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林区的低质林为研究对象,选取3块样地进行不同强度采伐后,分别进行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更新、人工补植更新,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采伐强度对低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更新,还是在人工补植更新试验样地上,在采伐强度20%~80%内,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高于对照林分,尤其是选用40%~60%的采伐强度进行抚育采伐,乔木层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在各试验样地上,高采伐强度有利于灌木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在人工促进更新样地上,草本层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林分,采伐强度80%时,在各试验样地草本层生物多样性较高。所以采用中等采伐强度(40%~60%)进行低质林抚育改造,有利于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大兴安岭83块不同抚育强度的天然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样地为研究对象,抚育强度分为对照(CK)、轻度采伐(平均为10%)、中度采伐(平均为20%)、重度采伐(>30%),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抚育采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蓄积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以林分结构(ξ1)为评价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1)中,抚育采伐对林分结构和林分单位蓄积分别有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221.林分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有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285.在以林分非空间结构(ξ2)及空间结构(ξ3)为评价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2)中,抚育采伐对林分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分别有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019、0.113.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空间结构两者与林分单位蓄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377、0.093,均呈正相关,且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的影响小于林分非空间结构对林分单位蓄积的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非空间结构有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892.抚育采伐对林分单位蓄积有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210.模型1和模型2均能很好地描述抚育采伐强度与林分结构、林分蓄积的关系,模型2比模型1更能全面的评价抚育采伐对林分结构中非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森林采伐与局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随机样地的方法,分别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牧丹江等林区的采伐作业区进行了森林更新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对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隔带皆伐或渐伐,采伐带宽为50-100m,保留带宽为50-80m;采用择伐时,采伐强度应控制在605左右;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云冷杉为主的林分,应采用择伐采伐强度应小于25%;3.以红松混交林为主的林分,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4%-34%。同时,  相似文献   

4.
基于综合采伐指数的帽儿山阔叶混交林结构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来源于帽儿山4块阔叶混交林固定样地(面积30 m×30 m),以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等8个指标作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构建综合采伐指数Fi。对以下不同采伐强度0(对照)、10%、20%、30%的林分进行模拟采伐,对比筛选出各样地最适宜的采伐强度。研究结果表明:(1)林木综合采伐指数的构建综合考虑了各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在抚育采伐中,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采伐木;(2)阔叶混交林林木各空间结构指标对综合采伐指数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为:林木竞争指数、角尺度、开敞度、大小比数、健康指数、目的树种特性、混交度、空间密度指数;(3)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非空间和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株数采伐强度在20%~30%时,有效的改善了林分结构,提升了林木生长发育空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间伐提供依据.在坡向、海拔一致,林龄为3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选取了9个监测样地,分别代表3种间伐强度:20%、25%、30%,每一种间伐强度3个重复;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保留密度分别为1050、1200、1350株/hm2.同时,在同一林分中设置了3个对照样地.调查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中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并通过对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确定不同保留密度下样地与对照样地中各指标的差异,从而认识不同间伐强度的抚育效果.结果表明,林分抚育间伐明显改变了林分的结构,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的胸径、树高、蓄积增长量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强度为30%的间伐效果最显著.这说明适度地间伐对林木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且林木生长速度、生长量都随着林分保留密度、郁闭度的加大而减小,说明适度抚育间伐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中龄林的生长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楠    刘奇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1):120-125
以小兴安岭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硬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对林分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采伐,改变其原有的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5 a后对林分的生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兴安岭水、胡、黄硬阔叶混交林的最佳的抚育强度为弱度采伐,即株数采伐强度在20%左右,蓄积采伐强度在25%左右,该林分5 a内林分的公顷蓄积增加了32.25 m3·hm-2,年平均增加6.45 m3·hm-2,该结论有助于提高小兴安岭林区水、胡、黄硬阔叶混交林的分类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坡油松次生林抚育强度综合评价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秦岭南坡油松次生林合理抚育强度,为其生态经营和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南坡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在旬阳坝、火地塘、新矿3个林场设置36块样地,并进行了弱度(5%)、中度(15%)和强度(25%)抚育,同时设置对照样地(未抚育),不同抚育强度样地各9块。间伐4年后,在全面分析不同抚育强度对林分结构、林分生产力、水源涵养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进行单目标和多目标决策,确定合理的抚育强度。【结果】单目标决策表明,中度抚育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方面效果最佳;强度抚育在提高林分涵养水源能力与增加林分生物多样性方面效果最佳;与未抚育林分相比,弱度抚育效果不明显。多目标决策表明,秦岭南坡油松次生林的最佳抚育强度为中度抚育,其既能优化林分结构、减小林木个体竞争,又能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稳定性,促进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和林内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效果优于强度抚育、弱度抚育和未抚育处理。【结论】秦岭南坡油松次生林的抚育强度应设置在15%为宜。  相似文献   

8.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 2 m × 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9.
抚育强度对侧柏人工林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确定合理的抚育强度有利于提高林分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林下植被生长状况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抚育强度与林下植物生长的关系对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市侧柏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于2004年按照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3种立地条件设置了31块样地,并进行了弱度(20%)、中度(35%)和强度(50%)抚育,同时设置对照样地(0%);于2005年和2009年调查了抚育后1 a和5 a的林下植物生长情况来分析各抚育强度对林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随抚育强度增强而降低;不同强度抚育后林下植物种数均增加,以中强度抚育后林分增幅最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对抚育措施更为敏感;灌木草本生物量随抚育强度增大而增加;综合分析可知,抚育造成的林分郁闭度降低及林下光照增加是林下植物生长势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目标的不断进取,推动森林生态保护,林业科学更加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商品杉木中幼林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林分生长差异很大,给抚育采伐设计株树、蓄积控制造成困惑。本文从林分起源、立地、经营不同的杉木林抚育间伐分析,提出抚育间伐应该以保留株数确定采伐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选择18块采伐强度不同的样地,以10种常用的树高曲线模型作为候选模型,比较同一树高曲线、不同采伐强度时,获得的决定系数( R2);比较同一采伐强度、不同树高曲线时,获得的R2。结果表明:两种情况获得的R2的极差均较大;前一种情况获得的R2的离散性( R2的标准差都在0.17左右),较后一种情况获得的R2的离散性( R2的标准差大多在0.05以下,仅有一种情况为0.148)大;证明采伐强度,是影响树高曲线模型选择的重要因素。以R2、残差平方和、均方差作为模型优劣的评价指标,对18块样地的10个树高曲线候选模型进行了对比:采伐强度低于15%时,大兴安岭落叶松的树高曲线模型宜选用Richard(1959)模型;采伐强度为15%~40%时,宜选用Logistic模型;采伐强度为40%及以上时,宜选用Weibull(1978)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大兴安岭西北坡林冠下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郁闭度、坡度、坡向、采伐方式及采伐强度其更新效果明显不同。林分中的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结构等是影响更新效果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大兴安岭不同的采伐区选择典型的样地,使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采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的更新特征、生长发育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度间伐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在采伐干扰的强度不断提高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就会不断下降。皆伐更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利的,致使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间伐可满足森林更新及物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稳定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采伐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建立提供意见,并对今后阔叶红松林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以吉林蛟河林业实验管理局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采伐强度为0(对照CK)、15%(弱度采伐LT)、35%(中度采伐MT)、50%(强度采伐HT)的4块样地。采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标准,选择森林群落结构、森林蓄积量、树种结构、森林自然度、植被总覆盖度、林分平均高、枯枝落叶厚度、郁闭度8个因子作为森林生态功能的评价因子,对比了不同强度采伐样地在采伐前、采伐后和采伐4年后生态功能的差异。结果(1)采伐前,各样地生态功能指数均为0.83,采伐后,不同强度采伐样地生态功能指数出现显著差异,未采伐(0.83) > 弱度采伐(0.71) > 中度采伐(0.67) > 强度采伐(0.53)。4年后,各采伐样地生态功能指数差异逐渐减小,其中弱度采伐样地的生态功能指数恢复到采伐前状态(0.83),中度采伐样地和强度采伐样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态功能指数分别为0.77和0.61。(2)林分蓄积年均增长率随着采伐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采伐对阔叶红松混交林优势种的生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而对林分树高的生长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低强度采伐后,森林生态功能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并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潜力,提高了人类对木材资源的利用,使森林综合效益得到改善;而大强度的采伐会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综合考虑,采伐强度在15%比较合理,建议不超过35%。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下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东北地区主要针叶人工林森林质量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林业局曙光林场以及红石林场下的红松中幼龄林、落叶松中幼龄林以及云杉幼龄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设置27块试验样地,采用低(10%~20%)、中(20%~40%)、高(大于40%)3种不同强度对其进行间伐实验并测定基本因子,于2018年对其进行复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在中高强度的间伐下,生长速度更佳。云杉幼龄林抚育后期胸径较对照样地生长增幅最大,达到124.18%,红松幼龄林抚育后期胸径较对照样地胸径生长增幅最小,为49.75%。树高生长增幅最大的为红松中龄林,最小的为落叶松幼龄林。不同树种,不同龄组间断面积、材积、生物量以及碳储量整体而言增幅趋势较为一致。间伐前后Weibull函数的3个主要参数a、b以及c在间伐后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林分、不同龄组之间间伐后,灌木以及草本的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基本上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整体而言,间伐后对于草本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大于对灌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验证以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作为林分结构调整依据的有效性,为林分结构调整及抚育采伐中合理选择采伐木提供理论依据。以延吉地区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红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0块距离较远的标准样地,调查记录林分的基本特征并使用混交度、角尺度、密集度及大小比数4种空间结构参数来描述林分的空间结构,根据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的特点确定采伐目标树,按采伐优先级进行模拟采伐,比较伐前伐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伐后林分中树种的重要值未产生明显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参数在均值分布上亦无明显变化,在一元分布上体现为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减小,即林分的分布更为稀疏,林木的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在四元分布上体现为满足更优林分结构(C=0.0,W=0.5,M=1.0,U=0.0)的林木占比增加。研究表明,按照林分空间参数多元分布确定采伐木并进行采伐,对林分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使林分的空间结构更接近理想状态,更加符合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林分目标结构,同时不会对林分的树种组成造成较大影响,可以为森林的经营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卫东林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作为对照,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改造方式低质林的试验区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综合评析,并分析试验区植被恢复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和改造方式对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分布起主导作用,横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顺山皆伐带10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41%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最好,横山皆伐带和顺山皆伐带的8 m带宽样地与择伐带采伐强度55%的样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8.
抚育采伐对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以吉林蛟河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抚育采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作为生产力的指标,通过相关关系分析从3个物种多样性和5个林分结构指标中筛选出与生产力显著相关的变量,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伐对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在蓄积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采伐对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有负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 0.661、? 0.216;采伐通过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通过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物种丰富度。林分密度对物种丰富度、林分结构、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0.599、0.473。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310。物种丰富度对林分结构有正影响,路径系数为0.414。物种丰富度影响林分结构间接作用于生产力。在生物量生产力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除林分结构对生产力无影响外,其他变量间的作用方式和蓄积生产力的模型相同。结论研究认为抚育采伐能直接或间接改变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而林分结构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物种多样性大,因此森林经营管理中,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应注重对林分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试验样地设置在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新林林场106、107、108、109林班内。以大兴安岭落叶松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将立地条件相同的原始林样地作对照,选取抚育强度为62.3%、16.75%、20.86%、27.85%、40.01%、56.51%、67.25%7个样地,收集枯落物并测定水质,应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抚育强度对枯落物及水质影响。研究表明,抚育强度为40.01%时,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8.66 t/hm2,水土保持能力最佳,同时与水质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最高(0.955),即水源水质最好;抚育强度为27.90%时,枯落物有效拦蓄水量最大,为17.77 t/hm2。综合评价结果是抚育强度在27.90%~40.01%时的抚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在大兴安岭用材林建立20个不同采伐强度的样地,然后采集样地的土壤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以土壤pH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密度、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14个土壤理化因子作为分类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20个样地的土壤进行分类,再用F-统计量确定最佳阈值(λ)。结果表明:当阈值λ为0.8483时,20个样地的土壤被分为3类,此种分类较为合理,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其中:第一类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较低,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第二类土壤的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较低,土壤物理性质较好;第三类土壤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较低。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大兴安岭不同强度采伐后的样地土壤进行分类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