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正确评价典型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撂荒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84.6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和88.03%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剩余通径系数分别为0.392 0和0.346 0.速效钾和有机质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积极影响, 速效钾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积极影响, 全氮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新亚铜灵直接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铜的方法。该方法干扰离子少[1],操作简便快速 ,精密度与准确度较好 ,相对标准偏差 0 .5 8%~ 3.7% ,回收率为 96 %~1 0 3% ,摩尔吸光系数ε =5 .1× 1 0 3/(mol·cm)。  相似文献   

3.
应用果园调查、土壤植株分析与大田钾肥施用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银杏钾素营养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钾素以土壤速效钾作为诊断形态 ,其诊断指标 (mg/kg)为 :高 >75 .0 ,中 5 0 .1~ 75 .0 ,低 <5 0 . 1。银杏植株钾素营养诊断最佳诊断时期为 7月 ,最佳诊断部位为长枝条倒 8位叶。诊断形态为叶片全钾 ,其诊断指标 (% )为 :高 >0 .95 8,中 0 .81 8~ 0 .95 8,低 <0 .81 8。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苯硼钠为滴定剂,双电解池正反馈示波计时电位法确定终点测定土壤中钾含量,滴定在pH大于7的NaOH-NaAc碱性底液中进行,将溶液加热煮沸后,铵离子没有干扰.本方法测定的回收率在99.5%~100.5%,准确度与火焰光度法接近,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测量条件易于控制,适用土壤中全钾和有效钾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6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定位采集了1 042个土壤表层样.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29.45%~67.25%,变异强度是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C0/(C0+C)比值均在49.7%~49.90%之间,都具有中等的相关性,而有效磷的C0/(C0+C)的比值为100%,空间的相关性较弱.分维数D大小顺序为: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浙中红壤油菜田供钾特性和钾肥用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吕晓男  陆允甫 《土壤通报》2000,31(5):228-23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红壤性水田油菜供肥特性和钾肥施用量 .1 8个田间试验施钾油菜籽增产幅度为 7.5~ 90 .8kg/亩 ,无钾区相对产量变幅为 48.2~ 93.1 % .1mol/LNH4OAc提取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与无钾区相对产量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44 9 (n =1 8) .土壤速效钾的“临界水平”为80mg/kgK ,能满足 95 %相对产量的“足够水平值”为 1 5 0mg/kgK ,系统研究平衡施肥法中各参数的确定 ,并用平衡施肥法和施肥曲线确定油菜钾肥合理用量 ,两种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矿物源腐植酸肥料中可溶性腐植酸含量,讨论在检测过程中样品的称取质量、离心条件、重铬酸钾浓度以及氧化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方法验证,计算出方法检出限为4.27%,相对标准偏差为2.1%~11.6%,加标回收率为95%~106%。  相似文献   

8.
硅酸盐细菌的解钾作用及对棉花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下放  黄为一  殷永娴 《土壤》2001,33(3):163-165
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解钾作用以及对棉花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钾长石为唯一钾源 ,在摇瓶条件下 ,培养 12 0小时 ,NBT菌株可以从钾长石中释放 2 0 7.9mg/L钾 ,比接灭活菌对照(4 8.8mg/L)增加 32 6 .0 2 % ,经生物学统计分析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 =3991.9>F0 .0 1=10 .92 ) ;以土壤矿物为唯一钾源 ,NBT菌株能释放 10 5 .7mg/L钾 ,比对照 (5 1.6mg/L)增加 10 4.84%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F =3110 .2 7>F0 .0 1=10 .92 )。棉花施用硅酸盐菌剂后平均增产皮棉 86 .4~ 161.7kg/hm2 ,增产幅度为 10 .64~ 2 1.95 %。  相似文献   

9.
翻压绿肥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翻压等量紫云英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 500kg/hm2后配施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其他施肥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早稻茎秆中氮、磷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0%~13.7%、6.5%~26.2%,却降低水稻籽粒中钾含量6.0%~23.0%.底肥:分蘖肥:穗肥=0∶7∶3降低早稻籽粒中磷含量,但是增加早稻茎秆和晚稻籽粒中钾素含量.不施底肥,分蘖肥:穗肥=5∶5提高晚稻籽粒中氮素含量,而全部用作分蘖肥施用时显著增加晚稻籽粒中磷素含量;配施60%化肥,其他施肥方法分别平均增加早稻籽粒中氮、钾含量24.6%~34.6%、8.8%~15.7%和晚稻茎秆中磷含量5.2%~60.9%,但是降低早稻茎秆中磷含量10.7%~44.3%,不施底肥降低早稻茎秆中氮含量2.4%~47.4%.配施60%~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更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沤制水花生作麦稻基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斌  吉训凤  季应明  储亮 《土壤通报》2000,31(4):180-182
在沿海潮土上设置沤制和肥效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水花生加其鲜体 2 %~ 4 %的碳铵沤制至茎自然脱落 ,不致再生形成草害 ,并可作稻、麦基肥 ,其腐殖化系数为 0 1 8.与等量钾相比 ,水花生供钾效果更好 ;连续还田 ,稻、麦增产 4 %~ 5%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硝化抑制剂DMPP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检测土壤中吡唑类硝化抑制剂DMPP含量的气相色谱法。DMPP在NaOH溶液中可定量转化为DMP,从5种有机溶剂中选择氯仿作为DMP的萃取剂。本文采用吡啶做为内标物,内标校正因子fDMP和fDMPP分别为1.6775和3.3884。通过DB-1701气相色谱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定量检测氯仿溶液萃取相中的DMP。本法添加回收率为97.4%~98.8%;RSD为0.70%~2.09%;土壤中DMPP的检出限为0.4mgkg-1。应用本法测定在潮棕壤中10℃、20℃和30℃时DMPP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大于28d、14d和7d。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不同的提取溶剂和使用量,就水体中毒死蜱和TCP残留提取的效果及不同的流动相组成和比例对毒死蜱和TCP测定的影响,建立了水体中毒死蜱及TCP的HPLC残留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水体中毒死蜱和TCP最佳提取溶剂为乙酸乙酯,提取次数为2次,用量分别为50和30mL。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或乙腈:水=90:10,流速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00nm。当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时,毒死蜱和TCP的保留时间分别为6.4和3.6min;当流动相为乙腈:水=90:10时,其保留时间分别为5.6和2.5min。毒死蜱和TCP的检出限分别为0.5和0.15ng。当毒死蜱和TCP在水中的添加浓度为0.01~5mg·L^-1时,标准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1.4%-105.1%和90.6%~105.4%,变异系数分别为0.99%~4.12%和0.29%~9.33%。水样中毒死蜱和TCP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2和0.6ng·mL^-1。  相似文献   

13.
苯系物是有机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但我国目前还没建立土壤中苯系物的标准监测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研究了模拟污染土壤中苯系物的测定方法,优化了顶空作为土壤中苯系物预处理方法的参数,分析了顶空GC-MS测定的精密度、回收率、检出限和定量限等质量控制参数。结果表明,基质修正液加入量2 mL、顶空平衡温度70 ℃和顶空平衡时间10 min为最佳的顶空方法参数;在11-550 μg·kg-1 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苯系物各组分的浓度与选择离子峰面积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采用该方法测定土壤中苯系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77%-98.64%,相对标准偏差为0.72%-4.64%(n=5);苯系物的检出限(S/N=3)为0.01-0.21 μg·kg-1,定量限(S/N=10)为0.03-0.71 μg·kg-1。  相似文献   

14.
电容法猪肉含水率快速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肉的含水率检测对猪肉市场管理、贮藏和加工有很大的意义。为快速检测猪肉含水率,采用电容法设计并制作单一平面电容传感器探头和硬件电路,采用干燥法制作标准含水率样品,对传感器进行标定与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电容法可以快速检测猪肉的含水率,含水率在60%~76.4%,测量误差±1.2%以内。温度特性试验表明猪肉的介电常数受温度影响很小,在常温范围内温度影响可以忽略。该研究可为猪肉市场管理、贮藏和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糖腈乙酰酯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水解性单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糖腈乙酰酯衍生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测定土壤水解性单糖的糖腈乙酰酯衍生气相色谱分析方法。8种单糖线性范围为10~640!g,检出限(3S/N)在1.4~4.2ng之间,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6.3%。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准确可靠地应用于土壤单糖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气相色谱(MsPD—Gc)技术,建立了人参中五氯硝基苯(PcNB)及其代谢物五氯苯胺(PcA)和甲基五氯苯基硫醚(PcTA)残留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将人参样品与弗罗里硅土(m/m,1:2)充分研磨5min后装入10mL玻璃注射器内,通过正己烷:丙酮(V/V,5:5)混合溶液洗脱实现了人参中五氯硝基苯及其代谢物的同时提取和净化。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测定人参中五氯硝基苯、五氯苯胺及甲基五氯苯基硫醚,回收率为89.41%~104.42%,相对标准偏差为3.73%-7.43%,五氯硝基苯及其代谢物的方法检出限均小于2ug·kg^-1。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对4种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量模拟和预测。其模拟产流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5.7%,0.1%~2.5%,0.7%~2.9%和0.1%~3%;模拟产沙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3.2%,0.2%~3.1%,0.6%~4.2%和0.2%~2.7%。预测农地、林地、草地和天然荒坡产沙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14%,-14.6%,18%,产流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0.9%,27.3%,15%,26.3%。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产流产沙的效果较好,对径流小区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蓄水拦沙指标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牛奶及奶粉中5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噻苯达唑、苯硫氨酯)简便、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固相萃取为净化手段,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5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1~500 μg·L-1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6,加标平均回收率介于91.7%~9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6.5%之间,基质效应均小于15%。5种药物的检出限均在0.1~3 μg·kg-1范围内,定量限均在0.5~10 μg·kg-1范围内。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且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用于牛奶及奶粉5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9.
梁洪榜  赵丽  周云鹏  刘畅  和婧  匡乃昆  李云开 《土壤》2022,54(6):1257-1264
本研究搜集了1990-2021年间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盐碱地根际促生菌(PGPR)应用效果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从土壤盐碱程度、PGPR的接种方式和施用菌种三个方面分析了盐碱地施用PGPR对土壤盐碱化程度、理化指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应用PGPR降低了土壤pH和EC,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有机质)、作物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与中度和轻度盐碱条件相比,重度盐碱条件下接种PGPR对作物的增产提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6.3%-57.4%、31.0%-62.5%、37.8%-60.9%和37.9%-68.6%,并且土壤接种方式比种子接种在提升作物产量方面更有优势;接种假单胞菌属PGPR对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更显著,土壤pH和EC分别降低了5.2%-9.5%和7.3%-23.0%;接种芽孢杆菌属PGPR对促进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增加了36.5%-54.0%,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提高了30.0%-49.5%、26.0%-64.5%、23.0%-37.7%。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接种PGPR通过降低土壤盐碱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与作物生理指标,从而实现了增产提质效果。本研究可为改良盐碱土壤与盐碱地作物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黄丘三副区坡耕地保水保土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坡耕地粮食作物种植方式的改进研究,探索了适应该地区生态条件的新的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新的种植模式与对照相比,生物产量、等价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能量产投比率提高1.9~2.9倍;年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率以及降水生产率分别提高15%~55%;年径流量减少122~526m~3/ha,年侵蚀量减少42~69t/ha,养分流失率减少20%~90%;土壤有机质、全氮和10~0.25mm粒径的水稳性团粒含量分别提高37.4%~49.5%、11.7%~21.0%和51.1%~62.0%,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肥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