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木氮素吸收偏好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土壤中可被林木吸收利用的氮(N)素主要以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形态存在。受全球气候变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NH4+和NO3-的分布存在很大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异质性,且NH4+-N和NO3--N亏缺已成为限制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森林土壤N亏缺和N异质分布的逆境中,在林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且这种吸收偏好会随生长环境条件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NH4+和NO3-这2种主要形态的偏好选择性已被证明是决定林木生产力、竞争、共存和生态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不同树种在N异质分布环境下的N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揭示林木N素营养遗传特性和提高林地N素利用效率的关键。文中从森林土壤中N的主要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林木对不同形态N素的吸收偏好和形成机制、林木N吸收偏好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人工林培育中不同树种的造林配置和合理N素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杉木伐桩萌芽的5个不同处理氮素营养与氮素代谢情况,探讨了杉木的环割处理对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芽的萌动、生长与它的营养物质基础--氮素营养密切相关,初春时进行采伐是杉木萌芽生长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3.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总结现阶段土壤中有机氮矿化的研究成果入手,阐述了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因素,提出土壤氮素矿化的深入研究应当弄清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陕西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表明,陕西省9类主要农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间的回归方程及换算系数均可用于由有机质含量来较准确地估测全氮量。  相似文献   

5.
栗树氮素营养与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栗树叶片氮素含量与施氮量及坚果产量等因素间的关系,于1987~1989年在风城县开展了辽丹68号多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叶氮含量为2.17~2.30%时,施氮能提高叶氮含量,与产量增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有效枝量及新梢生长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试验认为,叶氮含量2.3%这一营养水平,可作为评定丰产栗树(园)氮素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据此提出,在辽宁东部栗产区,高接5~8年生、冠影面积9~16m~2、株产5~10kg的栗树,施氮量为276~414g/株·年,氮、磷、钾比例2:1:1为宜。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与氮素供应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的氮素供应状况,对林木生长至关重要,该文就土壤有机质与氮素供应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氮素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主要薪炭树种叶片的氮素营养,表明在这14种树木中固氮树种的氮素营养一般高于非固氮树种。经数理检验,两类树木的氮素营养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分析和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固氮树种在黄土高原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定不同氮素水平下桔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每次施N量为0.075 g·kg-1、每个月施用1次、连续施用4次,桔梗叶片的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达到最小值,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达最大值,最适宜桔梗的生长,施氮量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桔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作为N有效性估测的关键,为此,以上研究方法均存在局限性,N有效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