应重点研究玉米套种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同时根据套种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实现玉米套作与红薯、大豆等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发展。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玉米套作对红薯、大豆等作物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9080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9080(沈阳化工):主要成分为四氯虫酰胺康宽(杜邦公司):主要成公为氯虫苯甲酰胺清水对照。1.2作物与靶标试验作物:水稻.靶标:螟虫。1.2.1药剂用量与编号。  相似文献   

6.
鲁西南马铃薯种植户一般采用普通玉米和秋马铃薯间作行数比例为1∶1,不利于农事机械操作,劳动强度较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用鲜食玉米代替普通玉米,并进行了鲜食玉米和秋马铃薯的4种间作比例试验:鲜食玉米和马铃薯种植行数间作比例分别为1∶1、1∶2、1∶3和1∶4,期间调查鲜食玉米商品穗性状、商品穗率、产量、产值,以及早期马铃薯株高、叶片数和收获期马铃薯产量产值,以更好地探索出两作物的最佳间作比例。通过试验发现:最佳的间作比例为鲜食玉米∶马铃薯=1∶2,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且在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产值情况下,鲜食玉米商品穗率高,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大,最终达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前作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0—2012在张家口坝上察北管理区试验场进行,以种植马铃薯、燕麦、亚麻、蚕豆作物为前茬作物,青贮玉米曲辰9号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前茬小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进行比较试验,旨在明确适宜该区域种植青贮玉米的前茬作物。结果表明:前茬产量依次是蚕豆、亚麻、马铃薯、燕麦,前茬是蚕豆的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达16150.6kg·hm^-2,较对照增产30.4%,极显著高于对照;依次是亚麻、马铃薯和燕麦分别较对照增产20.8%、11.1%和2.9%。同时前作是马铃薯、燕麦、亚麻、蚕豆等作物的比对照病虫害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是精河县托托乡农牧民经常种植的经济作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养殖需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局部玉米田受地下害虫危害严重,2015年,我站选用劲苗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效果较好。现将示范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药剂供试药剂有劲苗200FS和40%辛硫磷。2.供试作物及靶标生物试验作物为玉米,品种为新玉18号。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黑龙江垦区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青贮饲料的需求,引种和筛选高产、优质、抗病又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青贮玉米新品种,笔者于2002~2004年进行了适合垦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玉米品种试验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试验区。供试品种1~18分别  相似文献   

10.
1研究内容 通过“3414”试验。获得玉米作物最佳施肥方案、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筛选验证不同施肥量情况下,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增产效果,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分区施肥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2材料和方法2.1试验区概况试验设在乌苏市皇宫镇沙枣林村,农户:韩红卫。前茬作物为小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10年肥料定位试验,阐明了玉米连作连续施用农肥、化肥及其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肥均能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但农肥的效果更为明显。长期施用化肥土壤肥力稍有下降,而大量施用农肥则能明显地提高土壤肥力。试验结果还表明:玉来不是耗养作物而是养地作物,适于连作。  相似文献   

12.
合成锌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合成锌肥对玉米品种进行了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锌肥促进了试验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施肥后提高了耕种土壤的有效锌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深松模式对早熟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深松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早熟玉米新品种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在7个不同深松模式下,研究了其对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和玉米吐丝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的产量在处理3时达到最高;不同深松模式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大,对穗粗、穗行数等性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通过氮素调控促进间作作物磷吸收利用的效果,阐明间作的氮磷交互作用机理。设置3种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和马铃薯单作)、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2常规量、N2:常规量、N3:3/2常规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对作物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并分析磷吸收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间作产量,低氮(N1)水平间作产量优势最大。间作玉米和马铃薯的磷吸收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N2水平达到最大。在低氮条件下,间作玉米磷吸收量较单作平均提高了42.03%,马铃薯提高了13.46%。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单位面积磷吸收的优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N1水平优势最强。在N1水平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磷吸收量平均增加86.26%,间作马铃薯块茎磷吸收量平均增加14.28%。因此,在保证作物产量和提高氮磷肥利用率的前提下,合理施入氮肥能够促进间作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凤县主栽作物之一,为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高产玉米品种宝单1号的种植密度,在我县开展宝单1号玉米品种密度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宝单1号在我县春玉米播区,通过地膜覆盖密度以4000株/亩,产量最高可达862.27公斤/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确定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方法]针对井渠双灌对作物需水规律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共设10个处理,处理1~10的灌溉定额分别为150、225、300、293、293、286、286、279、279、272 mm。[结果]井渠双灌条件下玉米生长初期作物系数0.25、发育期0.69、生长中期1.14、生长后期0.58;玉米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为599.57 mm。整个生育期内需水强度2.60~5.99 mm/d。[结论]该研究可为河套灌区井渠双灌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确定玉米适合规范化种植的方式,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玉米作物为试验对象,进行65 cm规范行距与50 cm常规行距对比试验研究,采集对比分析1年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玉米规范行距种植对于玉米的增产有促进作用,较常规种植行距的产量高795 kg/hm2。  相似文献   

18.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 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 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 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土壤水势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的移动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通过土水势的测定可以为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间作时作物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成熟期土壤水势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与相应的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产量、玉米叶片生物量和大豆叶片生物量,分别提高 41.90%,22.19%,59.57%,表明了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玉米具有产量竞争优势。在玉米大豆间作中,除苗期第 1天到第 5天、拔节期第 1天到第 5天、成熟期第 1天到第 10天外,其它生育期玉米的土壤水势低于大豆。这表明在玉米旺盛生长时期 (拔节盛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土壤水分都是从大豆向玉米移动。玉米相对于大豆对土壤水分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间、混作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玉米和大豆是主要的作物之一。为探索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最佳复合种植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梓桐镇叶家庄村,试验田为泥砂土,前作为早稻,供试玉米品种为掖单13,大豆为本地农家品种小青豆。 试验设4个处理:(1)每穴1粒玉米混播1粒大豆,简称混1;(2)每穴1粒玉米混播2粒大豆,简称混2;(3)每穴1粒玉米混播3粒大豆,简称混3;(4)1粒玉米间作2粒大豆,简称间作;以不间作播1粒玉米和播大豆分别为对照1和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6.8 m2。玉米种植规格为行距60 cm,株距28 cm,各处理玉米种植规格一致,每小区101株;处理(4)玉米大豆间距28 cm,大豆行株距与玉米相同;对照2大豆行距30 cm,株距14 cm,每穴2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