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蔡华  钱立生  张丽  韦朝领 《核农学报》2006,20(6):490-493
对入侵杂草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同时与二倍体高粱(SorghumL.)作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假高粱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染色体基数x=17,与原产地同物种(x=10)相比,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核型公式为2n=2x=34=24m(2SAT)+10sm,为异源四倍体植物,核型类型为2B型,第15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2.30,臂比>2的染色体比例为18%,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02%。与核型为2A型的高粱相比,二者的染色体数不成倍性关系,表明该假高粱种可能是由入侵种假高粱和禾本科其他植物通过远缘杂交形成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静宁的葫芦巴为材料,研究了1 mol/L的盐酸在60 ℃下的不同解离时间对根尖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确定染色体数目和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静宁葫芦巴根尖最佳解离时间为2.0~2.5 min。染色体数为16,核型公式为2n=2x=16=8m+8sm(2SAT),臂比值变化在1.07~2.88,平均臂比为1.926,随体在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核型类别为2A。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滁州地区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滁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Chuju’)为试材,采用根尖细胞压片技术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并与引种到外地的滁菊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滁菊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染色体基数x=9,为异源六倍体植物,其核型公式为2n=6x=54=42m+12sm(4SAT),核型类型为2A型,第10和21号染色体上均有1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1.99,臂比>2的染色体比例为18.51%。与已公布的引种到外地的滁菊核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引种后的滁菊较原生境滁菊染色体核型发生了微变异,表现在具随体染色体数量由4条减为2条,染色体多态性更为丰富,提示滁菊染色体核型与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选择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玉米(Zea mays)10对染色体上的71对SSR引物,在17个自交系间共检测出38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出2-12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4个,每个SSR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于0.278-0.896之间,平均为0.672。利用384个多态性SSR标记位点计算了17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其范围在0.681-0.873之间,平均为0.740。以SSR标记遗传相似系为原始数据,按UPGMA方法对17个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750为标准,可将17个自交系分为6类,聚类结果和已知系谱关系十分吻合。根据直线相关分析,自交系间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及杂种优质相关极显著,但相关系数较小,分别为0.443和0.310。分群后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产量以及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到0.682和0.60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合理分类,并选择合适的自交系配制组合,可避免群内自交系间杂交,减少育种的盲目性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以彩鲷(Cichiasoma trmaculatum)为父本、美洲虎鲷(Heros managuense)为母本,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能正常发育的杂交F1代.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的方法(银染)和Sumner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彩鲷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染色体臂数NF=58,在st,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位点,C-带多为着丝粒型,有2条染色体st9和S13,为整臂深染型C-带;美洲虎鲷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6sm+28st+12t,NF=56,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位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深浅不同的c-带,C-带为着丝粒型;杂交F1代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NF=58,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2个银染点,多数染色体具着丝粒c-带.未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比较分析,杂交F1代的染色体数日及多数染色体具有着丝粒C-带的特点与父母本相同,染色体臂数与父本一致,银染位点与母本相同,这显示杂种F1遗传了双亲的染色体特点,而非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授精法以美洲虎鲷鱼(Heros managuense)为母本,彩鲷鱼(Cichiasoma trimaculatum)为父本,获得了能正常发育的杂交F1代。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的方法(银染)和Sumner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首次报道了彩鲷和美洲虎鲷及杂交F1代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表明:美洲虎鲷染色体数目为2n=48, 核型公式为2n=2m+6sm+28st+12t,染色体臂数NF=56,Ag-NORs的数目为2,出现在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所有的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C-带类型为着丝粒型C-带.彩鲷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NF=58。在st7型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出现银染位点,C-带类型多为着丝粒型,有2条染色体st9和st13为整臂深染型C带。F1代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2m+8sm+26st+12t,染色体臂数NF=58。银染点位于sm2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多数染色体为着丝粒C-带,未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比较分析,杂交后代是遗传双亲的染色体的特点,而不是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7.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可以为探明自交系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杂交种的配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17个从玉米地方种质中选育的自交系和11个测验种(包括西南地区常用骨干自交系以及代表西南地区玉米核心种质的5个标准测验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7个新选系和11个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87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8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小,可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17个新选系有7个划入旅大红骨群,3个划入改良Reid群,4个划入PB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在各类群组配中,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P1-8和P1-10)与改良Reid群;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P1-6和P1-14)与旅大红骨群;改良Reid群地方种质选系(P1-15、P1-16和P1-17)与四平头群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PB群地方种质选系P1-1与改良Reid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研究结果为新选系的应用和地方种质的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提高俄罗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248个等位基因,平均4.96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平均为0.67,表明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分析(邻近法)结果将俄罗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8个类群,类群I占25.27%,兰卡斯特和瑞德群各占20.88%,旅大红骨和塘四平头分别占13.19%和9.89%;类群II、类群III和P群分别占4.40%、3.30%和2.20%。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类群I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可能与光温不敏感特性有关。在遗传多样性分析基础上,利用11个SSR标记构建了91份俄罗斯玉米自交系特异分子身份证,为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及育种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空间诱变玉米自交系齐319的SSR标记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自交系齐319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后,发现两个籽粒诱变系SP-M1和SP-M2,由硬粒变为中齿和马齿。为解析籽粒变化原因,本文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385对SSR标记对两个变异株系和齐319进行变异分析。研究表明,SP-M1和SP-M2诱变系与齐319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15和0.682,说明诱变系与野生材料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中齿诱变系(SP-M1)与齐319之间检测到40个SSR变异位点,变异频率为10.93%,其中32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长度变异,8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数目变化;马齿诱变系(SP-M2)与齐319之间检测到55个SSR变异位点,变异频率为15.03%,其中47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长度变异,8个位点表现为扩增片段数目变化。不同染色体上位点变异频率差异较大,变异位点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第1、2、3、6、7、9、10条染色体上。本研究为探讨玉米空间诱变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西藏玉米地方品种与我国常用玉米优势群间的遗传关系,挖掘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潜能,以69份西藏玉米地方代表品种和代表我国常用玉米优势群体的10个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选用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40对核心SSR引物,采用多重荧光PCR技术与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骨干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6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中共检测到36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3~23个等位基因,平均9.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93,遗传多态性高于我国西南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水平,支持我国玉米由印度经西藏传入四川的论点。依据79份参试材料的Roger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法将参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中西藏玉米地方品种与骨干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介于0.09~0.58之间,平均值为0.26,表明西藏玉米地方品种与国内玉米现代品种及核心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本试验初步推断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可能具有独立的遗传演化系统,且基于SSR分析结果,确定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态性及其与骨干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为我国优势玉米种群的发掘和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的SSR标记聚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4份玉米自交系(包括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30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1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10个,平均3.87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306~0.893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17。按UPGMA方法对供试自交系进行聚类,以遗传距离0.586为基准,可将材料划分为11类。64份自交系的SSR标记聚类分析表明,普通玉米与特用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等并不能严格地各自划为一类,只有亲缘关系较近的特用玉米自交系聚在一起,有些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聚在一起,部分特用玉米具有丰富的普通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特用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达到0.01的极显著水平。此外,不同类型特用玉米间、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间的遗传差异较大,特用玉米在进化和选育过程中积累并保存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直接敲片法制作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标本,通过体细胞染色体计数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12条,核型分析表明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总长度为57.35μm,全组染色体平均长度9.56μm,其核型公式为K(2n)=12=3m+3Sm。同时通过观察、测量发现其染色体绝对长度变异范围为11.36~7.72μm,其相对长度细成为2n=12=6M2+6M1;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1.47:1,臂比的变异范围为1.01~2.56,臂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组染色体的33.33%,属于“2A”类型。另一方面,是期附加核型特征确定紫万年青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本研究将对紫万年青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及品种改良等提供必要的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苗期磷效率相关根系分泌物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遗传信息和基因资源,揭示玉米磷营养高效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磷高效玉米自交系082和磷低效玉米自交系掖107为亲本组配的F2世代为作图群体,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以两个时期,两个磷水平和两个地点共4种环境下的241个F2∶3家系各性状的平均值作为表型值,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磷效率相关的3种根系分泌物的QTL。四种环境下检测表明,(1)检测到4个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QTL,其中有两个QTL AP1-KXNP和AP9-KXNP被重复检测到,分别分布在第1和9二条染色体上,所在标记区间分别为bnlg1268a-umc1290a和P1M3/d-P1M3/g,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分别为bin1.09和bin9.04,单个QTL解释酸性磷酸酶变异的9%~16%,2个QTL共解释酸性磷酸酶变异的25%;(2)检测到5个影响有机酸含量的QTL,其中只有1个在两种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位于第9染色体上,标记区间为P1M3/f-P1M7/g,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为bin9.03;(3)检测到5个影响H+含量的QTL,但没有一个被重复检测到。结果表明,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两个QTL AP1-KXN...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48-2和R08辐照后代M_3株系遗传变异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玉米自交系辐射诱变后代的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促进突变体的高效选择和利用,本研究用3种剂量梯度的60Coγ射线对玉米自交系48-2和R08的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处理,用32个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48-2和R08及其辐射诱变后代M3株系等103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48-2和R08 M3株系位点多态信息量(...  相似文献   

15.
秦燕  余水情  赵永康  杨克诚  唐祈林 《核农学报》2019,33(11):2103-2110
为探究引进的玉米初级三体的细胞学、形态学鉴定及传递率,以玉米初级三体为材料,采用根尖染色体计数法分析染色体数目,参考李懋学和陈瑞阳确定的标准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直接测数法和磺染法分别测定细胞学指标和花粉育性。细胞学鉴定表明,T1~T10是分别增加玉米第1~第10条染色体的玉米初级三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6号染色体具有随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属于较对称的B型;形态学鉴定表明,除T3的植株较二倍体高外,其余三体的各性状均较二倍体小,表明附加1条染色体导致三体的生活力及生长势大多弱于其二倍体。t检测表明,T1可通过测量叶片长度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T3、T5、T7、T9可通过花粉育性检测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T6可通过雌穗长度、育性检测对三体植株进行初步鉴定;对初级三体系标记基因表型观察结果表明,植株标记基因的性状表现与该植株是否为三体没有必然联系;额外染色体通过三体自交的传递率为3.4%~25.0%,高于仅通过雌配子(1.7%~21.7%)和仅通过雄配子(0~6.0%)的传递率。引进的玉米初级三体应以细胞学鉴定为主,结合形态学鉴定,其额外染色体通过三体自交能得到较高的传递率和结实率。本研究结果为运用玉米初级三体进行基因定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薄片牡蛎(Dendostrea folium)成体鳃组织为材料制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将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定位于中期染色体上。FISH探针是通过PCR扩增介于18S-28S rRNA基因之间的ITS和5.8S rRNA基因序列,并在PCR扩增过程中掺入了Biotin-11-dUTP进行生物素标记。结果显示,薄片牡蛎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n=10,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大多数已知巨蛎属牡蛎的染色体核型相似。ITS探针在薄片牡蛎中期分裂体相上产生两簇FISH信号,分别杂交于2号染色体短臂的近端粒区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薄片牡蛎的中期染色体核型以及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高歌  杨媛  郑军  张红伟 《核农学报》2022,36(8):1530-1536
为了探索玉米株高的遗传机制,定位玉米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PH4CV为轮回亲本,以郑58为供体亲本,构建BC1F3:4分离群体,在4个环境下对该群体进行玉米株高表型鉴定。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之间差异极显著,且不同环境之间的株高相关性极显著,说明不同环境之间的株高变异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利用包含5.5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s)的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型鉴定,并结合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错误发现率(FDR)为0.05时,检测到10个显著性SNPs,这些显著性SNPs主要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log10(P)值最大的标记为Chr2_194690794。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显著SNPs进行表型贡献率及效应分析,发现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标记Chr2_194690794效应值最大,贡献率最高,来源于PH4CV的基因型的正效应。利用BC1F5:6群体进行基因型和表型鉴定,进一步确认了标记Chr2_194690794与株高QTL的连锁关系,表明在第2号染色体上存在1个控制株高的QTL。本研究为玉米株高QTL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远缘杂交是观赏植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方法,但远缘杂交易出现假杂种,对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目的杂种在观赏植物远缘杂交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观赏植物远缘杂交后代中假杂种的可能产生途径,详细阐述了形态特征、细胞遗传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生理生化指标等主要方法在观赏植物远缘杂种鉴定上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FISH、GISH等原位杂交技术和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应用情况;并提出观赏植物远缘杂交育种中杂种真实性鉴定方法的选择策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BHO、ASK、SYNDO、RYD等4个高油群体20个高油玉米自交系和5个普通玉米(ZeamaysL.)自交系的10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从亲本分子选配角度对玉米亲本遗传距离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SR遗传距离与F1组合的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同一群体衍生系的杂交组合也表现类似趋势,表明既使是共同种质背景的高油自交系,SSR遗传距离也不能直接用于预测杂交种产量表现。但亲本分子遗传距离与杂交种在个别产量构成性状上存在一定相关性,表明分子标记有可能在个别性状上为亲本的分子选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玉米苗期耐盐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以耐盐的热带自交系CML298与盐敏感的温带自交系Zong31构建得到200份F2:3家系的初定位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Illumina Maize 6K芯片获取相应的基因型数据,通过调查苗期盐胁迫处理前后的株高比率(SHR)、株高差值(SHD)、鲜重比率(SFWR)、鲜重差值(SFWD)4个耐盐指标,对玉米苗期的耐盐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个与SHR相关的QTL位点q SHR4、q SHR8,分别解释7.08%和9.40%的表型变异;2个与SHD相关的QTL位点q SHD4、q SHD8,分别解释7.87%、9.21%的表型变异;3个与SFWR相关的QTL位点q SFWR3-1、q SFWR3-2和q SFWR9,分别解释6.15%、11.14%和6.27%的表型变异;2个与SFWD相关的QTL位点q SFWD4与q SFWD7,分别解释6.89%和6.04%的表型变异。其中,在第4号染色体129 c M位置与第8号染色体8c M位置都定位到了与SHR、SHD相关的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玉米苗期耐盐相关基因的挖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