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铁在猪饲料营养中是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而有机铁是第三代新型饲料添加剂,生物利用率高、化学结构稳定、增强免疫力、吸收率高,利于环保,是当前国内外研制和开发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有机铁的生化特性、功能作用、吸收机理、生产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铁在猪饲料营养中是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而有机铁是第三代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化学结构稳定、增强免疫力、吸收率高利于环保等特点,是当前国内外研制和开发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有机铁的生化特性、功能作用、吸收机理、生产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铁在猪饲料营养中是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而有机铁是第三代新型饲料添加剂,生物利用率高、化学结构稳定、增强免疫力、吸收率高,利于环保,是当前国内外研制和开发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有机铁的生化特性、功能作用、吸收机理、生产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铁在猪饲料营养中是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而有机铁是第三代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化学结构稳定、增强免疫力、吸收率高利于环保,是当前国内外研制和开发的热点,本综述了有机铁的生化特性、功能作用、吸收机理、生产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螯合铁是新型铁源添加剂,具有生物学效价高、吸收率高、化学结构稳定和利于环保等特点。本文综述了氨基酸螯合铁的定义、特点、发展应用及其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机制,以期为高生物学效价的有机微量元素在动物营养中的深入研究与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5 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铁添加剂目前大致可分为无机盐 (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氯化物、氧化物等 )和有机盐两类。有机盐类是铁与蛋白质及其衍生物 (如乳清、酪蛋白、氨基酸 )或其他配位体(如柠檬酸、富马酸、乳酸、草酸、葡萄糖酸、水杨酸等 )或多糖衍生物或合成螯合剂 (如乙二胺四乙酸 )结合而成。有机铁添加剂始于2 0世纪 60年代 ,迄今约有 40年历史。可溶性高的无机铁会加速脂质氧化和酸败 ,而有机铁对其它营养素 (如维生素 )的破坏作用要小很多。鉴于此 ,北美通常用铁粉强化食品 ,而在欧洲则广泛应用比较不易发生反应的和不溶性的正…  相似文献   

7.
不同锌源对蓝狐生长及肝脏中锌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在日粮中添加有机锌和无机锌对于蓝狐生长及肝脏中锌铁含量的影响。选取60日龄断乳蓝狐90只,于2007年8月2日~12月27日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不同锌源的添加剂对于蓝狐生长及肝脏中锌铁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与无机锌组比较,有机锌低剂量组和有机锌高剂量组在整个试验期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9.62%和12.67%,而且均差异显著(P<0.05);有机锌低剂量组与有机锌高剂量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锌低剂量组和有机锌高剂量组的肝脏中的锌含量比无机锌组分别提高了4.23%、15.15%,其中有机锌高剂量组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无机锌组与有机锌低剂量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锌低剂量组和有机锌高剂量组肝脏中铁的含量虽都比无机锌组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铁是仔猪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从母乳中摄入的铁不能满足仔猪的正常需要,若无有效补铁途径,仔猪极易发生贫血,同时也易感染其它疾病。与无机铁和简单有机铁添加剂相比,氨基酸螯合铁具有生物学效价高、环境污染小、安全性高等优点。文中综述了氨基酸螯合铁的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铁是肉鸡健康和保证生产性能的必要微量元素。基于有机铁制剂相对于无机铁的优点,有机铁制剂生物学利用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30d的生长试验,研究了中草药复合有机铁、阿散酸和有机铁、不同剂量有机铁与基础日粮组对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皮毛感官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复合有机铁试验组的生长性能和皮毛效果最好;和对照组相比,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复合有机铁显著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15%(P<0.05),降低料肉比12%,改善仔猪的肤色和毛况(P<0.05)。  相似文献   

11.
有机铁在猪和鸡营养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是猪和鸡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维持动物生长和调节新陈代谢的功能。无机铁在畜禽体内吸收率低,化学性质不稳定,粪尿中排泄多且污染环境。与无机铁相比,有机铁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环保性,已成为国内外畜禽营养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本文简要回顾了有机铁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为有机铁科学合理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缺铁性贫血作为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营养与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安全意识的 增强,人们致力于补铁效果好、吸收好、副作用小、安全性更高的口服补铁剂的研发。本文对补铁剂的发展和相关 研究进行综述,概述新型补铁剂的研究进展,全面阐述多肽铁复合物蛋白琥珀酸铁的原料来源、结构、机理、制 备、应用、消化吸收机制,对多肽铁复合物和蛋白琥珀酸铁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补铁剂的研究与发展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家兔饲料的营养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家兔饲料营养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养兔业的规模化发展,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的全价颗粒饲料被广泛的推广应用。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饲料原料供不应求,特别是玉米和豆粕等常规饲料资源缺口日趋严重,价格居高不下,养殖成本剧增,对兔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发饲料资源、减少玉米和豆粕等用量,降低饲料成本的研究是当前兔业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总结了国内2011年家兔饲料资源开发与营养研究取得的进展,旨在丰富相关知识,便于业内人员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影响铁吸收利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动物体对铁的吸收利用的众多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综述。近来的研究表明 ,动物的品种、年龄、机体铁贮和胃肠道环境影响对铁的吸收利用 ;动物所采食饲料的种类、铁含量以及饲料中所含的某些因子也影响动物对铁的吸收利用 ;动物对饲料中不同价态、不同存在形式铁的吸收利用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外源核苷酸在鱼类饲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苷酸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就外源核苷酸在鱼体中的消化吸收、营养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了解饲料与营养对肉牛生产性能、消化性能、瘤胃发酵以及甲烷(CH4)排放的影响。文章综述了2019年国外的相关文献报道,主要从精饲料、粗饲料及饲养营养综合评价3个方面进行综述。精饲料集中于各种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的研究。粗饲料研究侧重于粗饲料品种和加工方式对不同生理阶段肉牛生产性能、消化性能和CH4产生的影响。饲料营养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犊牛期研究,并对育肥期和放牧期肉牛的饲料营养进行评价,以根据肉牛的生理阶段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并合理搭配和调制日粮以改善瘤胃菌群结构,充分提高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新发展起来的一门组学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的研究,虽在动物营养和饲料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主要阐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中的应用,为更全面、深入地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温环境是影响家禽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温环境下家禽采食量降低,肉鸡生长速度减慢,蛋鸡产蛋率、蛋重及体重下降。高温环境影响家禽生产性能并非全部由于采食量下降引起的,即使在相同采食量的条件下,高温环境仍显著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本文针对高温环境对家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以及消化酶活性、肠道结构、饲粮排空速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了解高温环境对家禽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物饲料技术主要指通过微生物发酵,有效降解转化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分泌小肽、有机酸等功能物质,菌群演变是其重要内容。目前,发酵菌群的定量数据大多通过传统的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学方法获得,由于其局限性,发酵饲料的微生物生态学尚未被很好地了解。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生物饲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Iron is essential for the organism. In ionized forms (Fe++, Fe ), it constitutes an integrated part of a lot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proteins (Figure 1).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are participation in oxygen transport in blood, oxygen storage in muscle tissues and oxid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 mitochondria. Ir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ytochrome C and alpha-glycerolphosphate dehydrogenase, and early stages of iron deficiency may, therefore, cause disturbances in tissue metabolism before development of anaemia. Thus, haemoglobin determinations is not very suitable for diagnosing early iron deficiency. The content of iron in roughages, apart from root crops (Table II), is usually sufficient to cover the requirement of domestic animals (Table III), which is met by about 50 mg per kg feed dry matter. Iron deficiency is very often caused by a reduced absorption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because of components in the feed forming complexes with iron of very low solubility or inhibitors reducing the absorption processes. The immune status of the organism and its resistance against infections depends on the iron supply. Iron deficiency inhibits the myeloperoxidase activity and thus decreases the bacteriocide effect of the leucocytes. In spite of this, when exposed to infections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educe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available iron. By this mode of action, invading pathogens, needing iron like the host animals, will be restrained. The low content of iron in milk (Table II) combined with a high content of iron binding lactoferrin, is ideal to protect newborn and milk fed young animals against intestinal infections.(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