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造林密度为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株/hm2的林下对茶树菇的生长高度和生长胸径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同时对其生长因子进行估值比对。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为1 000株/hm2林下的茶树菇生长高度和生长胸径均处于整体数值的高值段位,且茶树菇环境综合指数、温度指数、土壤湿度、土壤营养要素指标较高,存在一定空间和适宜度。  相似文献   

2.
山核桃投产林林下套种绿肥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增加山核桃投产林林下植被覆盖度、提高林地水土保持效果,增加土壤肥力,2008—2009年开展了山核桃林下套种1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以及紫花苜蓿等5种绿肥,对其生物量、土壤有机质、林下昆虫多样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清耕为对照)。结果表明:(1)林下套种绿肥显著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以1年生黑麦草效果为好,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达到55 000和9 420 kg/hm2,套种白三叶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3 g/kg;(2)林下套种绿肥有利于增加害虫天敌数量和减少害虫密度,其中主要害虫山核桃蚜虫、山核桃花蕾蛆等害虫密度分别降低了57.14%和36.45%;(3)林下套种绿肥显著提高山核桃产量,套种平均产量为821.55kg/hm2,较对照增加12.46%,套种后果品品质也明显提高;(4)综合评价5种套种绿肥的效果后认为,山核桃林下以套种白三叶、1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较好。  相似文献   

3.
以20块6种不同密度梯度的北京地区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生长、树冠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林下生物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林分密度增大到1 500株/hm2时,减小的趋势趋于稳定;枝长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大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林分密度1 500株/hm2时,枝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枝材积生长量在各年龄阶段的变化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出抑制响应,与枝长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类似;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林分密度的减小,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先增加后略减,林分密度为1 000~1 200株/hm2时灌木生物量最大,为3 802.94kg/hm2。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的油松人工林来说,经营密度宜为1 00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纯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对河北省木兰林管局600,900,1 200,1 500株/hm2共4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密度600株/hm2和900株/hm2落叶松林下植被的各项指标都相接近,与其它2种密度林下植被相差较大;较小密度之间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相似程度较大,较大密度和较小密度落叶松之间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差异较大;40 a生左右、平均高为11m、密度为1 5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间伐保留密度为900株/hm2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淅川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实现了兴林与兴县、兴林与富民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县林下间种中药材面积1 066.6 hm2,年产值达到7 500万元;发展林菜间作基地1 400 hm2,实现年产值6 800万元。以间伐出的栎类、阔杂枝桠材为主要原料,年种植以香茹、木耳等食用菌近1 500万袋,带动农户0.5万余户,年产值达到0.9亿元。发展林禽养殖专业户达1200余户,饲养家禽60万只,年产值4 000余万元。目前淅川县林下经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产业分散、规模较小、效益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针对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杉木、马尾松林下毛竹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多年试验,推出了林下毛竹造林技术。在针叶林中选择海拔高1 000m以下的山谷、坡麓、坑边、中下坡,坡度在5~25°,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壤土。对原林分进行间伐,郁闭度控制在0.5~0.6,块状清理植被,块状整地栽植,采用规则或不规则林下造林。或小面积皆伐针叶树,全面整地,采用毛竹"集团"栽植。60~75块/hm2小面积整地,每"集团"栽毛竹5~6株。其余林地保持不变。该技术在不减少有林地面积的基础上维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促进毛竹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加施坡缕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缕石用量750~3 000kg/hm2时,均能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3 000kg/hm2时产量最高、植株最高,且粗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也最高,品质最优。这一研究结果在紫花苜蓿栽培中科学合理的将N、P、K肥料与坡缕石配施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皖东丘陵地区麻栎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皖东丘陵地区麻栎人工林的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作了全面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群众生产经验,提出了有效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示范林.其中薪炭林经营模式.10 a生左右的林分,平均胸径达7~8 cm,平均高7 m以上,年生产薪材9 000~10 500 kg/hm2(鲜重),最高达15 000 kg/hm2;而用材林经营模式,20~30 a即可培育成中小径阶用材,40~60 a可培育成胸径达24 cm以上的大径阶用材,年材积生长量6~9m3/hm2,最高可达12 m3/hm2,成为该地区的高产林分,能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该地区黑松等低效林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种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林下套种的多花黄精为试验对象,研究杉木林不同保留株数对多花黄精产量的影响及杉木林下多花黄精的生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林下种植多花黄精的物侯期与野生多花黄精的物侯期基本一致,杉木林下多花黄精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在适宜密度下多花黄精根茎鲜重可达到1600kg/hm2以上,产量较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林下套种中药材模式。多花黄精是一种喜阴湿、耐寒植物,其适生环境需一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进行营养积累。上层杉木林密度对多花黄精根茎产量有较大影响。上层杉木林保留株数以600株/hm2~900株/hm2为宜。在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形成了林药复合林,开辟了多花黄精生产的新途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用草甘膦、宝收、2,4-D丁酯和氨氯吡啶酸常规剂量在松林中防控紫茎泽兰的研究,发现氨氯吡啶酸持续控制紫茎泽兰更好,24%氨氯吡啶酸用量为3 000~6 000g/hm2时,紫茎泽兰复发率0%~8.5%;其它3种除草剂的复发率高达42.2%~73.3%。  相似文献   

11.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2.
甘肃定西黄芪高效栽培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经多点田间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建立了黄芪产量效益与N、P、K施用量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每公顷产量大于14 000 kg,纯收益大于15 000元的技术方案41套.该方案的95%置信域为施氮254.4~330.7 kg/hm2,P2O5173.2~224.9 kg/hm2,K2O101.8~133.3 kg/hm2.N、P、K的配比为1∶0.68∶0.4.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基本群落外貌,基于Raunkiaer的分类系统,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密度相对较大的D1林分(1156株/hm2)和密度相对较小的D2林分(820株/hm2)林下木本植物的生活型谱与叶相.结果表明,两种林分中的林下木本植物均以常绿小高位芽植...  相似文献   

14.
何日广 《绿色科技》2022,(7):116-119
对高峰林场41.2 hm2红锥+灰木莲+火力楠同龄混交林与23 hm2红锥纯林实施森林经营,并监测了2种林分在4~6年林龄时在林木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林分健康和稳定性等3个方面的动态及差异.结果表明:在森林经营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从第4年到第6年,红锥+灰木莲+火力楠同龄混交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了409.0%,红锥纯林每...  相似文献   

15.
3年试验证明 ,在以白栎、满山红、木为优势种组成的亚热带次生灌丛或林下植被 ,应用 2 2 %草甘磷水剂喷洒开设防火线 ,省工省钱、高效简便。开设成本由人工开挖的 72 0元 /hm2下降到 3 1 4 8元 /hm2 ,节约成本 5 7 7%,且有效地避免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人工补充种源密度的确定依据、方法和植被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针叶树补植密度控制在500株/hm2~800株/hm2,柠条灌木林补植密度控制在1 000株/hm2~1 500株/hm2;流域植被补充种源后平均盖度达71.5%,年均净增8.15%.其中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年均增加2.65%.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及恢复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本区域内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3 500 m以下,植被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低—高—低,在海拔2 000~3 000 m范围内植被的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的复杂结构均达到最高;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灌草盖度高,林下灌木种类多;在同一海拔范围内,阴坡灌草种类及盖度明显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18.
大青山主要林分类型碳汇效益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生物量法,对大青山落叶松林进行每木检尺,确定了林中优势木、标准木、被压木所占比例,并对落叶松林及其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碳汇量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林碳汇量为106.37t/hm2,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碳汇量分别为11.83,8.95t/hm2,落叶松林总的碳汇量为127.15t/hm2。该研究对合理改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36年生福建柏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楠适合在福建柏成熟林林下套种,在套种前,需对福建柏进行择伐并修枝;福建柏择伐后保留密度对套种的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保留密度300株/hm2的闽楠生长最好,平均胸径4.3cm,平均树高5.4m,胸径、树高生长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300株/hm2﹥600株/hm2﹥900株/hm2;在相同保留密度下福建柏修枝对林下套种闽楠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修枝高度6米的林下套种闽楠生长效果最好,平均胸径4.2cm,平均树高5.5m;闽楠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依次是福建柏修枝高度6m﹥4m﹥不修枝。  相似文献   

20.
沾益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地造林2 866.67hm2,荒山造林3 000hm2。总结了在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