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不同虫态蠋蝽对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室内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敌繁育室内研究蠋蝽Arma chinensis对黄栌胫跳甲Ophrida xanthospilota幼虫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试验数据用Holling方程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虫态蠋蝽的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3龄蠋蝽若虫对跳甲1~3龄幼虫的捕食量高于对4~5龄幼虫的捕食量,4~5龄蠋蝽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捕食量明显高于蠋蝽2~3龄若虫的捕食量。不同虫态蠋蝽捕食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圆盘方程能客观反映蠋蝽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各虫态蠋蝽对跳甲1~2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差异不大,但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控制作用较2~3龄若虫更强。此结果可为野外释放蠋蝽防治跳甲提供依据,跳甲低龄幼虫期可释放2~3龄蠋蝽若虫,跳甲幼虫龄期较大时以释放4~5龄蠋蝽若虫或成虫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柞蚕蛹胶囊饲养蠋蝽对其捕食枸杞棉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胶囊饲养的蠋蝽Aram chinensis对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捕食功能的影响,在室内分别测定柞蚕蛹和柞蛹胶囊饲养不同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2种饲料饲养的同一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无显著差异,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各虫态的捕食量,2种饲料间也无显著差异,3龄若虫单日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8头和36.0头,高于其他虫态,搜寻效应最高;2种饲养方式下的蠋蝽均存在种内干扰,随着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总捕食量增加,但单头捕食量下降;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相比之下3龄若虫的种内干扰系数较低,2龄若虫的较高。从功能反应、种内干扰等指标显示,柞蚕蛹胶囊饲养的蠋蝽对其捕食能力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规模化饲养蠋蝽,而且3龄若虫捕食量大,为田间释放首选虫态。  相似文献   

5.
室内测定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Hope)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卵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各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量随榆紫叶甲卵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榆紫叶甲卵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捕食量趋于稳定,其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异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卵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2,16.86,68.26,198.61和292.40粒。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猎物密度下,六斑异瓢虫成虫随着密度增大,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下降,而分摊竞争强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与六斑异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192.5965P-0.2411。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姬蝽(Gorpis japenicus Kerzhner)是柿零叶蝉(Limassolla diospyriChou et Ma)的天敌。1年1代,以卵在树皮缝中越冬。其成虫和若虫对柿零叶蝉的功能反应是HollingⅡ型曲线,当柿零叶蝉密度较低时,日本高姬蝽对柿零叶蝉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随着日本高姬蝽虫龄的增长,取食量增大,其中5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为天敌昆虫人工饲料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含有棕榈酸油(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1和亚麻酸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2连续饲养蠋蝽12代,并测定F1、F4、F8及F12蠋蝽各龄级若虫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性比(♀∶♂)、成虫体质量和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生殖力指标。【结果】2种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效应与繁育世代数、生长发育阶段等相关。用2种饲料饲喂的蠋蝽2、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各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4、5龄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在饲养多代后(4龄至F8、5龄至F4)才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至F8时2种饲料对蠋蝽各龄期发育历期的影响效应才趋于稳定。一般地,饲料1对蠋蝽若虫早期发育更为有利即饲喂饲料1的蠋蝽2、3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2的蠋蝽。而饲料2更适合蠋蝽若虫后期发育即饲喂饲料2的蠋蝽4、5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1的蠋蝽。其他指标即卵、1龄若虫、总发育历期(仅F1存在显著差异)及成虫寿命,2种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发育历期相似,F1蠋蝽2龄至5龄若虫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在2种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2种不同脂肪源饲料对蠋蝽各龄级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的影响开始增强即从F4开始均表现为饲料1处理的2龄和3龄若虫死亡率、成虫获得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低,而4龄和5龄若虫死亡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高。卵孵化率、1龄若虫死亡率,2种饲料间各代均无显著差异。饲养初期2种人工饲料处理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及雌成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增加,至F8饲喂饲料1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雌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饲料2。可育率在蠋蝽饲养开始时2种饲料间并未表现出差异显著性,但从F4开始饲料1饲养的蠋蝽可育率一直显著高于饲料2,而饲料1饲养的F1至F8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2。但这种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至F12时的结果正好相反即饲料2饲养的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1。其他生殖力指标(成虫性比仅在F1存在显著差异)在2种人工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含有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1)可显著缩短蠋蝽低龄若虫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蠋蝽雌虫可育率,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2)更适合蠋蝽高龄若虫生长发育,提高成虫获得率和种群增长率。因此在以后的研究生产中可以通过在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添加或降低人工饲料中的某些关键营养物质,配制适合饲养对象特定生长阶段的人工饲料,从而使蠋蝽继代饲养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扎兰屯地区榆树常见3种叶甲的形态特征,对比了榆绿毛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成虫形态识别特征的异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防治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蠋蝽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蠋蝽 Arma chinensis(Fallou)是很有利用前途的一种捕食性昆虫,林间观察发现蠋蝽可捕食40余种农林害虫,人工释放防治榆紫叶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躅蝽2~5龄若虫和成虫对黄栌胫跳甲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龄期和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不同,2龄躅蝽若虫对跳甲的平均捕食量4头/皿时最高,3~5龄躅蝽若虫均在2头/皿时最高,而成虫躅蝽对跳甲平均捕食量在1头/皿时为最高,此时各虫态对跳甲捕食的干扰效应最低,之后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干扰模型中,经χ2检验,理论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蠋蝽规模化养殖,在室内测定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S(t)=exp(-btc)拟合蠋蝽若虫在不同饲养密度下的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蠋蝽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因不同的饲养条件而异。宿主植物为榆树幼苗时,蠋蝽若虫存活率最高,平均为82.09%;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存活率最低,平均仅达16.38%。不同宿主植物对若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而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不同宿主植物对蠋蝽成虫生殖力影响显著,宿主为榆树时成虫产卵量最大,平均每雌产卵量可达330.89粒,无宿主植物时产卵量仅为96.64粒。以榆树作为宿主植物,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影响较大,较低密度饲养时,其存活率差别不大,均达85.56%以上;但饲养密度超过每罩40头时,其存活率显著降低。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各龄发育历期的影响无规律。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其生殖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饲料连代饲养蠋蝽若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是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广泛运用于林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为开展蠋蝽的人工繁育,利用人工饲料对蠋蝽连续饲养5代。结果表明:虽然雌性成虫的平均产卵前期时间和若虫发育所需时间略为延长,但人工饲料饲养的若虫雌雄个体间发育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饲料能够满足蠋蝽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且性比和可育率与利用柞蚕蛹饲养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通过评价人工饲料饲养的蠋蝽的生物学特性,为人工饲料的改良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与评价大红瓢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潜力,对大红瓢虫成虫捕食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以及雌成虫的功能反应、寻找与干扰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寻找效应随着竹秆红链蚧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自身密度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存在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捕食率随着下降;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的捕食作用还受两者间密度的制约,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大,捕食率越低,其干扰反应模型符合Hassell模型;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1龄与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5.3、134.3、71.6头;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2.91、35.30、25.11头。大红瓢虫成虫对竹秆红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可在生物防治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园林害虫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的室内捕食能力和野外防控能力,将东亚小花蝽成虫饥饿处理24 h后,与红带滑胸针蓟马2~3龄若虫按不同比例混合放置,24 h后统计捕食量;在野外按不同益害比释放东亚小花蝽成虫防治红带滑胸针蓟马,于释放后2,4,6 d统计捕食量。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红带滑胸针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大逐渐降低,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大于种内干扰;在野外不同益害比下,短期内各处理间的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东亚小花蝽成虫在室内外对红带滑胸针蓟马均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可通过田间释放东亚小花蝽防治红带滑胸针蓟马。  相似文献   

16.
温度与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蠋蝽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捕食农林害虫的天敌。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蠋蝽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并且开始应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吉林省林科所于1977年进行了利用蠋蝽防治榆紫叶甲且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的试验,效果达70%左右。此后,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林业科研单位,对侧柏毒蛾Parocneria  相似文献   

17.
<正> 蠋敌(Arma chinensis Fallou)是半翅目蝽科的一种捕食性昆虫。在发生杨扇舟蛾、杨毒蛾、油松毛虫、侧柏毒蛾的林内,经常看到蠋敌的成虫和若虫捕食这些害虫,对害虫发生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利用这种天敌昆  相似文献   

18.
茶褐猎蝽是马尾松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湖南每年发生一代,11月中旬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或树洞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产卵,5月下旬孵化。若虫共5龄,于10月上旬蜕最后一次皮进入成虫期。它能捕食各龄期松毛虫幼虫和蛹,其捕食量随若虫龄期的增大而增加,平均每头蝽全年可捕食各虫态的松毛虫414头,对松毛虫种群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湛江室内和室外对锥盾菱猎蝽进行了观察研究,记述了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捕食量。结果表明,锥盾菱猎蝽在湛江1年发生2代,以5龄若虫越冬;平均历期第一代为131.5d,越冬代为210.5d.若虫或成虫每天可捕食1~2龄马尾松毛虫幼虫1~6头。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毛竹害虫——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 (Takahashi))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科学评价七星瓢虫对蠕须盾蚧的捕食能力及利用价值,对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龄若虫、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 Holling-域型圆盘方程,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应用 Holling-域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21.3、127.8、51.6头;应用 Holling-芋型方程拟合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1 龄与 2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日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0.43、37.78、23.51头.说明七星瓢虫成虫对蠕须盾蚧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是控制蠕须盾蚧的重要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