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子叶接种、离体茎段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茎的草酸反应4种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5 d后所有植株的子叶全部干枯皱缩,10 d后敏感品种合丰25植株开始萎蔫变黄,接种部位周围开始出现白色菌丝;15 d后植株布满白色菌丝;20 d后发病植株开始死亡;而耐性品种MAPLEARROW出现这些症状的时期较晚,死亡率也较低.离体茎段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基本上体现了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致病特征.在离体茎的草酸接种中,合丰25和MAPLE ARROW对草酸的敏感度明显不同,且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别,是一种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对于大量种质资源筛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大豆胞囊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种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离体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幼根和不同时期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抗性不同苗龄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下,二龄幼虫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辽豆10在根系分泌物周围0~1 cm区间内的平均分布率最高,达到12.21%,最高峰出现在6 d苗龄.而灰皮支黑豆等抗病品种对二龄幼虫的吸引高峰均出现在大豆出苗18 d后.研究二龄幼虫对离体幼根的趋性时发现,感病品种辽豆10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强烈的吸引性,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的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二龄幼虫具有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3个大豆品种辽豆10、PI88788和PI90763子叶展开后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分别于接种后6、12、18、24和30 d取样,测定各品种根部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3项生理指标,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后生理变化以及各品种与所接种线虫的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PI90763接种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 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PI88788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PI90763对于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内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剑麻茎腐病菌为接种病原菌,以H.11648离体叶片为接种对象,研究了5种接种方法、6种分生孢子浓度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和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的接种效果.结果表明,叶面打孔法或切口滴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效果最好.采用该方法,20℃~42℃才能接种成功,30℃~35℃是接种后的最适培养温度;中部叶片的接种效果好于下部叶片,上部叶片接种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不同发育期接种的方法,对29个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4个毒株,以观察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后的症状类型、研究影响症状产生的有关因素。为大豆花叶病的症状识别、品种及杂交后代的抗性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的症状主要有10种: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疤叶、畸型叶、皱缩、矮化和顶枯。 品种、毒株和环境条件均影响着大豆花叶病的症状类型和病情指数。方差分析表明:它们不仅单独起作用,还存在着环境与毒株、环境与品种和品种与毒株的交互作用,其作用顺序依次为毒株>环境>品种>毒株×品种>毒株×环境>环境×品种>毒株×环境×品种。 同一发育期接种的品种早播发病较轻,随着播期的推迟症状逐渐加重。正常播种的品种接种愈早发病愈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直接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和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组合不同,大豆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增加,且一直高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而感病品种则低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本研究认为抗病品种叶片中增加的自由基在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对孢囊线虫具有明显不同抗性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各材料在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化,以揭示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CN3后抗病品种根部绿原酸含量增加,并高于同期的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根部类黄酮的含量亦增加,而感病品种则减少.大豆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均可作为鉴定SCN3抗性的生化指标,鉴定的最佳时期为大豆出苗后25~30d.  相似文献   

9.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从8个不同品种的香蕉果实上分离纯化酵母菌,并将其与香蕉炭疽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及离体防效试验,以筛选优势拮抗酵母菌.结果表明:从香蕉果实上共分离纯化酵母菌329株;平板对峙培养后获得3株拮抗香蕉炭疽病原菌作用明显的酵母菌;离体防效试验筛选出1株拮抗效果较好且稳定的优势拮抗酵母菌Z-BR-16,以无菌水为对照,接种7d后,其1.0×108 CFU/mL菌液对香蕉炭疽病的抑制率为75.94%.  相似文献   

10.
以蚜虫差异抗性的大豆品种PI567598B(高抗)、绥农30(抗)、东农51(中抗)和Williams 82(感)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接种大豆蚜虫0,7,14和21 d时采集大豆叶片,利用q PCR对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黄烷酮-3-3羟化酶(F3H)、大豆异黄酮合成基因1(ISF1)和大豆异黄酮合成基因2(ISF2)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前高抗品种PI567598B中PAL、F3H、ISF1和ISF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感虫品种Williams 82;蚜虫取食后,抗蚜品种PI567598B和绥农30中PAL基因在蚜虫取食14 d时显著上调,在21 d时达到最大,F3H基因7 d时表达量最高,然后降低;IFS2表达量于蚜虫取食7 d后显著上调,在21 d时达到最大;中抗品种东农51中PAL、IFS2和F3H基因表达量在7 d时增加,但不显著;而感蚜品种Williams 82蚜虫取食后PAL和IFS2表达量增加但不显著,且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抗蚜品种,F3H基因表达量不增反降;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后IFS1基因表达均诱导不显著。研究表明,感蚜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前后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都比较低,而抗虫品种异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高,且防御响应持续时间长,符合其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