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芭蕉芋生产提供新品种,丰富芭蕉芋品种资源,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通过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选育环节,于2019年成功选育出芭蕉芋新品种黔北蕉芋。该品种株型直立,出苗较快,生长势强,芋块大,抗性强,生育期较短;高产性能明显,区域试验块茎和茎叶产量分别为75 045.1kg/hm2和61 804.2kg/hm~2,比(兴芋1号)对照分别增产28.1%和29.7%;生产示范试验块茎和茎叶产量分别为79 228.2kg/hm~2和63 690.1kg/hm~2,比兴芋1号分别增产25.4%和26.3%。2019年12月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582)。黔北蕉芋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饲用,可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基于低场核磁技术研究土壤持水性能与孔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常规水稻土和设施蔬菜地土壤持水性能与孔隙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获取田间持水量状态的土壤T_2谱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失水时信号幅值、弛豫时间与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土和设施蔬菜地土壤中孔隙分布均比较分散,小孔隙居多,大孔隙较少,水稻田转化为设施蔬菜地后,土壤孔隙半径整体变小,土壤结构恶化。在土壤失水过程中,波峰消减与谱线偏移同时发生,小峰优先消失且消减速率大于主峰,表明该过程中孔隙收缩与水分散失同时发生,土壤孔隙由大到小依次不断排水。低场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测量工具,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和孔隙分布规律,从而为设施栽培土壤退化机理和土壤改良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典型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对强烈人为作用下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湖地区水稻田、露天菜地和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和犁底层土壤进行理化分析,以土壤大孔隙(>50μ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征土壤结构,通过与当地传统的水稻田和露天蔬菜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比,研究设施菜地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种植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孔隙,并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大孔隙方面主要增加了耕层(0-15cm)50-500μm和>500μm部分的孔隙度,其孔隙度与水田相比分别提高了133%和141%,与露天菜地相比分别提高了120%和50.4%;土壤团聚体表现为小团聚体减少,大团聚体增加,相比于水稻田和露天菜地,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了72.3%和26.6%,团聚体破坏率(PAD)降低了46.5%和37.8%;犁底层MWD分别提高83.9%和78.1%,PAD降低42.9%和44.8%。有机质和土壤质地与土壤传输孔隙和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参数与有机质含量和砂粒粉粒含量显著相关,研究区土壤质地为粉砂壤土,质地轻,设施菜种植中有机肥施用量倍增,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利于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的大孔隙,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轻质粉砂壤土进行设施蔬菜种植后每茬施用有机肥11.3t/ha,能改善土壤结构,有效避免集约化种植后土壤板结现象。  相似文献   
4.
徐胜祥  贺立源  黄魏  陈杰 《土壤》2006,38(2):210-216
针对土壤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采用MapXtreme作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了湖北三峡库区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对扩大库区土壤信息数据的共享范围及高效管理土壤资源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实现的关键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运行实例。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常规混合+风干态泡沫砂(CK)、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1T)、常规混合+泥浆态泡沫砂(2T)、分层混合+风干态泡沫砂(3T)和分层混合+水浸态泡沫砂(4T) 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混合方式对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影响,并采用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征混合均匀性。结果表明:泡沫砂形态显著影响了混合均匀性。采用常规混合时,水浸态泡沫砂显著增加了0~10 cm和0~20cm土层混合均匀性,容重的标准差比风干态泡沫砂分别降低了188%和105%,容重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62.1%和50.1%;与风干态泡沫砂相比,泥浆态泡沫砂不仅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还显著降低了混合物内部的混合均匀性,0~10 cm土层容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比10~20 cm土层显著增加68.1%和50.8%。单变量分析表明,混合方式对混合均匀性无显著性影响,混合方式和泡沫砂形态之间无交互效应,泡沫砂形态是影响泡沫砂和土壤混合均匀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浸态泡沫砂在常规混合方式下与土壤混合,不仅提高了混合物整体以及不同土层的混合均匀性,而且还降低了不同层次之间混合均匀性的差异。因此,建议采用常规混合+水浸态泡沫砂的方式混合土壤和泡沫砂。  相似文献   
6.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DNDC模型参数校正与不确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土壤有机碳(SOC)动态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是农田管理决策成败的关键之一。采用贝叶斯推断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对DNDC模型模拟江苏省宜兴市一个具有22年稻-麦轮作历史的田块的SOC动态变化,进行模型参数校正和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DNDC模型适宜长期监测田块的SOC动态变化的模拟,但模型的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DNDC模型输入参数数据质量不明的情况下,利用贝叶斯推断和MCMC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模型输入参数的自动校正和SOC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定量评价,从而为实现区域或国家尺度农田SOC动态模拟的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方侵蚀治理区土壤碳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侵蚀治理区土壤碳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对揭示退化土壤有机碳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侵蚀治理恢复区林地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评价了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主控作用。结果表明:兴国县侵蚀治理恢复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影响显著,其中黄红壤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红壤;千枚岩发育的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红砂岩和花岗岩。对比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用大小发现,在表层0 ~ 20 cm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变异解释能力大于30%,成土母质的解释能力约为17%,土壤类型是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控因素;表下层20 ~ 30 cm 土壤有机碳变异的解释能力则表现为成土母质(28.8%)与土壤类型(27.5%)基本相当,同为主控因素。因此,兴国县侵蚀治理恢复区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合理地分区展开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退化土壤的碳恢复。  相似文献   
8.
多孔改良剂对植烟土壤性状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遵义烟区土壤改良及烟叶产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依据,选择T20多孔改良剂,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其对植烟土壤性状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均随T20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0~20cm和20~30cm均以T20用量为100kg/667m~2效果最好,较不施用T20分别降低9.1%和6.2%;施用T20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协调性影响不大;团棵期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均随T20用量增加而增大,旺长期的株高及有效叶片数则有所减少;施用T20对烟叶产量及产值影响不大,但均价和中上等烟率均有所提高,且均以T20用量为75kg/667m~2效果最好,其较不施用T20分别提高5.95%和4.66%。  相似文献   
9.
“泡沫砂”改良黏重黄壤孔隙结构的粒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毕节黏重的黄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掺入等量不同粒径的泡沫砂进行温室模拟试验,泡沫砂粒径分别为0.5?2 mm(1T)、2?7 mm(2T)和7?10 mm(3T),研究孔隙特征改良的粒径效应。研究表明:与CK相比,添加3种粒径泡沫砂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的通气孔隙,但在同等添加比例下,随着泡沫砂粒径的增大,土壤通气孔隙度也随之增加,1T、2T和3T处理相较于CK处理分别增加了4.68%、7.39%和14.5%;不同粒径泡沫砂对不同当量孔径的孔隙影响不同,1T、2T和3T处理分别显著提升了当量孔径200?500、1 000?2 000、2 000μm的孔隙;不同处理均很好地提升了土壤孔隙连通度,但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T处理在改良土壤总孔隙和容重方面,与3T处理一同并为较优处理;在改良土壤通气孔隙度方面,2T处理的土壤通气孔隙度达到农业生产上最适宜区间,为最优处理;在改良分级孔隙配比方面,2T处理为次优处理。因此,从土壤通气孔隙、土壤分级孔隙和土壤孔隙形态等多角度考虑,2?7 mm粒径泡沫砂可作为黏重土壤改良的最佳材料。  相似文献   
10.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 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