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本文明确了汉中盆地稻油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田间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SN+NPK);秸秆常规还田+常规施肥(S+NPK);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SD+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15%(SD+85%NPK);秸秆促腐还田+化肥减量30%(SD+70%NPK)5个处理。【结果】秸秆还田与常规化肥配施增加了油菜主花序角数、分枝角数、角粒数和水稻结实率、有效穗,从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显著降低了油菜分枝角数、千粒重和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千粒重,降低作物产量。与SN+NPK相比,S+NPK、SD+NPK、SD+85%NPK、SD+70%NPK处理油菜籽粒产量、水稻籽料产量和经济效益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4.82%、18.63%、-1.25%、-6.84%;1.54%、6.35%、-4.07%、-6.86%和24.02%、23.91%、5.06%、-0.57%。【结论】稻油轮作体系中两季作物秸秆全量促腐还田与常规化肥配施是增产和增效的最佳措施,而两季作物秸秆全量促腐还田与化肥减量15%配施节约成本优势明显,两季作物氮磷钾养分投入共减少107 kg/hm~2,既可以维持作物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是一种适宜该区域的绿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3种复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稻–稻–油(油菜)、稻–稻–闲(冬闲))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产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产量以稻–稻–肥处理最高,稻–稻–油处理居中,两者分别比稻–稻–闲处理高3.1%和1.8%;冬作秸秆与早稻秸秆还田使晚稻显著增产,稻–稻–肥与稻–稻–油处理比稻–稻–闲处理分别增产15.4%和11.0%;秸秆还田使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叶比,不同冬作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有差异,绿肥(紫云英)效果好于油菜秸秆,且2种秸秆对增加早稻干物质积累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绿肥主要增加孕穗前的干物质积累,而油菜秸秆主要增加齐穗后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3.
以国豪油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下隔季施磷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下,油菜的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总角果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施磷处理下单株产量表现均为P2P3P4P1,P2、P3、P4处理下单株产量比P1处理增加1.14%~40.70%,说明P2、P3、P4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且油菜季施磷(P3处理)对油菜增产效果大于水稻季施磷(P4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总角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江淮地区稻油二熟制水稻秸秆还田后的油菜免耕生产力保持技术。[方法]通过选择油菜种植品种,调控播种密度、运筹肥料等栽培技术开展研究。[结果]水稻秸秆还田下油菜免耕直播,选择分枝数少的品种便于油菜机械收割;相同施肥条件下,棉油11号15.0万棵/hm2处理比24.0万棵/hm2处理的有效分枝数多38.96%,播种密度为24.0万棵/hm2时,理论产量比15.0万棵/hm2处理高81.41%,实际产量高47.44%。在油菜播种密度为24.0万棵/hm2情况下,不同施氮量对油菜植株的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均有影响,以施氮量210 kg/hm2理论产量最高,达3 671.70 kg/hm2。[结论]适当调控油菜直播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油菜生长,适当密植能提高油菜产量,同时便于油菜机械收割。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和方法的作物增产效果,特进行不同施肥方式对油—稻轮作下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水稻还是油菜,有机肥+化肥处理均可获得较高产量,建议在油—稻轮作制度下施用化肥的同时,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6.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淹水栽培和无水层灌溉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水稻有效穗、结实率、产量都比不施秸秆的处理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水稻有效穗、结实率、产量等以常规淹水栽培处理较?舷 高.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  相似文献   

7.
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了在紫云英-双季稻(T1)和油菜-双季稻(T2)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以T1处理下秸秆还田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T1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茎鞘转运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早稻的结实率以及晚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机播油菜出苗及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川油36"为供试品种,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3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机播油菜出苗率、机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全生育期内,0~1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70%~4.15%,10~2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13%~3.04%。机播油菜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均降低,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植株有效分枝总数和有效角果总数,全量还田条件下,有效分枝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19.45%和9.12%,有效角果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36.74%和18.08%。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条件下油菜产量分别较不还田增产10.70%和6.13%,油菜籽含油率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半量还田条件下产油量分别较对照和全量还田高13.92%和1.12%。成都平原机播油菜前茬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半量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0.
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条件下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成熟期单穗实粒数,提高了5.35%~ 10.47%,产量增加0.59%~3.35%,减少肥料用量5% ~ 10%.腐熟秸秆还田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的含量,并能促进土壤酶活性的提升,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供作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秸秆翻埋还田引起后茬水稻僵苗的原因亟待明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油菜秸秆翻埋还田(RI)、覆盖还田(RM)以及不还田(RR)处理下移栽秧苗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与土壤水溶液pH、电导率与溶氧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RI降低了移栽水稻生长前期分蘖数、鲜重与干物质重,僵苗现象明显;②水稻移栽至晒田初期,RI相较于RM与RR处理,降低了土壤水溶液pH与溶氧量,增高了电导率;③不同处理间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油菜秸秆翻埋还田下土壤pH、电导率和溶氧量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水稻僵苗的重要原因,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其中,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增加2.58%、3.18%(2017)和5.22%、6.32%(2018),产量分别提高11.85%、10.07%(2017)和12.42%、10.92%(2018),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90%(2017)和11.66%(2018)。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机插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油菜秸秆还田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菜秸秆的不同用量与NPK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于2007和2008年在肥东和居巢进行试验。[结果]在肥东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0.3%、0.3%、1.9%和0.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下降2.8%、1.4%、0.7%和3.8%;秸秆还田并增加氮肥施用量使水稻增产3.7%。在居巢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下降0.9%~2.4%和1.1%~1.2%,实粒数和千粒重增加0.6%~2.9%和1.0%~1.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的水稻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增加2.1%~2.8%和2.5%~2.8%,千粒重减少0.7%~1.0%。[结论]适当减少磷、钾肥用量不会使油菜秸秆还田水稻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4.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其中,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增加2.58%、3.18%(2017)和5.22%、6.32%(2018),产量分别提高11.85%、10.07%(2017)和12.42%、10.92%(2018),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90%(2017)和11.66%(2018)。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机插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选择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开展了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油菜-双季稻(Ra-R-R)和马铃薯-双季稻(Po-R-R)种植模式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后茬水稻各部位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成熟期,Po-R-R处理茎、叶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晚稻成熟期,Ra-R-R处理的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早稻成熟期,Mv-R-R处理水稻植株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植株茎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成熟期,Po-R-R处理叶、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Mv-R-R处理穗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y-R-R、Ra-R-R和CK处理(P<0.05)。总的来说,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均促进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水稻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16.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崇阳县原种场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影响。水稻品种为广两优香66,试验田试验共设3个处理对照组(NPK,无秸秆还田),秸秆半量还田(处理A),秸秆全量还田(处理B),对比分析三组后茬中稻生长产量及发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供试肥料品种相同情况下,后茬水稻生长前期,秸秆还田量越大,分蘖起步越迟,叶面积指数、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有效穗数越低,而后茬水稻生长中后期趋势相反,秸秆还田量越大,每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水稻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麦、水稻秸秆不同粉碎方式、不同还田量的比较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麦-稻两熟制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还田处理对作物氮磷钾的积累影响不同,还田处理后的水稻、小麦的部分经济性状和产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有明显提高。其中,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与投食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特征、光合变化规律及氮素养分吸收状况,以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量为12 200kg/hm~2;NS:秸秆残茬7 200kg/hm~2)和投食(F:投食量为1 600kg/hm~2;NF:投食量为0)不同处理在水稻生育中后期生长发育特征、叶片光合特征、群体冠层结构、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S+F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每穂粒数,显著提高成熟期水稻植株氮含量;NS+F处理实际产量最高,为9.34t/hm~2,分别高出其他处理3.43%~11.72%;S处理主要在水稻生育后期起作用,可延缓水稻叶片衰老,降低成熟期根系伤流强度降幅;F处理可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促进分蘖稳定,显著降低了水稻的蒸腾速率,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N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秸秆还田和投食处理各有千秋,实际农事操作中,当秸秆还田量比较大时,可以适当投喂小龙虾饲料以补充氮素供微生物分解秸秆和植株生长所用。  相似文献   

19.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d,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37.2%,至还田后120d腐解率达60.9%;秸秆腐解速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秸秆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秸秆还田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油菜秸秆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6.4%、7.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腐熟剂作用下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单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还田能显著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提高土壤pH值;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增产效果明显。但油菜秸秆使用腐熟剂还田与直接还田相比,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