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永优1573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相关性状的影响。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6.0、6.75、7.5和8.25万/hm2,并设计了6.75万/hm2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先玉335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各个性状总体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但未受到显著影响。通过籽粒百粒干重和灌浆速率,定位到永优1573合适种植密度,在此密度水平下,与对照品种相比,永优1573在籽粒干物质积累上处于优势水平,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快速评价选育新品种产量形成机理,定位种植群体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三个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三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滑丰9号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滑玉1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金丹玉11在5.25万-8.2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区,以江单4号为试材,在4.5万株/hm2、5.25万株/hm2、6万株/hm2、6.75万株/hm2、7.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下,研究种植密度对江单4号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6.75万株/hm2下最高,为13 056.15 kg/hm2;淀粉含量同样是先增后减,在6万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为72.2%,与其他密度相比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油分含量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变化不大。玉米江单4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有一定差异,对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新品种正科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秆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生物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以青贮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籽粒产量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二者兼顾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浚单29不同肥力水平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研究在高产田与一般田2种肥力水平下浚单29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2种肥力水平下通过种植密度变化影响穗部性状来影响产量,相同密度,一般田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穗部性状影响大于高产田对穗部性状影响。[结论]在一般田肥力水平下,浚单29最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高产田肥力水平下,浚单29最适宜密度为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邢抗6号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的3.75万~9.7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邢抗6号的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6.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6.30万~6.75万株/hm2;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秃顶长度的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先玉335、郑单958、吉单198、农华101 4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子粒灌浆速率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灌浆速率曲线不同,在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先玉335”子粒灌浆效率最高.在相同灌浆持续期内,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先玉335”群体子粒产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相同种植密度与灌浆持续期下,灌浆速率的高低决定了子粒群体产量.试验中“先玉335”各项产量指标较优,利于提高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对玉米新品种晋单63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密度处理水平下,以6.75万株/hm2折合产量最高,为10 060.3 kg/hm2;其次是6.00万株/hm2,为9 400.3 kg/hm2。综合考虑地力等因素,晋单63号在山西省南部夏播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对荞麦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提供的北早生、蒙0206、品8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和品种对荞麦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荞麦品种其产量与结实率随播种期的延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适期早播,有利于荞麦高产,同时降低被霜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通过杂交育种解决南日鲍种质退化问题以促进鲍养殖效益,分别选取2012年10月份开展的南日鲍(♀)与皱纹盘鲍大连群体(♂)、盘鲍日本群体(♂)杂交所得的苗种以及南日鲍自交所得的3种苗种,于2013年3月份在海区水质情况良好的同一渔排吊笼养殖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分为3组,每组2 500个鲍苗,试验390d左右,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测定鲍的体长、体重,分别统计每组鲍的数量。结果表明:分苗前,杂交鲍苗的生长速度、度夏养殖成活率均显著高于自交所得鲍苗(P0.05);而南日鲍(♀)×盘鲍(♂)杂交所得鲍苗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略高于南日鲍(♀)×皱纹盘鲍(♂),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年秋季分苗后,养殖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依次为:南日鲍(♀)×盘鲍(♂)南日鲍(♀)×皱纹盘鲍(♂)南日鲍(♀)×南日鲍(♂),且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鲍养殖生产中,采用杂交育种改良和优化鲍种质是切实可行的,可显著提高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对波斯菊结实和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不同播种期对早熟、中熟、晚熟等3个波斯菊类型采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采种栽培,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29日前后,平均产量为495 kg/hm2左右,晚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13日前后,平均产量为525 kg/hm2左右,而早熟品种不适宜在长江流域采种栽培.  相似文献   

14.
施肥和激素对水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幼穗分化 5期前施尿素 ,“九二○”不同用量 ,喷施花调灵 ,施用KH2 PO4 和硼砂等试验 ,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水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幼穗分化 5期是柱头生长的敏感期 ,追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 ;适当增加“九二○”用量 ,喷施花调灵可提高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 ;施用KH2 PO4 和硼砂也可提高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 ,但提高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提高高温卤蛋出品率和完好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原料和煮蛋工艺对高温卤蛋破损率的影响,以及烘烤工序与高温卤蛋成品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剥壳破损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鲜蛋来源。最大限度降低鲜蛋煮后剥壳破损率的最佳卤蛋工艺是选择养殖场鲜蛋,贮存温度为0~4℃,贮存时间为7~10 d,采用2.0%的盐水煮蛋。在加热温度为50℃,烘烤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烘烤后的卤蛋成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大量试验结果表明,DJS造林法与普通浇水造林法对比,山杏、刺槐、大枣和大扁杏4个树种的造林成的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25—28个百分点,造林保存率平均提高34.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19.
20.
ELDEN HR 《Science (New York, N.Y.)》1958,128(3339):1624-1625
The osmotic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the collagen solid matrix-solution interface forces the solid to imbibe fluid and thereby increases its volume. Concurrently, the decrease in entropy of the solid matrix produces a force which tends to resist any further increase in volume. The instantaneous velocity at which the swelling takes place i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smotic and entropic forces. Finally, an explicit relationship is obtained between volume and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