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60Co-γ射线对北美红花七叶树种子的诱变效应并确定其辐射半致死剂量。【方法】以北美红花七叶树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辐照剂量(0、100、200、300、400 Gy)60Co-γ进行辐射处理,分析辐射对北美红花七叶树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辐照剂量与种子相对出苗率为极显著负相关,种子辐射半致死剂量为217.76 Gy。辐射后幼苗出现叶型改变、叶面扭曲、叶边缘变异等,300 Gy剂量下叶型和叶边缘变异比例最高。辐射处理的北美红花七叶树生长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在300 Gy最高。相关性分析得出,辐照剂量与复叶宽、小叶宽、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综合种子半致死剂量和生长、生理指标,确定北美红花七叶树种子适宜的辐照剂量为200~300 Gy。可为七叶树属植物辐射育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137Cs-γ辐射剂量0~750 Gy对5个品种大麦种子进行了辐照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加,不同类型的大麦品种发芽情况出现显著差异,总体呈现随着辐照剂量增加,发芽率下降的趋势。皮大麦品种浙皮9号、浙皮12号、花30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在350 Gy左右,裸大麦品种米麦105、米麦146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在250~350 Gy。辐照剂量对大麦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差异显著,且裸大麦比普通大麦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了解藜麦的辐照效应,初步探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藜麦的适宜剂量。【方法】用~(60)Co-γ射线对4份藜麦材料(NX-1,CX-2,SHX-8和SHX9)的干种子进行了7个剂量梯度的辐照处理,对辐照当代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成活率、株高、穗长、茎粗、千粒重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NX-1的M2代群体进行了选育和考种。【结果】不同藜麦材料间和不同剂量间的辐照效应均存在差异,参试藜麦的半致死剂量为84.2~152.4 Gy,平均116.2 Gy,致死剂量均低于320 Gy;随辐照剂量增大,发芽率、苗高、株高、穗长显著降低;千粒重、茎粗变化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辐照M1代中,剂量、苗高、发芽率、成活率、穗长、籽粒粗蛋白含量等性状间大多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千粒重、茎粗与其他性状相关性不显著。M2代中选单株主要来自80 Gy和160 Gy的后代,平均单株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比NX-1原始种质有一定提高。【结论】~(60)Co-γ射线用于藜麦诱变育种的适宜剂量可能是平均半致死剂量(116.2 Gy)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在实践中,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平均半致死或更低的剂量进行辐照处理。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藜麦的辐照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60Co γ辐射剂量对不同质量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不同质量的12个西瓜品种干种子为材料,通过6个剂量的辐射处理,研究辐射剂量对西瓜干种子出苗率、存活率、出苗时间、子叶面积、株高及茎粗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0和400 Gy辐射对中等种子出苗有促进作用,超过600 Gy都具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植株出苗时间延长,幼苗生长缓慢;根据半致死剂量确定西瓜种子适宜辐射剂量为600~800 Gy。不同大小西瓜种子对60Co γ辐射的敏感性表现为大种子>小种子>中等种子。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60)Co-γ射线辐照剂量(50~1 000 Gy)对黄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60)Co-γ射线对黄瓜种子的辐射效应明显。当辐照剂量为50 Gy时,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辐照处理,说明辐射促进了黄瓜种子的萌发;黄瓜种子24 h电导率和相对电导率低于对照,子叶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幼苗根系生长加快,侧根发生多,株高最高,促进了幼苗生长;幼苗各部位的鲜质量、干质量和干质量/鲜质量值增加,说明辐射能提高幼苗素质。当辐照剂量为100~1 000 Gy时,种子发芽率等4项发芽指标、幼苗生长量、子叶叶绿素含量、幼苗各部位鲜质量和干质量则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明显下降,而种子细胞膜透性、幼苗各部位干质量/鲜质量比值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加大,辐射抑制了黄瓜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黄瓜种子辐射诱变的半致死剂量为795 Gy。  相似文献   

6.
以3个茉莉花品种插穗为材料,分别进行5个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分析辐照剂量对插穗成活率、生根数量、最长根长及萌芽率的影响,通过辐照剂量与插穗相对成活率拟合回归直线,确定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茉莉花对~(60)Co-γ射线辐照敏感性不同,5号茉莉花(多瓣茉莉)的半致死剂量为64.18 Gy,8号茉莉花(多瓣茉莉)为42.61 Gy,23号(双瓣茉莉)为39.57 Gy。与对照(0 Gy)相比,~(60)Co-γ射线辐照显著降低插穗生根数量;30~6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显著抑制插穗萌芽率;40~60 Gy剂量辐照显著降低插穗的成活率、最长根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剂量(0~2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的幼苗和种子,调查当代及后代的生长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玉米幼苗最佳的辐照剂量是75~100 Gy,种子的最佳辐照剂量为100~150 Gy。分析两者在变异频率和变异性状上的差异,比较两种方式在操作上的优缺点,为辐射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对厚皮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用0、300、450、600、750、900和1 05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辐照厚皮甜瓜皇后、伽师瓜F1种子,观测辐照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期子叶面积、幼苗高度、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结果显示:60Co-γ射线辐照对皇后、伽师瓜F1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但同一剂量对两品种影响不同;300、450、600和750 Gy的辐照对两品种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的作用,较高剂量(600和750 Gy)辐照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高剂量辐照(900和1 050 Gy)明显抑制其幼苗生长; 不同剂量的辐照均降低了幼苗叶片中SOD和POD活性,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600、750和900 Gy)SOD活性有所回升,POD活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对思茅松种子进行辐照处理,分析辐照后思茅松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辐照处理能引起幼苗的形态发生变化;低于50 Gy辐照处理对思茅松幼苗高生长和存活率没有不利影响,当辐照剂量为100 Gy时,思茅松幼苗高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存活率降低;对照和低剂量处理的思茅松幼苗的高生长与种子千粒重相关性较强;5个家系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06.3 Gy、82.2 Gy、111.2 Gy、111.9 Gy和107.4 Gy。认为思茅松辐照育种的适宜剂量为100—110 Gy,当千粒重小于10 g时,适宜剂量为80—90 Gy。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我国的野生草莓资源在草莓新品种开发中得到有效利用,使用60Coγ射线辐照黄毛草莓种子进行诱变育种,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辐射后草莓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均受到抑制,与辐射剂量呈显著负相关;M1代植株生长初期出现叶形不对称、叶片变黄、叶面缺刻等现象;辐照剂量以40 Gy比较适宜,且植株的生长速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变慢;种子的平均半致死剂量为62.85 Gy。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不同作物品种间对^60Coγ射线的辐照敏感性,作者用0~1500Gy ^60Coγ辐射剂量对棉花、水稻、大麦、油菜、大豆和玉米等作物7个品种的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发芽率呈现:(1)不敏感的油菜;(2)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发芽率逐渐下降的水稻和大豆;(3)发芽率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棉花和大麦,但最高发芽率未超过对照;和(4)发芽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辐照剂量为300Gy时发芽率达到最大值的糯玉米和甜玉米等4种类型的变化。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水稻〉大豆〉棉花〉糯玉米、甜玉米〉大麦〉油菜。因此,作者认为不同作物辐照敏感性的差异除了油菜种子因内含对辐射有屏障作用的丙烯芥子油外,主要受作物基因组大小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用~(60)Co-γ辐射剂量0~10 000 Gy对甘蓝型、芥菜型、白菜型油菜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 Gy对发芽率均没有显著影响,辐照剂量增加至1 000~10 000 Gy不同品种发芽率出现差异,浙双72下降很快,各品种发芽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下降的程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双72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约为2 500 Gy,致死剂量为10 000 Gy,而浙油50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10 000 Gy。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浙双72浙油50淳安老油菜白34龙游浙油5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紫色甘薯块根适宜的60Co-γ射线辐射剂量。[方法]以徐紫L-7和越南紫两个紫色甘薯品种块根为材料,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0、25、50、75、100、125和150Gy)辐射甘薯块根,调查块根的出苗率、出苗数和单苗鲜重。[结果]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均推迟了两品种块根的出苗期,降低了两品种块根的出苗率、单个块根出苗数和单苗鲜重,品种间、辐照剂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5Gy以上辐照导致两品种块根出苗期与对照相比分别推迟了2、3、5、6和12d。[结论]徐紫L-7半致死剂量(LD50)为66.73Gy,越南紫半致死剂量(LD50)为74.96Gy。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紫薇干种子,结果表明,辐射处理极显著抑制了种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和胚根长度;延迟了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时间;在100-500Gy剂量范围内,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仅500Gy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受到极显著影响;辐射还降低了幼苗的株高、成活率,抑制了幼苗真叶的展露。通过成活率拟合方程,得出紫薇种子辐射的半致死剂量为184.94Gy。  相似文献   

15.
  对黄牡丹种子进行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以未照射种子为对照, 观测辐照对种子生根、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生根率和萌发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降低,高剂量(100Gy以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辐照的剂量与幼苗存活率呈负相关,且幼苗表型性状各不相同。根据试验数据以及回归分析确定黄牡丹种子的临界剂量为485Gy,适宜剂量范围为40~60Gy。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不同作物品种间对60Co γ射线的辐照敏感性,作者用0~1500Gy 60Co γ 辐射剂量对棉花、水稻、大麦、油菜、大豆和玉米等作物7个品种的种子进行了辐照。结果显示发芽率呈现:(1)不敏感的油菜;(2)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发芽率逐渐下降的水稻和大豆;(3)发芽率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棉花和大麦,但最高发芽率未超过对照;和(4)发芽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辐照剂量为300Gy 时发芽率达到最大值的糯玉米和甜玉米等4种类型的变化。辐照敏感性依次为水稻>大豆>棉花>糯玉米、甜玉米>大麦>油菜。因此,作者认为不同作物辐照敏感性的差异除了油菜种子因内含对辐射有屏障作用的丙烯芥子油外,主要受作物基因组大小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华山松南方种源的诱变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以4种不同剂量60 Coγ射线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辐射诱变,测定诱变后的种子发芽率和播种后的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辐照处理能明显抑制幼苗生长,60Coγ射线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辐射诱变的致死剂量应大于70Gy,70Gy的诱变剂量可能是60 Coγ射线处理华山松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对华山松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可使其基因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5个草莓品种的匍匐茎植株,对辐照引起的致死、损伤和生长抑制效应以及新的匍匐茎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30~80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5个草莓品种的匍匐茎植株均有死亡,死亡率在22%~88.7%,且各品种的死亡率均有随着剂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但不同品种的死亡率随剂量变化的具体表现不同;植株叶片均有畸型现象发生;植株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植株高度和植株冠径的变化因品种和辐照剂量而异;匍匐茎发生率和匍匐茎数量显著下降。不同草莓品种对60Co-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章姬"最敏感,"宝交早生"、"春旭"、"圣星"次之,"硕丰"最不敏感。章姬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30Gy和50Gy之间,宝交早生、春旭和圣星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50Gy和80Gy之间,而硕丰的辐照半致死剂量应在80Gy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辐照对胡麻种子的诱变作用,以5个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胡麻种子进行辐照处理,观察其对胡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对胡麻种子具有一定的辐照效应;200 Gy剂量~(60)Co-γ辐射可以提高胡麻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1 500 Gy以下剂量~(60)Co-γ辐射可以增加胡麻幼苗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及根冠比,但降低了种子的发芽速度。胡麻种子的抗辐射能力较强,半致死剂量大于1 500 Gy。  相似文献   

20.
~(60)Co-γ辐照对广宁红花油茶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给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以便进一步改良广宁红花油茶种质资源.【方法】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广宁红花油茶干种子,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和结论】辐照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降低,10~90 Gy的辐照剂量与幼苗死亡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广宁红花油茶的辐射半致死剂量为47 Gy.辐照后幼苗苗高、地径生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有部分幼苗产生了少量分枝,但幼苗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畸形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