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思杰  魏忠义 《土壤》2011,43(2):323-328
采用轻量级框架集合SSH(Spring+Struts+Hibernate)搭建J2EE平台,结合相应的数据库技术,以ArcIMS作为地图服务器,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模式的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和功能,并据此设计方案建立了沈阳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结果表明,基于J2EE与ArcIMS的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土壤调查、城市土壤数据的存储管理与网络分发共享、城市土壤资源的规划利用与污染防治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GIS中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60年代初,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70年代初发达国家以土壤分类为基础首先建立,运用和发展土壤信息系统,进入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将土壤信息系统应用于全球环境变化的评价及土壤资源的管理,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进行土壤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研究工作。中国在土壤信息系统研究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全面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土壤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壤信息系统(SISChina)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为了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上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有关问题,就必须要建立土壤信息系统。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国土壤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源、土壤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包含土壤空间与属性数据融合的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及其应用基础,这对了解中国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省土壤分类信息系统中的土类数据制图为例,分析了基于Google Earth(GE)的专题地图的制图原理与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GE的一般地理专题图的制图技术流程,并讨论了其关键技术。指出了GE制图工具目前存在的两个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介绍了陕西省土壤分类信息系统中GE制图结果和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于ArcEngine的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实现土壤资源的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为例,采用Geodatabase模型和Access数据库分别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结合ADO.NET技术,基于ArcEngine 9.2组件在VS 2005.NET环境框架中设计和构建了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图层管理、数据管理、输出管理、空间分析、专题评价等功能模块,对陕西省土壤信息化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中施肥决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安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中配方施肥决策的算法和模型中的参数。采用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得出了安徽省各地区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值及其与土测值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种类和目标产量确定某一区域的施肥量,为土壤肥料信息系统中的施肥决策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慧珍 《土壤》1991,23(3):161-164
利用信息系统技术编制土壤退化图,已是势在必行的一项科研工作。由于世界性土地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加,森林的滥伐,促进了土壤的严重退化。而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的退化过程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使土壤工作者和资源管理规划人员产生一个强烈的要求:建立一个适时、有用的土壤—土壤资源数据库,去开展土壤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密切值法的湖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秦巴山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土壤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使秦巴山区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成为迫切需要。收集整理了陕西秦巴山区各种土壤数据及相关资料,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土壤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使用C#.net+ArcEngine开发了土壤信息系统,实现了GIS基本查询分析功能以及土地评价等多种应用模块,为秦巴山区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通报》2020,(3):538-544
土壤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有助于加强土壤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土壤信息的共享性。目前土壤信息系统主要为单一专题系统,在多专题分析或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收集整理新疆农田土壤信息数据并建库,设计开发出基于WebGIS技术的新疆绿洲农田土壤信息集成与共享系统,系统集成了耕地地力评价、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作物适宜性评价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四个专题功能并使之相互衔接,实现了土壤信息的在线查询与高效共享。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降低了数据冗余,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新疆农业的信息化、规模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胜祥  贺立源  黄魏  陈杰 《土壤》2006,38(2):210-216
针对土壤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采用MapXtreme作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了湖北三峡库区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对扩大库区土壤信息数据的共享范围及高效管理土壤资源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实现的关键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运行实例。  相似文献   

11.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研究田间膜下滴灌棉花根际土壤的水、热、气变化表明,覆膜滴灌使土壤增温,膜下滴灌使根系浅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层土壤含水量,加剧棉花根系浅层水平的分布使田间土壤干、湿间隔排列,有利于膜下土壤气体交换。棉田膜下滴灌技术节约灌溉水40%~50%,且使棉花增产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土壤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简要总结土壤水分与植物关系、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关系、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再分配过程的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土壤水分监测技术五个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未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研究在土壤水分平衡、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作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的改进等几个领域还有待于深入。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水土流失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土流失评价和水土流失信息管理上的应用。利用1:1.8万黑白航片和1:1万及1:1.5万地形图,参照已有各类调查资料,进行室内判读、实况验证,以5~30km~2的闭合小流域为独立图幅单位,在各小流域内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因子相同或相似的多边形区域,划分为空间分布的0.1~2.0km~2的水土流失景观单元,形成地学编码图。以地学编码图为基础,建立具有空间图形和属性因子的水土流失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子峰  于兴修  马骞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75-177,181
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总结原有成果并推陈出新有助于寻求更为科学、系统、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进行归类和分析并对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原则、建立了一套涵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兴国县、余江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 ,对江西省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兴国县和余江县的土壤侵蚀状况 ,在侵蚀面积和程度上 ,都在明显改善 ;两县土壤侵蚀面积百分数的缩小量几乎相等 ,但兴国县缩小的比例较余江县小。但就总的情况看 ,土壤侵蚀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湿润区与作物根系分布和植株生长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滴灌湿润比的理论依据。以大田膜下滴灌试验为基础,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控滴水流量得到不同的土壤湿润区,对不同土壤湿润区下的田间棉花根系分布及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均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的滴水流量形成窄深型土壤湿润区,其土壤水分水平分布均匀性较差,使田间棉花根系分布和植株生长均匀性低;而大的滴水流量形成宽浅型土壤湿润区,其土壤水分水平分布均匀性较好,使田间棉花根系的分布和植株生长均匀性较高;膜下滴灌条件下,宜采用宽浅型土壤湿润区。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基层水土保持档案系统,是国家生态监测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福建省南安市,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基层水土保持档案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利用信息规范化技术采集数据,形成档案库、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并利用现有网络基础,实现数据的流通、汇总,实现基层野外作业的数据与各级部门数据实时互动管理。从基层入手,由小到大,可形成全国水土保持信息档案库。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神经系统与GIS的区域土壤侵蚀快速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区域土壤侵蚀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系统和GIS技术的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中利用模糊神经系统技术从地面监测调查数据中提取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价规则,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自然特征及规律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GIS技术以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快速评价。采用该方法进行湖北省土壤侵蚀普查,结果表明全省侵蚀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1%。其中,鄂西南、鄂西北高山区土壤侵蚀情况最严重,鄂东南、鄂东北低山丘陵区次之,鄂北岗地中度侵蚀面积较大,而江汉平原基本无明显侵蚀。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a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laboratory soil bin at the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ree soils, namely, clay, silty clay loam, and silty loam. The research was likewise aim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tire variables (section width, diameter, inflation pressure); soil variables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itial cone index, initial bulk density); and external variables (travel speed, axle load, number of tire passes) on soil compaction and to develop compaction models for soil compaction assessment. Dimensional analysis technique wa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ction models.

The soil compaction models were found to provide good predictions of the bulk density and cone index. Using the compaction models and other secondary data,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compaction status of the soil in relation to crop yield. The predictions by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ere validated with actual field data from earlier studies and high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Thus, the output of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may be able to provid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or appropriate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solutions to site-specific soil compac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