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明确宁夏地区奶牛犊牛腹泻源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率、耐药情况和LEE毒力岛eaeA和ler基因的携带情况,采集宁夏5市16个规模化奶牛场1~2月龄犊牛病理性腹泻样本157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培养、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应用PCR方法进行分离株LEE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分离鉴定到大肠埃希氏菌62株,对四环素耐药率为100%,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哌拉西林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大于90.00%,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率为11.29%;LEE毒力岛eaeA基因的检出率为11.29%(7/62),ler基因的检出率为79.03%(49/62),二者同时检出率为3.23%(2/62)。结果表明,LEE的存在,可能是某些奶牛场犊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原因之一,建议临床治疗犊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可以首选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引起杨凌地区某肉牛场发生犊牛腹泻的病原菌种类和药物的敏感性,采集腹泻犊牛粪便数份,对其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革兰氏阴性(G-)杆菌3株,其中沙门氏菌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所分离到的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对小白鼠均有较强致病性,对先锋噻肟、先锋必、菌必治、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敏感。可见,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该牛场发生犊牛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该养殖场犊牛腹泻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山东某肉牛养殖场犊牛出血性腹泻的病因,采集患病牛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RNA测序分析,接种MDBK细胞分离病毒,运用RT-PCR方法检测分离的病毒,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血清型鉴定为O8型,且该菌耐药性严重。分离到的病毒为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初步判定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8和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腹泻犊牛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某奶牛场一起犊牛腹泻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无菌采集腹泻犊牛肝脏和脾脏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被检测病料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腺病毒7型(BAdV-7)、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分别从脾脏和肝脏组织分离培养到2株细菌,其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与大肠埃希菌高度相似,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与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为100%;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分离菌能致试验小鼠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呋辛、恩诺沙星不敏感;临床选择敏感药物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犊牛腹泻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化牛场犊牛腹泻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和遗传变异情况,对分离得到的17株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17株分离株对试验药物多数呈耐药状态,对头孢拉定、四环素、阿莫西林3种药物完全耐药,其他药物的耐药性为70.24%~94.12%,只对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敏感性较高。分离菌株可分为17个PFGE型,菌株间的相似度为67.5%~85.7%,无优势带型。宁夏地区犊牛腹泻源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严重,遗传差异较大,但不同菌株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地区牛和新引进牛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差异,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检测,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新疆地区牛和引进牛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差异。结果显示,新疆地区牛大肠埃希菌和引进牛大肠埃希菌除对氨苄西林(地区牛为11.90%、引进牛为6.25%)和阿莫西林(地区牛为5.55%、引进牛为5.21%)有较高的耐药率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但引进牛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和安普霉素的中度敏感率分别为82.81%、44.79%和33.33%。经卡方检验比较,新疆引进牛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安普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的中度敏感率显著高于新疆地区牛(P0.05)。虽然被检牛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低,但引进牛大肠埃希菌高中度敏感率会导致其耐药率短期内迅速增高,因此须在临床治疗引进牛细菌性疾病中避免使用中度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奶牛场55例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杨凌周边部分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种类及感染情况,通过对杨凌2个奶牛场的55例腹泻犊牛取样检测,采用快检试剂盒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K99、贾第虫以及隐孢子虫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病原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隐孢子虫35.7%,轮状病毒21.4%,大肠埃希菌K9921.4%,贾第虫7.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未检出。结果表明,调查的2个奶牛场犊牛腹泻病原主要为隐孢子虫、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K99、贾第虫,其中隐孢子虫总体感染情况最为严重,未检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多西环素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效果,以及其抗生素后效应(PAE)。试验采用标准肉汤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在MIC的基础上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多西环素0.5、1、2、4倍MIC时对细菌的PAE。结果显示,多西环素对临床分离株的MIC为16μg∕m L,在0.5、1、2、4倍MIC时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分别为0.5 h、1 h、2.5 h和3.5 h。结果表明,多西环素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有明显的PAE,且PAE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延长。  相似文献   

9.
从腹泻犊牛的病料中分离出72株细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2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_(86)K_(61),O_(119)K_(69))占17%:多杀性巴氏杆菌占5%;另有2株霉菌。这些细菌均与引起犊牛腹泻有关,且从腹泻死亡病例中往往能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0.
犊牛腹泻是一种带有各种病症的疾病,多由细菌、原生动物感染所致。营养差,天气骤变,饲养失调等常为诱因,在养牛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预防措施不当,成为常见、多发病,不仅阻碍养牛业的发展,而且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病因及症状本病的病原复杂。一种类型的腹泻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犊牛的大肠埃希氏菌病大多数发生在初生第1周内,这些细菌通过在肠细胞表面定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更多的液体随粪便排出,出现腹泻,侵入肠壁内的大肠埃希氏菌在血液和体内器官中增殖引起各种疾病。沙门氏杆菌通常引起2 ̄4周龄的犊牛腹泻。沙门氏杆菌病的其他症状是…  相似文献   

11.
构建pET32a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BL21(DE3),诱导表达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重组gD蛋白。用已发表的IBRV的gD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一条766bp的目的基因gD,将gD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32-gD,转化到BL21(DE)中,通过IPTG诱导获得融合蛋白。重组表达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印迹分析。结论证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含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 B R V) T K 基因的片段克隆于p Bluescript S K 中, 再用 Bg1 Ⅱ和 Sac I切去 T K 基因中347bp 的片段, 获得了含缺失 T K 基因的重组质粒, 然后插入 Lac Z 报告基因, 构建成转移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将此转移载体与 I B R V Bartha 株在牛肾细胞( M D B K) 上共转染, 经过蓝色蚀斑筛选和蚀斑克隆纯化, 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重组 I B R V。经 P C R 和 Southern 印迹杂交鉴定, 证实该重组病毒为 T K 基因缺失突变株。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感染后,会导致牛群腹泻、发热、黏膜糜烂溃疡、先天性免疫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检测方法、临床类型以及预防与防控等进行论述,为我国的牛病毒性腹泻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即牛疱疹病毒1型(BoHV-1)所引起的以上呼吸道炎症为主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IBR的早期准确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IBR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具有特异和敏感及准确等特点,而血清学诊断具有敏感、快速、方便和价廉等特点。为了实施IBR的净化和根除计划,部分国家和地区已逐渐采用IBR基因缺失疫苗,配套使用鉴别诊断方法来鉴别IBR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论文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用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BR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 A Review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economic impact of 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 (IBK) warrants continu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Moraxella bovis survives on and colonizes the corneal surface. Virulent strains of M bovis produce hemolysin and exhibit different plasmid profiles than nonvirulent strains. Interactions among host, environment, vector, season, and concurrent infection influence the prevalence of IBK. Mycoplasma sp. or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may enhance or hasten the disease process. The manifestations of IBK may range from mild conjunctivitis to severe ulceration, corneal perforation, and blindness. Treatment of IBK is dictated by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intended animal use, and feasi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Antibiotic therapy is aimed at achieving drug concentrations in tears to meet or excee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or prolonged periods. At present, IBK is not a preventable disease. Affected animals mus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erd and vector control vigorously instituted. Carrier animals must be identified and removed from the herd. Vaccination trials have been unsuccessful because of pili antigen crossreactivity, variable strains, and un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cent investigations have determined that M bovis may utilize host iron sources via iron-repressible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and siderophores for growth. Elucidation of normal defense mechanisms of the bovine eye may lead to new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M bovis.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获得高效特异性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S3(P80)非结构蛋白的纳米抗体。用BVDV灭活疫苗免疫羊驼,测得抗体效价后分离全血中的淋巴细胞。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羊驼重链抗体可变区噬菌体展示文库。经过连续3次吸附-洗脱-扩增的生物筛淘,从中挑选出与BVDV-NS3蛋白结合的噬菌体。对经菌液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到的单域抗体(VHH)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对。用ELISA方法验证筛选出的纳米抗体的反应原性,找到与BVDV-NS3蛋白亲和力高的纳米抗体。结果表明,获得插入率为92.8%、库容为1.84×1014 CFU/mL的噬菌体展示文库。ELISA结果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成功得到1条与BVDV-NS3蛋白具有良好反应性且与VHH同源性较高的纳米抗体序列。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BVDV-NS3抗原蛋白,建立BVDV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到针对BVDV重要抗原蛋白相应的纳米抗体且与VHH同源性较高。试验结果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控、诊断、治疗及纳米抗体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疯牛病不仅给全球畜牧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造成疯牛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携带有致病因子的牛羊肉骨粉饲料及牛羊制品在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因而加强对进口饲料产品中牛羊源成分的检测是防止疯牛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疯牛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变化与诊断以及牛羊源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19.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复杂,难以防制,给奶牛饲养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通过对某奶牛场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105份样品中共分离出76株细菌,经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等试验,鉴定出无乳链球菌58株,占分离菌的76.32%;大肠杆菌18株,占分离菌的23.68%。本试验结果表明,无乳链球菌是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大肠杆菌。这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某规模化奶牛场部分新生犊牛发生了严重腹泻且犊牛病死率较高。为了确诊,无菌采集病料,通过病毒检测、细菌分离、生化试验、细菌和病毒特异性基因PCR扩增、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等方法进行了病毒抗原和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检测中牛轮状病毒(BRV)呈阳性,PCR扩增得到400 bp的特异性片段;从病料中分离到1株含K99和F41兼性菌毛抗原的高致病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该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头孢唑啉、氯霉素敏感,对其他抗生素有一定的耐药性。流行情况调查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该牛场新生犊牛严重腹泻是由BRV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造成的,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了针对性地防制,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