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青稞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建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青稞中微量元素铁、镁、钙、锰及重金属污染指标铅、镉、铜、锌的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结果显示,元素含量方法回收率在91.0%~106.3%之间,RSD小于3.3%,ICP-OES法具有灵敏、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可同时进行多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较为理想,其测定结果可为青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HNO3-HCl O4湿法消解样品,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糌粑中的4种微量元素。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FAAS法和ICP-OES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5.49%~100.74%和94.88%~102.99%之间,2种方法的RSD均小于4.19%,2种方法都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较为理想。测定结果显示,糌粑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FeMnZnCu,且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Fe、Mn、Zn元素的含量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ICP法测定吉林省部分地区大米中矿物质的含量,以了解大米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个地区大米进行采样,我们选用其中部分样品,样品经过湿式消化法消解后,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即ICP-OES)对大米中主要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进行测定.结果测得样品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大米中主要含有K、Ca、Na、Fe、Cu、Mg、Zn等10种元素.结论运用ICP法测定大米中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含量,操作简便,实用,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结果能为人们提供可靠的营养数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谷子品种中微量元素的ICP-OES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了我国不同地区谷子品种中K、Mg、Ca、Fe、Na、Zn、Mn、Cr、Pb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谷子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K、Mg、Ca、Fe、Na、Zn、Mn微量元素,相对有害元素Cr和Pb含量很少;不同地区谷子品种间营养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4.89%.用ICP-OES法测定谷子品种中微量元素,快速、可靠、灵敏度高,且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环境污染小,适合常规分析.  相似文献   

5.
余焘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91-993
为了科学合理利用牡蛎等海洋贝类水产品,建立了测定牡蛎中多种元素含量的微波消解ICP-OES分析方法。样品经过微波消解后,采用ICP-OES法对B、Ca、Cd、Cr、Cu、Fe、K、Mg、Mn、Mo、Na、Ni、Pb、S、Se、Zn等16种元素进行同时测定,结果表明:各元素标准系列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9986~0.9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00%;以扇贝标准样品进行验证,其单项测定值均在给定的标准值波动范围之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47%~3.01%(〈4.00%)。说明微波消解ICP-OES法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地测定牡蛎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陈聪  黄龙  胡艳  向莉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9):123-126
采用ICP-OES法,加硝酸后用微波消解茶叶,检测茶叶及其浸出物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3.6%~102.0%。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微量元素,不同种类的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差异,而其浸出物因浸泡时间不同,所含微量元素也有差别。实验中采用测定回收率和有证标准物质的办法,保证了所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土壤样品全磷含量的检测效率,研究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多功能酶标仪在土壤全磷含量检测的应用,并与国标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ICP-OES、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土壤全磷结果可信,检测线性范围为0~100 mg/L、0~2 mg/L,r20.995,较国标法的0~1mg/L拓宽了检测范围;检出限为0.000015mg/L、0.0085mg/L,回收率介于95%~108%,这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无显著性差异。本文为土壤全磷的检测提供了2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 ,对快速测试大量土壤样品的全磷含量,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料试样经硫酸和过氧化氢消煮后过滤,过滤液分别用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测定。结果表明,火焰光度法与ICP-OES法均能得到较好的试验结果,火焰光度法的测定值高于ICP-OES法,二者相对相差小于30%,火焰光度法和ICP-OES法的回收率分别为101.0%和99.0%,RSD分别为1.0%和0.3%,说明两种方法测定全钠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而ICP-OES法对批量样品的检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青稞若叶青汁中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利用超声波提取样品中的黄酮类物质,采用比色法对青稞若叶青汁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试验得出,该方法的回归方程为:A=15.451C-0.122 5,R2=0.991 3,线性范围是0.031 41~0.070 68mg/ml,加样回收率为98.5%~102.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稳定性符合要求,可用于测定青稞若叶青汁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青稞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评价有利于青稞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高含量微量元素青稞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208份青稞材料籽粒中的铁、铜、锰、锌等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现这四种微量元素在样品间都存在很大差异,44份藏区青稞中3种微量元素铁、锌、铜的含量分别为41.61mg/kg、32.92mg/kg、6.29mg/kg均显著高于引进材料。另外,青稞籽粒中微量元素Fe、Zn、Cu的含量相互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为高含量微量元素青稞的培育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青稞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采用NaOH对青稞秸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水平NaOH和预处理时间对青稞秸秆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探讨NaOH在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青稞秸秆相比,NaOH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青稞秸秆产甲烷性能(P<0.05),且产气速率快、发酵周期短。其中,5% NaOH处理12 h青稞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高于多数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为250.03 mL·g-1,是优良的发酵原料。NaOH预处理增加了青稞秸秆中纤维素含量(13.37%~39.31%),并有效降解了木质素(12.89%~64.34%)和半纤维素(0.96%~30.30%)含量。表明NaOH预处理是提高青稞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根尖压片法对青海栽培青稞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青稞栽培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海栽培青稞是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14,染色体基数为x=7,紫青1号的核型公式是2n=2x=14=10m+4smsat,昆仑164的核型公式是2n=2x=14=10m+2smsat+2msat。这两个品种核型类型都属于Stebbins-Ⅱ;北青3号的核型公式是2n=2x=14=12m+2smsat,青稞1149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m+2msat,这两个品种核型类型都属于Stebbins-Ⅰ。  相似文献   

13.
用0、25、50、75、100mg/L 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水杨酸(SA)浸种青稞种子,并以250mmol/L NaCl进行胁迫处理,研究SA对NaCl胁迫下青稞种子活力及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青稞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受到了抑制。质量浓度为25mg/L和50mg/L SA浸种能抑制NaCl胁迫下青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植株鲜质量、地上干质量、根干质量的下降,分别比未用SA处理组高出48.00%和28.00%、55.00%和25.00%、60.52%和35.42%、105.56%和45.20%、28.03%和7.22%、63.46%和21.15%、39.29%和10.71%,减轻了NaCl胁迫对青稞幼苗株高和根长及根数的不利影响。更高质量浓度的SA则不同程度增加了NaCl对青稞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因此,适宜质量浓度的SA能够减轻NaCl胁迫对青稞种子萌发的伤害,提高在NaCl胁迫下青稞种子的萌发活力,以25mg/L SA浸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对离体青稞叶片衰老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青稞幼苗离体叶片为试材,在暗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水杨酸处理对离体青稞叶片叶绿素总量、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离体青稞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不断下降,MDA和脯氨酸含量升高。用80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延缓离体青稞叶片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降低,抑制MDA、脯氨酸含量的上升。表明水杨酸降低了离体青稞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了离体青稞叶片衰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青稞的品质差异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选择64个不同种植区的青稞籽实,测定7个营养品质指标并结合气候区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不同气候区的品质差异,对不同气候区的青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平均温度显著高于昌都气候区;波密-川西气候区、藏南气候区、昌都气候区和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降水量均显著高于柴达木气候区;祁连-青海湖气候区、柴达木气候区和藏南气候区的日照时数均显著高于波密-川西气候区。不同种植区青稞营养品质指标存在差异,粗蛋白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藏南气候区最低;β-葡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淀粉含量在波密-川西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对5个行政气候区进行综合评价,柴达木气候区青稞籽实营养品质最高,波密-川西气候区最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日照是决定青稞品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倒伏是影响青稞生产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并构建抗倒伏评价体系,是开展青稞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35份青稞种质资源根系、茎秆和穗部23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明确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完成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 不同基因型青稞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农艺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极显著,农艺性状中倒伏率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同一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在两个生态区间差异较大,海北高寒生态区试点各基因型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各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因素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同青稞抗倒伏性关系最为密切,并通过抗倒伏指标构建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青稞分蘖数过多、第三和第四茎节过长易引起植株倒伏。根干重大、茎秆重、茎秆壁厚、茎秆强度大是植株固持能力强、抗倒伏伏性优异的原因。【结论】 分蘖数、穗重、茎长、茎重、茎秆强度适合作为青稞抗倒伏性评价指标,验证结果表明抗倒伏评价体系较可靠,可用于青稞种质的抗倒伏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土壤硒状况与富硒青稞生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生物强化研究,特别是富硒青稞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从西藏硒状况出发,结合西藏青稞生产现状和青稞硒含量,讨论富硒青稞生产的问题和解决路径。(1)已有的研究明确了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及分布。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150±0.084)mg·kg-1,仅为中国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0.290±0.255)mg·kg-1的一半;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同时也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域,土壤全硒含量不足0.1 mg·kg-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同时存在部分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全硒含量超过0.3 mg·kg-1,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区域,例如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山南地区的错那、隆子、措美;(2)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2万hm2和62万t,占到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9%,但西藏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青稞籽粒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02 mg·kg-1,青稞秸秆等饲料硒含量平均值为0.03 mg·kg-1,同时牛、羊等牲畜血液硒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西藏居民每人每天通过食用青稞的摄硒量仅为8 μg,即使考虑肉、奶和蔬菜的硒摄入量,每日硒摄入总量为10-16 μg,也远低于FAO推荐标准;(3)考虑到西藏的高海拔和复杂气候特征,针对西藏富硒青稞生产中不同海拔青稞产区适宜的硒肥施用量、不同青稞品种在自然土壤和施用硒肥条件下的不同响应,以及西藏富硒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青稞硒生物强化有希望成为改善西藏作物和牲畜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居民硒营养状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金属Cu2+对青稞幼苗的伤害机理以及为青稞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稞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研究200 mg/L Cu2+胁迫对青稞幼苗相对含水量(RWC)、叶绿体色素、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200 mg/L Cu2+胁迫下的青稞幼苗叶片RWC、叶绿素a和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不断降低,MDA、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不断升高。[结论]200 mg/L Cu2+胁迫对青稞幼苗造成了严重的生理伤害。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西藏青稞生态适宜性限制因子,阐述了基于GIS进行青稞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并确定权重。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能较好地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建立的评价因子能较好地评价西藏青稞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