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南粳45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粳45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南粳45手插秧平均产量达到11 981.5 kg/hm2,机插秧平均产量达到11 010.0 kg/hm2;经过高产技术路径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机插秧和手插秧的加权平均产量可提高15.4%,户实际纯效益增加23.7%,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适量施用氮肥能明显增加南粳44产量,人工插秧方式氮肥用量为20.74 kg/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754.06 kg/667m2,而机械插秧方式最高产量为717.24 kg/667m2时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8.59 kg/667m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处理间表现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大丰市开展南粳9108机插秧和机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栽培产量一般在10.50 t/hm2以上,机直播栽培产量一般在10.05 t/hm2以上。机插秧能大面积有效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是机械化规模种植南粳9108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南粳9108水稻机条播与机插秧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在大丰市能取得理想的产量,与对照淮稻5号相比,其产量略低,但食味性好,有糯甜味。南粳9108采用机插秧种植生长表现明显优于机条播,病虫发生轻于机条播,产量性状指标高于机条播。  相似文献   

5.
为发挥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的高产潜力,提高南粳44在本地区和同类生态地区的产量水平,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理论为指导,对南粳44在机插条件下的高产和超高产形成规律及技术进行定量化探究;并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建设百亩方进行检验,证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南粳44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水稻新品种“南粳45”不同栽培方法试验比较,初步明确了手插秧较机插的增产作用,但机插秧具有多重优势,因此,发展机插秧势在必行;通过对“南粳45”手插秧氮磷钾肥不同比例试验比较,发现氮磷钾肥比1:0.3:0.5较1:0.3:0.3的增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近2年刚通过审定或即将通过审定的15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适应性筛选研究,考察丰产性、综合抗性及稻米品质等特性,旨在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盐城市机插秧栽培条件下的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农粳1402、南粳9036、南粳9108、南粳5718、淮稻5号等品种产量潜力较高,综合抗性较好,稻米品质较优,适宜在盐城地区机插秧栽培模式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南粳9108是江苏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熟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米质优,抗性强等特点。目前本市已普及种植。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提出南粳9108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栽插技术、大田管理技术等内容,以指导南粳9108的栽培。  相似文献   

9.
南粳系列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系)种植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8个南粳系列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系)生育特性、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宁9008、南粳3818、宁9036品种(系)生育期长,在淮安毯苗机插秧不能够正常成熟,其他5个品种能够正常成熟。综合各品种展示结果,考虑品种(系)熟期、分蘖性、产量、适应性及品质等因素,淮安及相似生态条件地区种植优质食味粳米品种以南粳2728、南粳505、宁5718和宁5711为主,其中南粳2728、南粳505全生育期适中,适合作为毯苗机插秧品种种植,宁5718和宁5711生育期偏长,如采用常规毯苗机插秧,后期成熟存在一定风险,建议采用钵苗机插秧种植。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插秧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水稻机插秧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卸甲镇普遍应用的几个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机插种植均可获得高产,但迟熟中粳稻淮稻5号和南粳44抗性与田间整齐度好,更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自然条件,增产潜力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南粳51在溧阳地区栽培的合理密度,2016年在溧阳市进行了机插秧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南粳51以行距11.0~12.0cm进行栽插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抽穗前和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及结实期植株的氮素运转量,但明显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的表现趋势基本相同;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人工插秧较机械插秧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和累积比例、结实期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而抽穗前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运转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低于机械插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14.
在海丰农场种植条件下,对水稻品种南粳9108 4种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和经济效益开展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种植方式下南粳9108的产量均达9 000 kg/hm2以上,人工插秧产量最高,其余依次为:机械旱直播、机穴播、机条播;投入成本以人工插秧最高,达13 023.0元/hm2;机穴播和机条播其次;而机械旱直播最低,仅为10 338.0元/hm2.特别在人工投入上,人工插秧最高,机条播和机穴播较低;机械旱直播、机穴播和机条播经济效益较高,经济效益分别为17 763万、17 469和17 301 元/hm2;人工插秧最低,仅为15 834元/hm2;从产出投入比来看,规律与经济效益高低相同.因此,无论从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还是从减少用工考虑,目前机穴播、机条播和机械旱直播等轻简栽培方式作为海丰水稻主要种植方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南粳46水稻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中熟晚粳水稻南粳46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机插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与培育壮秧、适期移栽与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合理灌水、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宁粳4号、连粳7号、连粳11号、华瑞稻1号和连粳15号为试材,考察了机插秧栽培的水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机插秧水稻品种。结果表明:江苏淮北地区稻麦二熟区较适宜的机插秧水稻品种为连粳15号和连粳11号。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机插秧推广,开展了南粳43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秧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可节约秧田80%,由节约秧田可使夏熟增收450元/hm2,节约用工275个/hm2,且可节约大田育秧栽插支出,合计约节工、省本、增效2 25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南粳9108示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验证南粳9108在大丰市的综合表现,进一步了解该新品种在大丰市的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开展人工栽插、机插秧2种栽培方法示范比较,结果表明:南粳9108品种稳产性、丰产性、抗病性都很突出,生产潜力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粳44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粳44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晚粳优质水稻品种。为加速南粳44在如皋地区及其他适宜种植地区推广应用,发挥南粳44优质、高产、稳产的特性,特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南粳44高产栽培技术,保证其稻谷产量和稻米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优质食味稻米南粳9108的特征特性及在本地的栽培表现、机插控肥减药高产栽培主推技术和配套技术。保护和利用稻田蜘蛛种群结合氮肥后移技术控制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利用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减少肥料用量,控制水稻后期氮肥使用保持优质食味;配套使用其他常规高产栽培技术,达到高产、安全、优质、食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