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VORTEX7.3软件对鹅喉羚的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鹅喉羚集合种群在100年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接近于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种群动态。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零,在25年种群数量最大440,25~65年间鹅喉羚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5年时鹅喉羚的灭绝概率最大32%,种群数量约减少20%,之后种群数量处于稳定下降趋势。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需妻保护。鹅喉羚死亡率的变化对它们种群生存力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变化;逐步使鹅喉羚生境良性发展有利于鹅喉羚种群的良性发展;通过鹅喉羚种群闯进行个体交换有利于保持它们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2.
野放麋鹿种群灭绝风险与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德  于清娟 《草业科学》2009,26(12):108-112
利用野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检测数据建立了随机指数增长模型与生死过程模型,并对种群的未来状态、灭绝风险及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随机指数增长模型模拟表明,随机因素对种群动态有很大影响。随着方差的增大,灭绝概率逐渐增加。且在方差一定的情况下,继续放养小数量的麋鹿对种群灭绝概率影响不大。基于生死过程建立的随机模型计算出野放麋鹿种群在出生率为16.13%、死亡率为7.13%的情况下的种群数量翻倍时间为10年。同时就不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分别模拟计算了95%把握下的种群数量倍增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牦牛栖息地环境及种群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特有种野牦牛的栖息地生境条件———特有的地形地貌、严酷的大陆性气候和适宜于野牦牛的草原植物类型、野牦牛的取食生态、水源及保护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结合项目研究结果,对目前野牦牛栖息地的变迁、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密度采用科学的模拟和推算,得出我国野牦牛种群数量均值为19 940±3 952头,平均种群密度0.03~0.04头/km2;在此基础上,从野牦牛的种群组成、种群繁殖参数、社群行为、种群死亡原因及经100多年变迁后青藏高原目前野牦牛的环境容量等方面评价了野牦牛的种群生存力。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组澳大利亚的袋鼠宣传画,画中的袋鼠都是数量少,分布区狭窄的种类,而且它们的数量还在下降,用不了很多年,有的种可能要灭绝。澳大利亚政府正在设法对其保护,以维持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探险家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科考资料及2001-2003年国家科技基础专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信息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为背景,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全息动态进行了缜密研究.构建了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牦牛的生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和分布区域;建立了具备群体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50头规模的高效、动态及良性运作的现代遗传繁育基地,具有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年产2万支冷冻精液的动态保存库,具备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生产0.1-0.15万枚野牦牛冷冻胚胎动态保存库的条件与规模;创建了联合我国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企业及公众,有条件地接轨国际上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现代、高效、动态、监测、可持续性保护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其形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探险家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科考资料及2001—2003年国家科技基础专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信息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为背景,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全息动态进行了缜密研究。构建了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牦牛的生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和分布区域;建立了具备群体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50头规模的高效、动态及良性运作的现代遗传繁育基地,具有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年产2万支冷冻精液的动态保存库,具备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生产0.1—0.15万枚野牦牛冷冻胚胎动态保存库的条件与规模;创建了联合我国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企业及公众,有条件地接轨国际上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现代、高效、动态、监测、可持续性保护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其形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7.
两栖动物的受危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群的灭绝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群,从世界范围来看正在不断灭绝,而且种群的灭绝率随时间在加大.如丹麦博恩岛上的无斑雨蛙(Hyla arborea),其灭绝率1950~1960年为36%,1960~1970年为45%,1980~1990年为60%.1977~1986年在丹麦调查的1300个地点与40年代和60年代的资料相比较,发现50%的种群消失了,其余种群也极大地减小了.珍稀种比普通种减少更快.对两栖动物种群的监测需要长期进行,否则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在瑞士伯尔尼  相似文献   

8.
张亮亮  施大钊  王登 《草地学报》2009,17(6):830-833
在围栏条件下采用重捕法跟踪了不同比例不育个体对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繁殖组(对照)6-8月份均有新生小鼠,9月份以后停止繁殖.其中6月份雌鼠繁殖率为 5 %,7月份雌鼠繁殖率为0%,8月份雌鼠繁殖率为33%.繁殖期后,种群数量下降.在当年数量波动呈单峰型曲线.而各不育比例的试验组则均呈下降趋势;无论雄性或雌性的完全不育组的种群均在3-个月的时间内全部灭绝.说明在没有新生幼鼠的加入种群更替的情况下,由越冬鼠组成的种群将很快消亡;部分不育组的繁殖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3雄性不育组及1/3雌性不育组的繁殖率均高于2/3雄性不育组及2/3雌性不育组,这种现象意味着该鼠的婚配制度并非混交制.在试验期间所有部分不育的种群均呈负增长;部分不育组中,当年出生的鼠没有参加繁殖.可能是不育个体干扰了其交配.因此,使用不育剂可能成为控制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福州地区中华蜜蜂实验种群越夏阶段的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蜂种群在越夏前期和中期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越夏后期开始恢复。通过对实验种群日平均产卵量和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与外界蜜粉源条件和气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主权。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现在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以畜禽为主的家养动物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肉、蛋、奶、毛、皮等优质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畜禽遗传资源数量下降的现象日趋严重。过去100年里,全球有450个地方牛品种绝迹,近60年间70多个绵羊品种灭绝或濒临灭绝。我国畜禽品种的种类和数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畜禽遗传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品种一旦灭绝,就很难再恢复。品种数量的减少,直接威胁生物的多样性,最终将导致资源枯竭,危及人类的生存。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既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也是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