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熟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基因棉品系R93-4 为试材,常规棉中棉所12 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均高于常规棉,总个体数、害虫的相对丰盛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常规棉;优势害虫种类的变化较大,棉铃虫已不是转基因棉田的优势害虫,棉蚜、红蜘蛛、叶甲类、棉蓟马等已上升为优势害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类无明显变化,仍为龟纹瓢虫和小花蝽。转基因棉田采取综合防治后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与常规棉相比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张征田  梁子安  王明伟  杜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56-6857,6861
[目的]为建立转基因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体系、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和转基因棉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对3种不同类型棉田(转双价棉、转Bt棉和常规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3种类型棉田的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但数量差异较大。双价棉田害虫561头/百株,Bt棉田害虫589头/百株,常规棉田害虫1 018头/百株。不同时期害虫和天敌优势种类不同,害虫和天敌种群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转双价棉田与转Bt棉田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转基因棉对害虫有明显抗性。群落特征指数分析表明,转基因棉田群落稳定性高于常规棉田,群落稳定性随棉花生长期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Bt棉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控制棉铃虫、棉红铃虫等靶标害虫危害的同时,棉田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种群呈现上升的趋势。南阳地区,转Bt棉田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棉盲蝽、棉蚜、棉蓟马和白粉虱。文章通过调查,总结出南阳转Bt棉田主要刺吸式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从而为棉农选择正确的防治时机、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花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7~1998年以本地常规种植的非抗虫棉品种“苏棉9号”为对照,对国内4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及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份,Bt棉上二、三代棉铃虫可以免治,四代可在幼虫期按防治指标防治1~2次;取食Bt棉营养器官的棉铃虫幼虫基本不能化蛹完成生活史;Bt棉对鳞翅目幼虫具有兼抗作用,对刺吸口器类昆虫则无抗虫作用;在不治虫条件下,Bt棉可比常规棉增产11.31%~13.37%,虫卵量减少51.02%~63.27%;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无差异;所有品种治虫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治虫处理;Bt棉的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1995~1996年在田间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品系93-4在单作和麦套2种种植方式下,对主要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棉造桥虫幼虫均有良好的抗性,残虫量均低于防治指标;在单作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的棉苗蚜、棉伏蚜和叶蝉分别增加20.30%,21.38%和67.62%,红蜘蛛、棉蓟马和白粉虱分别减少58.42%,39.62%和39.06%;在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的棉苗蚜和棉蓟马分别减少5.88%和79.46%,棉伏蚜、红蜘蛛、白粉虱和棉叶蝉分别增加14.62%,75.48%,48.22%和58.54%;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捕食性天敌略增加,寄生性天敌减少,天敌总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韩波  周桂生  顾巍菊  刘理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61-1362,1366
以常规棉苏棉16、渝棉1号和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科棉4号为试验品种,调查了初花期和盛花期2种类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2种类型棉田初花期和盛花期害虫发生量不同,但趋势基本一致,即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大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常规棉品种,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棉叶蝉和棉盲蝽等非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在不同类型品种间无显著差异;2种类型棉田害虫的主要差别是非鳞翅目害虫。研究结果还表明,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赤眼蜂、瓢虫等天敌的发生间有一定的追随关系。针对不同类型棉田应有不同的防治策略,常规棉主要是进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兼顾非鳞翅目害虫;抗虫棉棉田害虫的防治以非鳞翅目害虫为主,以免其取代鳞翅目害虫成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基因了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田物种数低于常规棉田,个体总数和害虫的相对丰盛度高于常规棉田;害虫优势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棉铃虫不再是转基因棉田的主要害虫,而红蜘蛛、棉蚜、棉蓟马等刺吸性害虫则上升为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无明显变化,仍为龟纹瓢虫,寄生性天敌优势种由侧沟茧蜂、齿唇姬蜂演潜为棉蚜茧蜂。  相似文献   

8.
生物杀虫剂防治棉铃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绣  陈友祥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42-245,251
应用Bt乳悬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和棉烟灵(棉铃虫NPV病毒)乳悬剂于棉铃虫产卵盛期施药防治棉铃虫均有较好的杀虫保顶效果,能有效保护棉田自然天敌种群繁演,是棉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棉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棉化防田、自控田均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抗性,棉铃虫幼虫数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但棉铃虫落卵量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有间接影响;转基因棉花对天敌数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棉R93—4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转Bt基因棉品系R93-4为试材,以中棉所12号为对照,研究了在小麦套种下对棉田昆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昆虫群落的种类丰富度,总个体数,害虫的相对丰盛度均低于常规棉,优势种类有较大的变化,棉铃虫已不是转基因棉田的优势害虫,棉蚜,红蜘蛛,叶甲类,棉蓟马等成为优势害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类为龟纹瓢虫,寄生性天敌优势种变化比较大,转基因棉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常规棉,均匀度和优  相似文献   

11.
抗虫棉田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市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主要品种为新棉33B、荷棉3号,由于抗棉铃虫效果好,缓解了棉铃虫防治的压力,减少了防治成本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面积抗虫棉的种植,使棉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势必引起害虫种群及为害程度的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对指导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从1997年开始,我们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观察抗虫棉田害虫的动态变化,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叶蝉和蜘蛛的发生量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发生量有增加的趋势.盲蝽发生量在低密度条件下较低,随着密度增加发生量呈增加趋势,但密度增加到67 500株/hm2时,发生量呈下降趋势.棉花卷叶螟发生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花铃期棉叶生理活性与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棉株营养是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棉田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密度和棉株营养.  相似文献   

14.
棉花棉酚含量与抗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自身抗虫性是建立综合防治的基础,对于延缓害虫抗药性、减少环境污染极其重要.棉田调查显示,不同棉属对棉铃虫抗性程度存在差异,其长绒棉抗性较好.通过不同棉属棉酚含量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危害关系研究,表明棉酚含量与抗虫性呈正相关,含棉酚高的长绒棉对棉铃虫抑制作用明显.通过棉酚对棉铃虫剂量效应研究,表明棉酚对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都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棉酚对幼龄棉铃虫EC50为0.205;,且随棉酚剂量增加,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增大;幼虫历期延长;蛹重逐渐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不育卵增多,繁殖力下降;使其种群数量很快降低.可见含棉酚高的长绒棉是一种很好抗虫种质资源 ,其棉酚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抑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及其天敌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和2000年对转基因棉田棉铃虫及天敌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成虫、卵无驱避作用和抗性表现,不影响棉铃虫在植株上的落卵量,但转基因棉第二、三代棉铃虫幼虫数量与常规棉相对显著减少,存在明显抗虫性。转基因棉不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1998~2000年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不同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象甲等害虫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毒高氯乳油对棉铃虫、2 5%蚜虱立克乳油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棉蚜、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对棉叶螨、25%星科乳油对棉象甲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根据不同施药时期防治抗虫棉田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棉田棉铃虫应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即在产卵高峰向后推迟3~5天为宜。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安徽省宿州市甬桥区、全椒县和宿松县三个地点,对转基因抗虫棉田和普通棉田中的杂草和农业昆虫种群数量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植抗虫棉对棉田中棉铃虫数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杂草及其它农业昆虫种群未表现有影响,不同地点的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一、Bt转基因抗虫棉田主发害虫种群调查 2002年,西华县植保站在艾岗乡牛庄中队进行了Bt转基因抗虫棉田与常规棉主发害虫发生活动规律调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Bt转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已得到有效遏止,发生量明显低于常规棉田,各代卵和幼虫发生高峰期较常规棉晚3~5天,乱代现象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转基因抗虫棉有效的控制了靶标害虫棉铃虫的为害,但是近年来甜菜夜蛾在棉田发生日益严重。[方法]利用转基因棉33B、GK12和SGK321的花、倒1叶、倒3叶、倒6叶、倒14叶饲喂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分别在接虫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6天和第19天记录幼虫存活、死亡情况以及其后的化蛹情况,化蛹后24h称蛹重。[结果]甜菜夜蛾幼虫在转基因棉上不同部位的生存率曲线分布、化蛹率和蛹重与在常规棉对照的相应部位基本没有差异;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部位的叶片上的化蛹率没有差异,花上的化蛹率显著低于叶片;同一棉花品种叶片和花上的蛹重没有差异。[结论]转基因棉对甜菜夜蛾的抗性不强。因此,在转基因棉田要特别关注甜菜夜蛾种群的发生态势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邓州市常年植棉3.3万hm2,是河南省重点产棉市.20世纪80-90年代,邓州市棉田虫害以棉铃虫、红铃虫为主.1997年和2003年先后推广种植Bt抗虫棉和杂交棉后,棉田虫害的发生出现了新的变化,棉铃虫、红铃虫逐年减轻,已退居为次要害虫,甜菜夜蛾、绿盲蝽上升为主要害虫.经过定田系统调查,大面积普查等,探明邓州棉田主要虫害发生变化规律,旨在为棉田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