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来源有机废弃物在提升新围涂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开展了为期30周的施用等有机碳量猪粪、鸡粪、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厨余垃圾堆肥、沼渣、猪粪/稻草秸秆堆肥和生活垃圾堆肥等8种有机废弃物后涂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施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对改善土壤性状均有明显的效果,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库、生物活性及农田碳库管理指数方面以经过生物发酵处理的猪粪/水稻秸秆堆肥、生活垃圾堆肥、餐厨垃圾堆肥和沼渣为佳;其次为猪粪、鸡粪和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因主要由新鲜有机物质组成,其稳定性较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的效果较差。施用有机废弃物后,土壤碳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他土壤性状可随试验时间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认为,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和生物活性考虑,在新围涂地改良中应优先施用猪粪/水稻秸秆堆肥、生活垃圾堆肥、餐厨垃圾堆肥和沼渣等有机废弃物。  相似文献   

2.
不同用量厨余垃圾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区试验研究不同用量(0、45、180、360、540m~3/hm~2)厨余垃圾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厨余垃圾堆肥对土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土层,厨余垃圾堆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P0.05),对土壤的pH值和EC值无显著影响(P0.05)。当施用量大于45m~3/hm~2,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当施用量大于180m~3/hm~2,土壤的干密度显著降低(P0.05)。当施用量大于180m~3/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显著增加(P0.05)。当施用量大于360m~3/hm~2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有效磷显著增加(P0.05)。当施用量为540m~3/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有效磷均小于环境风险临界值。  相似文献   

3.
厨余垃圾易腐败变质,具有肥料化利用的良好条件,其产生具有量小、分散和持续性的特点。动态堆肥进料、出料具有连续性,既适于中小规模堆肥,又在厨余垃圾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动态堆肥反应器具有完成堆肥全过程、物料自动转运、堆肥产品贮纳、方便取样测温、供气流量和搅拌频率可调控等功能特性,内部环境可视,结构可拆卸组装。根据"总体—模块"进行设计,分别从"空载—模拟负载—堆肥试验"对动态堆肥反应器"机械性能—可控性能—堆肥效果"进行测评,结果认为,该反应器满足了设计需求,适用于厨余垃圾动态堆肥基础试验研究,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土壤培育实验,以菜园土、水稻土和旱地土为供试土壤,旨在探讨厨余堆肥对土壤典型肥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厨余堆肥的pH反应存在一定差异;整个培育过程中,厨余堆肥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经计算得出,菜园土、水稻土和旱地土中厨余堆肥的有效氮释放当量分别为0.646、0.546 和0.475。此外,在供试条件下厨余堆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水溶性钠含量,这可能会对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潜在危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延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09-5412
[目的]探讨易利用碳(蔗糖)的添加对厨余垃圾堆肥水溶性碳氮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堆肥化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通风量为0.03 m3/(kg.h)。堆肥设3个处理,其对应的厨余与易利用碳的干基比分别为1.0∶0、1.0∶0.2和1.0∶0.5。[结果]易利用碳加入量越多,堆体初始水溶性碳的值越高,堆肥冷凝水pH的酸化期越长,厨余混合物CO2-C的释放率越低,堆肥小分子有机酸等形式的碳损失越剧烈。易利用碳加入量越多,堆制后堆肥氮的可溶态比例越高,并且其堆肥水溶性氮中的有机氮比例越高,水溶性氨氮的比例越小。[结论]从减少堆肥氨挥发、维持适宜的堆肥效率、堆肥无生物毒性等方面考虑,少量添加易利用碳的堆肥过程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农村厨余垃圾为堆肥原料,设置添加15%锯末(SD)、15%树叶(FL)和15%玉米秸秆(CS)3个处理。研究不同填充剂的添加对农村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与腐熟度相关的各种理化指标,氮转化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种填充剂的厨余垃圾堆肥产物均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相比较SD处理,FL和CS处理提高堆体的最高温度并延长高温期的持续时间,FL处理腐熟程度最好,CS处理次之。相较于SD和CS处理,FL处理的NH3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3.81%和5.22%,N2O累积排放分别减少61.75%和29.10%,堆肥前期的反硝化基因降低明显。冗余分析结果表明,C/N、pH和全氮是造成厨余垃圾堆肥氮转化功能基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要介绍了厨余垃圾的类型和特点,填埋、粉碎直排、堆肥、畜禽饲料生产等厨余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就厨余垃圾处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我国有机标准GB/T 19630与国际有关标准、条例等(如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标准、欧盟EEC2092/91条例、美国有机食品项目标准、加拿大标准),分析了国内外有机蔬果生产在产地环境土壤、灌溉水质、肥料产品中危害因子、有机肥料堆制标准以及蔬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残留限量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我国有机蔬果安全标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组分及其污染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省韶关地区的始兴、仁化和江门地区的新会、鹤山4县(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含水率、肥效指标以及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类含量高达62.62%,主要包括厨余尘土和草叶,其次是非堆肥类中的易燃类垃圾(木竹、纸、布、塑料等),平均含量为总量的29.97%,金属、玻璃以及砖瓦石等难以降解类的垃圾含量占6.61%,电池以及农药化肥包装袋等污染类垃圾的含量占0.81%;韶关地区农村垃圾中的可堆肥类组分明显高于江门地区的相应组分,而江门地区农村垃圾中塑料的含量明显高于韶关;可堆肥类垃圾含水率较高,而其他组分含水率相对较低;各区域农村垃圾中N、P、K和有机质的含量都符合垃圾农用的营养元素标准;各区域农村生活垃圾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并可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说明广东省的农村生活垃圾农用是可行的和安全的。结合各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将农村垃圾回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如堆肥处理或发酵产生沼气等,不但可减少垃圾污染,而且还可实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10.
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一定时期内施入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施用化学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活垃圾堆肥和化肥配合,研究连续两年施入垃圾堆肥对土壤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而Cd、Pb、As、Hg等4种重金属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r含量基本不变;玉米籽粒中Cr、Cd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土壤5种重金属Hg、Cd、Cr、As、Pb含量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玉米籽粒中Hg、Cd、Cr、As、Pb含量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标准值.当施肥量为30 000 kg/hm2时,玉米产量较对照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一定时期内,适量垃圾堆肥农用短期内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且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不影响玉米籽粒的食用,使用多年后应及时监测.  相似文献   

11.
园林废弃物与厨余垃圾混合堆肥工艺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园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为堆肥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了不同混合比例、碳氮比(C/N)、翻堆频率、投菌量等因素下温度、含水率、电导率、pH、C/N和种子发芽指数等不同堆肥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影响混合堆肥的因素影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C/N、混合比、翻堆频率、投菌量。经过综合评价,获得最优堆肥控制条件为C/N为33.1∶1.0,混合比为9∶1,投菌量为3 g/kg,翻堆频率为2 d/次。最优控制条件下,经历11 d高温发酵,堆肥产品电导率为0.614 ms/cm,含水率为36.48%,pH为7.45,C/N为17.95,种子发芽指数为115.6%,可实现园林废弃物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白玉枇杷为研究对象,在吴中区万家生态林开展多种肥料试验,探究厨余堆肥与化肥(N 15%、P2O5 15%和K2O 15%)、配方肥(N 16%、P2O5 5%和K2O 28%)、羊粪、菜籽饼、商品有机肥等肥料对枇杷生长发育、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厨余堆肥处理对枇杷品质的改良有较好效果,厨余堆肥处理的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分别为14.98%和76%。施用厨余堆肥处理的枇杷横径为39.8 mm,显著高于施用商品有机肥处理的37.3 mm。厨余堆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1.53 g·kg-1,所有处理土壤各类重金属指标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垃圾堆肥及其复混肥对草坪草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比较了城市垃圾堆肥及其不同种类复混肥在不同施肥水平施用下对草坪草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垃圾堆肥及复混肥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其中以复混肥1的各施肥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其他相应施肥量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草坪获得良好的生长响应,草坪生物量增加,绿期延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除了垃圾堆肥高量施肥处理时Cu的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一级标准外,其余都小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对不同雨强、覆盖状况、时段条件下渗滤液中重金属元素浓度进行评价,得出所有渗滤液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三类水质,部分甚至达到一类水质,不会对人类饮用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4.
以易腐厨余垃圾和植物秸秆为原料,加入秸秆腐熟剂、商品有机肥、尿素等辅料,通过好氧高温发酵制作成有机肥,可为农村集中居住区厨余垃圾处理提供可复制的案例。本文从场地设施、材料准备、制作技术、后熟保肥等方面介绍了易腐厨余垃圾好氧高温堆肥制作技术,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生物反应器处理厨余垃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堆肥技术进行一定的改进,设计了厨余垃圾太阳能-生物反应器,并对其处理厨余垃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对厨余垃圾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含水率由85.3%降到61.0%;pH值由6.45升到8.48;生物可降解度由15.7%降到3.9%;C/N由24.1∶1降到16.4∶1;有机质由75.3%降到38.1%;堆肥周期缩短到20d左右,大大低于传统好氧堆肥工艺的堆肥周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整理,并结合杭州市实际,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及其综合处理技术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过高,可回收物含量高。因此,十分有必要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针对不同垃圾的特性,分类处理。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超过50%,因而在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中,应重点关注厨余垃圾的处理。目前,主要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有饲料化、填埋沼气利用、生物堆肥及厌氧发酵处理等,但总体来看,这些技术还不够成熟,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结合杭州市实际,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提出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强化垃圾处理技术攻关、加强政策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堆肥及其制成低浓度复混肥的环境和蔬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和人粪尿进行堆肥 ,同时将所堆制出的垃圾肥与无机N ,P ,K化肥按一定比例制成适应特定作物的低浓度有机无机复混肥。通过复混肥磷的释放、对地下水硝酸盐影响的模拟试验及蔬菜的生物效应和土壤培肥效应等研究 ,比较了几种堆肥和制成复混肥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低浓度复混肥从1m高的土柱淋失的硝酸盐数量较相同养分施用量的化肥小得多 ,低浓度复混肥磷释放的速率较等含量磷的普钙要小 ,复混肥较垃圾肥对蔬菜具有明显的减少硝酸盐含量积累的效果 ,利用垃圾堆肥和化肥制成颗粒复混肥较直接施用垃圾肥具有培肥土壤减少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风量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2S和NH3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2S和NH3的排放不但会引发臭气污染,而且会降低堆肥产品的养分含量。通风量是影响这2种恶臭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以大类粗分后的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玉米秸秆作为调理剂,设置4个水平的通风量,分别为每立方米物料0.5、1.0、2.2、3.2 m3·h-1,研究通风量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2S和NH3 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满足无害化和堆肥腐熟的要求,NH3的排放量随通风量的增加而增加,H2S的排放量随通风量的增加而减少,但过大的通风量会增加H2S的吹脱,使其排放量增大。综合厨余垃圾堆肥的无害化指标、H2S和NH3的排放以及最终堆肥产品的毒性检验结果,实验条件下每立方米物料的通风量为2.2 m3·h-1的持续通风处理,既能有效控制H2S和NH3的排放,又能保证堆肥的无害化和堆肥产品的腐熟。  相似文献   

19.
《当代农业》2011,(22):49-49
中国农业大学固体废弃物研究小组采用农业废弃物秸秆作为添加剂,按l:3的湿基质量比与厨余垃圾进行联合堆肥。结果显示,与厨余垃圾单独堆肥相比,添加玉米干秸秆的堆肥处理大大降低了污染气体的排放。并且在堆肥过程中不产生渗滤液。这一结果说明,玉米干秸秆在控制恶臭物质排放及渗滤液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易利用碳的添加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与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延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31-19833,19841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量易利用碳(蔗糖)条件下,厨余垃圾堆肥的氨挥发及各形态氮的转化规律和氮损失量。[方法]堆肥化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堆体通风量为0.03 m^3/(kg·h)。堆肥设T0、T1、T2 3个处理,其对应的厨余与易利用碳的干基比分别为1.0∶0,1.0∶0.2和1.0∶0.5。[结果]堆肥过程中,堆肥T0、T1、T2的厨余氨氮总释放率分别为8.50、8.28、0 g/kg。堆制后,与各堆肥的初始值相比,T0、T1堆体全氮含量分别下降17.1%、10.2%,而T2堆体上升6.7%;有机氮含量分别下降24.5%、23.2%和5.3%;堆肥T0、T1、T2的氨氮浓度分别提高69.4%、761.7%和2 057.7%。堆肥T0、T1、T2的氮损失率分别为35.4%、42.1%和38.1%,氨挥发占氮损失的比例分别为69.2%、58.3%和0%;堆肥T0、T1氮损失的途径主要是氨挥发,而堆肥T2的氮损失绝大部分来自有机氮。[结论]在厨余堆肥过程中加入易利用碳,降低了堆肥氨挥发,增加了堆制后堆肥的全氮含量,但并没有减少堆肥氮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