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说明甜玉米突变基因由来以及研究近况。甜玉米在碳水化合物中形成的隐性突变基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种源丰富,已育成多个品种。在育种技术方面,着重介绍新方法一转座子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泰辰  邓德祥 《玉米科学》2001,9(4):018-020
简述玉米胚乳突变隐性基因的类别,效用、相互作用.讨论了这类隐性突变基因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并指出利用双隐性、三隐性突变基因的难度.同时结合当前育种实际与生物技术的进展阐明利用隐性单基因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3.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玉米科学》2006,14(3):34-35,39
简要介绍了笋玉米的来历与概念.对笋玉米如何利用突变基因做了分析,以供选用.在育种途径着重论述了无花丝种质的应用,最后阐述了笋玉米栽培要点及对笋玉米开发市场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何川  郑祖平 《玉米科学》2011,19(2):34-36
利用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致矮特性,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导入热带血缘进行回交选择,研究玉米矮源导入热带血缘选育矮生玉米自交系的效果。结果表明,选育出配合力高的单基因br-2矮生系南381和南387,使抗病、抗倒、窄叶片等许多优良基因与br-2基因很好地结合,在玉米矮秆突变基因运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笋玉米的来历与概念。对笋玉米如何利用突变基因做了分析,以供选用。在育种途径着重论述了无花丝种质的应用,最后阐述了笋玉米栽培要点及对笋玉米开发市场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笋玉米的来历与概念。对笋玉米如何利用突变基因做了分析,以供选用。在育种途径着重论述了无花丝种质的应用,最后阐述了笋玉米栽培要点及对笋玉米开发市场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9,自引:14,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甜玉米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在产量潜力和子粒含糖量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甜玉米资源相对缺乏、研究力量薄弱和对产量的过分追求,甜玉米的食用品质与国外优良品种差距明显,缺乏耐热、耐寒品种.加强资源引进、创新与人才培养,坚持应用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秀成果,加快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甜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母本,具有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与Stv-bi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及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紧密连锁的CAPS功能标记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标记位点的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同时转育到高产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优质、抗病、高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系宁9108。利用与水稻优质及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仅初步建立了优质、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也为水稻优质、抗病、高产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和重要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9.
叙述糯玉米的由来、传播与生产上应用简况.在论述糯玉米资源的同时,介绍糯玉米细胞遗传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研究的要点.最后讲述育种方法并结合株型与品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超甜玉米是由sh2胚乳突变基因控制的.它的优点是子粒中蔗糖含量高,是普通甜玉米的2倍.但种子活力弱,发芽率80%-85%,田间出苗率一般仅为50%~60%。如何改进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弱、发芽率低的问题,是当前超甜玉米种子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于2004—2008年对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目前生产出的超甜玉米种子发芽率可达到93%-95%.田间出苗率可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广东超甜玉米新组合主要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1999~2000年广东省超甜玉米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省选育的超甜玉米新组合鲜苞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抗病性与适应性较强,但品质的改良进展较缓慢;要选育优质、高产和多抗的超甜玉米新品种,在不断引进国外优异品种资源的同时,应加强种质创新研究,以拓宽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加快品质育种进程,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对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BSA(multipl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小麦90K基因芯片结合BSA三种不同的基因定位策略对该突变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lm3基因位于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与其两侧标记SWES2和Xbarc13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1cM和3.8cM,为一个新的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作为一种特用玉米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本文综述了甜玉米的生理特性及遗传研究特性和品种选育情况,指出我国甜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是:种质基础狭隘,基础研究不足;优质多抗广适品种缺乏,品种类型单一;缺少具有竞争力的甜玉米种子品牌。提出甜玉米产业的发展要点及相应对策:⑴引进耐寒、耐热、多抗、优质的甜玉米种质资源及基础材料的创建工作,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深入研究甜度、果皮厚度等品质密切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生理生化调控机理,探讨品质相关代谢物在代谢网络之间的关系。⑵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风味独特的甜玉米品种为目标,创建来源广泛的优质基础选系群体,集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基因编辑、转基因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育种选择速度,建立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与产量和农艺性状协调的甜玉米育种技术体系。⑶以国内甜玉米育种优势单位为基础,结合成果转化政策引导科企合作,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品牌体系的建立,加强优势产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不经愈伤组织直接获得从外植体分化试管苗小植株的结果,以及可以产生性状一致的无性系微型繁殖技术在甜玉米上应用的可能性,讨论了将无性选种引入甜玉米育种程序以及玉米单粒选种和试管筛选相结合的新技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提高玉米花药培养诱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证明:1.使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能够使符合当地育种目标的玉米材料哲白2、B79、Mo17、A619Ht等由原来出愈率为0,分别提高到62.6%、24.35%、10.22%、8.94%,绿苗分化率分别为0.82%、1.85%、0.44%、1.94%。2.以高诱导率的玉米单复953为“桥”和甜玉米杂交,F1进行花药培养,甜玉米的出愈率0~0.25%桥接后提高到22.36%。 由此可见,利用有性杂交使有利基因型重组后进行花药培养从而快速获得玉米纯系,建立了单倍体育种的新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存在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玉米育种新技术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刘治先 《玉米科学》1995,3(4):012-015
研究表明,Stock6单倍体技术、EMS诱变技术等是玉米育种的实用技术,业已成为当今玉米育种的重要工具。Ga配子体基因对保持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纯度,确保其产品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地促进甜玉米、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紫(黑)糯玉米问世倍受青睐.但欲育成青穗用与淀粉用的丰产的杂种,难以近期实现.其因是受转座子遗传效应和环境的影响.文中择要介绍了紫(黑)糯玉米的各殊育种途径,制种要点,并对市场开拓各色品种寄予瞻望.同时,还引用"阈值"(Threshold Value)与"潜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二词,阐明育种工作的问题,以引起育种者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超甜玉米的农艺性状间、经济性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超甜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概述玉米子粒色素在糊粉层受多对基因控制.紫色糯玉米的遗传较为复杂,早年,麦克林托克(Mclintock, B.)指出的跳跃基因,在80年代探明这类跳跃基因导致的玉米花斑色突变,实质上是受转座子控制.紫糯玉米青穗市场的需求与紫糯玉米色素的遗传形成了矛盾,难以克服.紫糯玉米的育种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汪黎明 《玉米科学》2004,12(4):101-101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200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体现服务“三农”行为,充分展示我国各育种单位的最新鲜食(甜、糯)玉米育种成果,中国作物学会甜玉米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6月7-9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了“全国鲜食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开发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甜玉米专业委员会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