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在稻种资源的考察收集,形态农艺性状鉴定、分类与编目, 抗重要病虫和冷、旱、盐等鉴定和米质测定,种质保存,种质性状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至1990年底, 已编入国家稻种资源目录的品种和材料共61 355份,其中52 129份种质的种子已进人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建立了两个国家野生稻保存圃,入圃野生稻材料5 000余份,为我国稻种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分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品资室完成的“福建稻种资源保存、鉴定、研究与利用”研究项目在 2 0 0 3年 1月 5日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广泛征集各种类型的稻种资源 ,使福建省水稻地方品种得到补征 ,挽救了濒临灭绝的本省老品种。现有保存包括国内外稻种资源及本省地方稻种和野生稻共 60 1 0份 ,丰富了我国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的基因库 ,对保护我国水稻遗传多样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并研究出一种新的种子贮存方法 - -用石腊封口西林瓶种子贮存法。2 .先后对 60 0 0多份的稻种资源进行 65项植物学形态特征、主要…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现存的七省(区)的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其中广西普通野生稻6份,东乡野生稻5份,广东、湖南各2份,福建及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各1份)及28份栽培稻地方品种的叶绿体DNA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28份中国栽培稻被分成三类,C1、C2和C3。其中C2叶绿体基因组类型仅有1份材料,为一个籼稻品种。两个主要类型C1和C3分别对应于粳型和籼型,说明中国栽培稻在叶绿体基因组存在籼、粳分化。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叶绿体DNA用同样3种内切酶酶切,共产生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与栽培稻中的C1和C3相同,其中C1类型占主要,为94.1%(16/17),具C3型叶绿体基因组的野生稻为1份广西材料。此外没有检测到新的类型。这说明在中国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对应于栽培稻籼型和粳型两种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而且是以对应于粳型的C1型叶绿体基因组类型材料为主。从大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与粳型栽培稻相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可以推测粳稻起源于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4.
建立浙江地方籼型稻种资源的核心样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80份浙江籼型地方稻种为材料,通过评价15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建立了浙江籼型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样品。每一生态类型内,应用15个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进行分组,从每一组中随机选择一个品种以构成核心样品。组数根据类型间的表型多样性而定。由60份品种所组成的核心样品,能够代表原来样品集的变异量,并使低频率质量性状的频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稻种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变和人工创造形成的珍贵活体遗产,也是育种、遗传工程和理论研究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育种上的重大突破,都与品种资源有紧密联系。我国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利用矮子占等遗传资源育成矮脚南特、广场矮和珍珠矮等第一批矮秆良种。七十年代我国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原理,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并大积面推广种植优势强的籼型杂交稻组合,取得重大经济效益,这是成功地利用海南岛普通野生稻的  相似文献   

6.
湖南野生稻的生境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地处南岭以北,我国水稻学家长期以来认为在我省没有野生稻资源分布。为了普查我省野生稻资源,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于1982年组织了湖南省野生稻普查组,在全省广泛开展了野生稻资源调查。于当年底,在湖南的江永县第一次发现了野生稻资源,继而在更北的茶陵县又发现了野生稻分布。经植物分类学鉴定,这两地分布的野生稻均与华南普通野生稻的特征特性相似,湖南野生稻为禾本科稻属普通野生稻种(Oryza  相似文献   

7.
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RFLP。17个探针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以一种酶为基础,共检测到67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稻材料归入野生稻组,栽培稻材料分别归入籼稻组或粳稻组。三组区分明确,且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别很小,表明灿粳稻是几乎同时从古老野生稻种分化而来的。另外,所有普通野生稻材料在籼粳分化方向基本都属于中间类型,且变异幅度不大于籼粳稻组内各材料在籼粳方向的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8.
一个普通野生稻资源SB1对三化螟、褐稻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Scirphaga incertulas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具有多发性、钻蛀性为害特点,药剂防治技术难度大,造成损失重。寻找抗源、培育抗螟品种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搜寻抗源活动,在数万份地方稻种资源或野生稻中,仅找到极少对三化螟抗性1~3级的材料。我们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筛选了2200多份品种资源,发现引自澄海县的一份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Roschev(代号SB1)对三化螟褐稻虱Nilaparvata lugéns有明显抗性,1990~1991年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方法及抗性评级标准,采用笼罩等量接虫,抗感对比法,对SB1抗性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要求,为了摸清海南岛稻种种质资源分布,2017—2021年,海南调查队开展了稻种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调查收集到普通水稻、香稻、黑米稻、糯稻、红米稻、山栏稻等6种稻种种质资源,共计109份。调查发现,海南稻种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在白沙县、儋州、保亭、三亚市等中西部市县,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种质资源,增加了位于琼中、五指山、琼海、昌江、东方、乐东、文昌、海口市琼山区、儋州、白沙等10个市县区的29份资源。本次行动抢救性收集了一批古老地方稻种品种、濒危资源,丰富了已有记录种分布区域。本研究对海南岛稻种地方品种资源有了系统认识,为深入研究海南稻种资源打下了基础,为下一步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以52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2)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13.
不同进化阶段稻种资源储藏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8份不同进化阶段的稻种资源的储藏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耐储藏性好的材料有10份(占14.71%),主要为野生种和地方品种,耐储藏性很差的材料有5份(7.35%);野生种中耐储藏材料的比例最高(75%),在籼型材料中耐储藏材料的比例较高(12.8%),在粳型和偏粳型材料中未发现耐储藏的材料。种子老化指数与籼粳形态指数总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251*),与酚反应值呈显著正相关(r=0.250*)。  相似文献   

14.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相似文献   

15.
根据水稻幼苗在黑暗下有保绿能力鉴定其耐阴性。以幼苗保绿面积比和保经程度为指标,从2300份各类资源材料中筛选出耐阴性较强的HR679、金角粘、5685等5份籼型材料,02428、50649-5、N1377等6份粳型及籼型及籼粳中间型材料。保绿程度(y)与保绿面积比(x)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回归方程y=-0.0173+0.7639x预测保绿程度,进一步简化耐阴稻种资源大批量筛选技术。提出了利用耐阴种  相似文献   

16.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福建优异稻种资源王金英,江川,陈卫伟,邹雪玉(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福州350016)(福建省农科院生物中心)(长乐市农业局)福建稻作历史悠久,蕴有丰富的水稻品种资源。邓世纪30年代已开展稻种资源的调查和检定,共收集保存地方品种4025份,可惜文革期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原始型及其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的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用国内7省(自治区)571份,国外27份普通野生稻编号根据10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同工酶分析与野生稻原产地生态考察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划分为多年生和一年生两群共7个类型。提出中国存在一年生普通野生稻及原始型普通野生稻问题,并根据同工酶4个基因位点分析对中国普通野生稻是否存在籼粳分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是重要的稻种资源。介绍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和原地保护现状,综述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交配系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SSR标记的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20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云南的16份地方稻种和2份选育品种进行单个品种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7.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多态性高于选育品种,而12.5%的地方品种群体内SSR标记多态性与选育品种相近。81.2%的地方稻种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高于选育品种,而18.8%的地方品种群体内Na和He与选育品种相同或略小。水稻地方稻种群体内He的差异较大,其变异范围为0.0146~0.5117,其中,黄板所 1(1980年收集)、黄板所 2(2007年收集)、麻线谷 1(1980年收集)、麻线谷 2(2007年收集)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分别为0.2327、0.4214、0.5117和0.4489。87.5%地方品种的杂合度(Ho)明显高于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其中1/4的遗传差异来源于地方稻种群体内,差异极显著。RM333、RM257和RM180在供试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百分率均较高,适用于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