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鸭""一稻两虾"和"稻鳖共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集成了稻田绿色种养、共作稻田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共性技术,为该地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是一项种养相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农业技术,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为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效益,广德县于2015年开展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旨在探索适宜本地的生态种养模式,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是以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为主,同时生产绿色食品肉鸭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发挥出水田的种植、养殖及生态功能。为促进稻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该模式在常熟市的示范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稻2鸭是实现水稻、水禽种养一体化的生态种养模式,收获1季稻、养成2期鸭,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潜力巨大。根据多年示范推广实践经验,制定1稻2鸭共作生产技术规程,为该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开展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较为显著,可在皖南烟稻轮作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利用稻鳖共生关系,避免农药、化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稻田种养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在皖南烟区实施立体种养模式,既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从稻鸭共作技术的基本内涵、雏鸭驯养、种养设施、稻田鸭放养管理、稻鸭种养管理、收获等环节,对其中最具复制推广价值的稻鸭共作技术进行总结,并对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该技术在皖南烟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开展稻田不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比较试验,对庐江县稻鱼、稻鸭和稻虾3种主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指标、产量及模式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稻鸭共育模式成本投入最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简单易操作。因此,稻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可作为庐江县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水生蔬菜+鸭共作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蔬菜+鸭共作是江苏里下河地区推行种养结合的创新模式。本文着重阐明了茭白、莲藕和慈姑与鸭共作的田间工程、时空耦合、资源配置、共作技术,集成了水生蔬菜田套养鸭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水生蔬菜+鸭共作的经济效益,为江苏里下河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模式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9,(8):44-45
为稻-鸭种养模式在重庆市荣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2017~2019年荣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稻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项目。结果表明:稻-鸭种养模式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601.5元/亩,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是近几年主推的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之一,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产实践,围绕稻鸭共作呈现出的除草控害、除虫防病、施肥改土、中耕浑水、刺激生长、药肥双减和稻米鸭肉品质双提升等优势特点,分析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品种选择、田块选择、设施建设、科学管理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稻鸭绿色种养技术,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和普通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 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 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范化的转型,以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作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是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探索实践稻鸭生态种养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选取了 3个镇4个村共4户采用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对其稻米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较常规水稻种植低,但由于...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稻鸭共作高效种养结合模式的技术措施,包括田块选择与整理、设施建设、水稻栽插、饲料投喂、巡田、水稻中后期管理等,并分析了种养效益,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松江区探索实践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文介绍了松江区稻鸭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稻鸭生态种养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减少化学肥料、农药施用,有利于推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稻米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与晚稻免耕抛秧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生态学知识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既能较好地克服了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能更好地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循环的综合农业新技术,本文对盐稻9号稻鸭共作关键技术进行了示范研究,初步探明了适合我市的生产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鸭共作是目前稻田种养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鸭子在稻田内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鸭子的存在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位。鸭子的持续运动、觅食、排泄等活动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GWP)。本文结合稻鸭共作中鸭子对稻田环境的扰动行为,从水体、土壤、CH_4和N_2O转化功能菌及种植技术等角度,总结探讨了稻鸭共作中温室气体CH_4和N_2O产生、输送和释放的过程与机理。针对当前稻鸭共作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稻田种养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