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解放后,我区蚕茧生产有了发展.五十年代,年产茧量在2000~3000担左右,1958年,产茧量曾跃到5000担,1959年以后,一度跌下,年产茧只有580担;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蚕茧产量逐年回升,但均未达到万担水平.1971年我区蚕茧产量开始达到万担水平并连年增产.1984年蚕茧产量超过了广西历史最高水平,达66011担(历史最高水平是1983年65,00担)、1985年出现更大的突破,年产茧10万担,涌现出三个万担县.蚕茧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区缫丝工业的发展,全区先后开办了7个缫丝厂.  相似文献   

2.
蚕业生产和蚕茧、丝绸加工业是重庆市农村和城镇传统的支柱产业,茧丝绸及丝绸成品出口又是我市出口的拳头商品.全市约有151万户农民栽桑养蚕,1994年茧款收入达到3.1亿元以上,在副业中仅次于生猪占第2位;蚕茧丝绸等出口创汇1.3亿美元,在单项出口商品中名列榜首,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l/6.我市蚕业与蚕丝业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1949年产茧仅1.45万担,到1989年增长到50.8万担,增长35倍多.最高年产茧  相似文献   

3.
一、蚕业生产现状射洪县是四川省盆中丘陵地区重点蚕区之一.自1990年起,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实施十万担(5000吨)蚕茧工程建设,全县蚕茧总量由原来的年产茧2655吨发展到1994年产茧5000吨的规模,全年全行业总产值达到17200万元,向国家上缴财税金额达1310万元.成为我县工农业生产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税收大户(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为振兴发展我县的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我县的蚕业生产与全国多数  相似文献   

4.
朱丽君 《蚕桑通报》2004,35(1):58-59
我市现有桑园面积742 hm2,养蚕农户4300余户.蚕种饲养量1.606万张,蚕茧总产量664.7t,蚕茧销售收入1108.9万元,户均蚕茧收入2579元,蚕桑生产产值达到1672.9万元.现有年产150t茧的乡镇1个,年产25t茧的村4个,年产500kg茧的户35个.这些重点乡镇村,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占全市总面积和总茧量的80%,成立了5家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蚕桑发展,省农业厅特制定了<浙江省蚕桑西进发展规划>战略,并把我市列入了蚕桑西进重点发展的八个县市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我区蚕茧生产形势 我区桑蚕茧生产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蚕茧产量只有1650吨,1985年4725吨,1990年7450吨,1992年产茧达到1.83万吨。1993年桑园面积1.4万公顷,发种量70万张,鲜茧产量1.65万吨,比1992年减产8.2%。  相似文献   

6.
1历史简要回顾 宝应县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素有"鱼米荷藕之乡"之称,全县总人口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耕地9.13万hm2,农业生产"四水"(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特色明显.种植业以稻麦为主,荷藕次之,旱地作物较少.栽桑养蚕是宝应县一项传统项目.1956年开始成片栽植湖桑9.8hm2,到1986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866hm2,蚕茧产量458t.进入上世纪80年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的近10年间,全县蚕桑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桑园面积迅速扩大,蚕茧产量大幅上升,1994年桑园面积达到2951hm2,1995年饲养蚕种78184张,蚕茧产量达到2152t,均达到历史最高点.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蚕茧收购加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95年全县有3家缫丝厂,固定资产2061万元,拥有自动缫12组,立缫车300台,年产白厂丝390t,有蚕茧收烘站22座,茧灶61副.  相似文献   

7.
周安莲 《蚕学通讯》2002,22(2):57-58,61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蚕区之一。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结束了产茧量长期以来在 2 0~ 4 0万担间徘徊的局面 ,1 97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产茧 1 0 4 .4万担 ) ,占全国第一位。 1 980年产茧1 84万担 ,远远超出日本的产茧量。 1 991年产茧量达 30 7万担 ,至 1 995年产茧量近 4 0 0万担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创下了辉煌 ,为人民增收 ,国家创汇和四川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近几年来丝绸行业的几起几落 ,蚕业生产跌入低谷 ,到 1 999年 ,全省发种仅 2 90余万张 ,产茧1 4 0万担 ,比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8.
万成功  谢同建 《四川蚕业》2003,31(3):37-37,58
蚕桑生产是我县传统的副业项目 ,极盛时期 ,全县桑园发展到 680 0公顷 ,年产茧量 790万kg ,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富民、兴村、振兴全县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基础不牢 ,加之近几年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全县蚕桑业冲击较大 ,致使生产严重滑坡。到 2 0 0 2年底 ,全县仅保留桑园 42 0公顷 ,蚕茧产量不足 50万kg ,蚕桑生产一步跌入谷底。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蚕桑业务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我县蚕桑下滑的局势有所遏制 ,但生产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依然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巩固与发展。若不正视存在的问题 ,狠抓关键措施落实 ,变…  相似文献   

9.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蚕茧主产地之一,1999年产茧9.34万t,占全国家蚕茧总产量22.8%.自1996年全国性的蚕业大滑坡以来,该省是蚕茧主产区中减产最少,恢复最快的地区.浙江省1995年的家蚕茧产量为全国的第三位,1997年后已位居全国之首(有重庆升为直辖市的因素),家蚕茧在全国所占的份额由1985年的16.1%,提升到目前的23%左右.本文通过蚕茧主产地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的变化对浙江省的蚕业生产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一九八三年我县蚕茧质量情况我县1949年产茧1050担,1972年突破万担关;1973年产茧14504担;特别是在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1980年产茧达22541担;1982年产茧31052担,为1949年的29.5倍,1983年全县遭受特大洪水为害,蚕茧总产仍达到30558担。目前全县栽桑养蚕已遍及到11个区,95个乡831个村,5700多个村民小组35000个养蚕户。其中蚕茧总产万斤以上的村有61个,5万斤以上的乡有18个,10万斤以上的乡1个,养2张蚕产茧120斤有10466户,总产蚕茧153.57万斤,养蚕5张以上,产茧300斤以上有874户,总产茧28.65万斤。1982年农村蚕桑收入达到了605.24万元,人均9.13元。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区的桑蚕生产发展较快,“七五”期间最高年产茧量比“六五”期间最高年产茧量增加将近一倍.1990年年产鲜蚕茧0.75万吨,今年遇到春旱和秋旱,据区蚕业指导所的预测,仍比去年增产.从群众当前要求扩种桑树的势头看,今后还要发展.产量逐年上升了,但茧质的提高则较慢,据有关部门调查,今春的鲜蚕茧,茧层率仅有18%~20%;干蚕茧茧层率为43%~46%;上车茧率平均90.6%;解舒率为63.93%.与先进蚕区相比,蚕茧的质量还有差距,有的庄口的茧,差距还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正>无锡曾是我省蚕业生产的主产区,80年代中期我市桑田面积为6400公顷,产茧量5000吨,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达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1995年丝绸行业大滑坡导致了严重的砍桑毁桑现象,至1996年仅剩1270公顷桑田,1650吨蚕茧,加之后来秋季农药污染的影响,蚕农被迫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年产茧量再度下滑,至1999年全市产茧仅  相似文献   

13.
1 我市茧丝绸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茧丝绸生产大滑坡,蚕茧质量一再下滑,以致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茧丝价格下跌,丝绸产品滞销,生产下降,出口萎缩,亏损严重,发展无力,使我市丝绸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按我市现有缫丝能力,年需干正茧1.5~1.8万吨,而蚕茧产量仅0.7万吨,缺口很大.同时  相似文献   

14.
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为我国传统蚕业.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考证,我国蚕业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自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加速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进程,蚕丝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以此作为一种创汇富民的速效性市场农业,蚕区各地(市)县也将蚕桑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直到1994年上半年,蚕茧、丝绸仍是上升趋势,但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茧价下跌的滑坡现象;1995年全年一路下滑,到1996年形势仍未好转.这是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使国内外茧丝绸行情  相似文献   

15.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16.
蚕桑是淳安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自 1 998年以来 ,我县蚕桑生产呈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好态势 ,蚕茧总量快速递增 (年增幅 1 0 %以上 ) ,桑园基础得到夯实 ,蚕茧质量显著提高 ,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初步形成。 2 0 0 1、2 0 0 2两年全县新种桑 31 30万株占桑园总面积的4 0 %左右 ,今年全县发放蚕种估计 9.2万张 ,蚕茧产量达到 350 0t;明年全县发种有望突破 1 1 .5万张 ,产茧 4 50 0t,全县蚕农户均拥有桑园面积也已从原来的 0 .0 78hm2 ( 1 .1 8亩 )扩大到今年的0 .1 53hm2 ( 2 .3亩 )。随着蚕桑生产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 (主要是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17.
阆中市自1985年列为省商品茧生产基地以来,经过扎实工作,蚕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桑树基础逐年增强.1983年有桑树3161万株.发种37453张,产茧984429万公斤.到1994年已发展到桑树1.2亿株,发种140929张,产茧365万公斤,发种、产茧每年分别平均以12.7%~12.8%的速度递增.今年春夏发种88593张,新育桑苗10000亩,计划全年发种16万张,栽桑4000万张.但由于受国际丝绸出口受阻、国内丝绸企业全面亏损、效益严重滑坡  相似文献   

18.
《广西蚕业》1997,34(2):52-52
自1989年起,江西省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并把实施蚕桑工程列入了农业开发总体战的重要战役。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4年全省桑园面积达54万亩,蚕茧产量由1989年的1000多吨增加到1.5万吨,增长11倍,列全国第7位,涌现出修水、永新、金溪等10个产茧万担县。但自199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疲软的影响,江西蚕桑生产出现较大滑坡。到1996年底,桑园面积下降到24万亩,蚕茧产量降低到8400吨,蚕桑技术推广队伍也被削弱,蚕茧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如东县1994年桑园面积曾达10.4万亩,1995年以来,由于茧丝绸行情不好,蚕茧价格直线下跌,蚕桑效益大大低于粮棉,毁桑改种颇为严重,到1995年秋,全县桑园面积仅剩4万亩.为此,如东县采取切实措施,扶持蚕桑生产.1.县茧丝绸公司于1996年对秋茧实行斤茧斤肥奖售,每吨尿素补贴1000元给蚕农;2.继续实行蚕农监督制度,对桑田负担的粮食征购任务一律减免;3.从1997年起桑田上缴金额标准与粮棉油面积一样对待;4.建立蚕桑发展基金,保护蚕农利益.  相似文献   

20.
动态与信息     
<正>全省370万亩 桑园何去何从? 1994年蚕茧大战的硝烟如在眼前,每公斤最高价被抬到30元以上。1995年却一路下滑,秋茧最低价跌到每公斤3至4元,相当于1994年最高价的1/10,仅及省政府规定价的1/4,虽说市场起伏寻常事,但如此大起大落却为行家始料不及,信息不灵的农民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保吧,如果1996年茧价仍不回升怎么办?毁吧,又太可惜。兴化市钓鱼乡算了一笔帐:按一亩成林桑园的初期投资900元计算,该乡1.2万亩桑园如果毁掉,农民将损失10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