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一种可以引起多种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全世界的禾谷类作物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子囊菌交配型基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其编码的产物是调控子囊菌有性生殖的重要转录因子。为了对河南、安徽小麦田分离获得的麦根腐平脐蠕孢群体的MAT基因型进行探索,对在河南、安徽两省不同地区分离获得33株麦根腐平脐蠕孢菌株,利用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的MAT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不同交配型代表菌株进行生长形态、孢子形态观察和致病力测定,对麦根腐平脐蠕孢菌 MAT-2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安徽两省存在两种MAT基因型的麦根腐平脐蠕孢群体,含有 MAT-2基因的菌株21株,含 MAT-1基因的菌株12株,比例为7∶4( MAT-2 MAT-1)。两种交配型菌株的生长形态、孢子形态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整体分析结果与物种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现出来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 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 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 spp.),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和黑附球菌(E. 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纳米杀菌剂对小麦根腐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小麦京东8号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土壤接种麦根腐平脐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情况下,自制纳米ZnO-Ag复合材料对B.sorokiniana的抑菌效果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nO-Ag复合材料能显著抑制小麦根腐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随ZnO-Ag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00 μg·mL-1ZnO-Ag对病菌菌丝的抑制率高达91.17%,有效中浓度(EC50)为34.15 μg·mL-1;在土壤接菌情况下,经大于12.5 μg·g-1ZnO-Ag复合材料处理,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的根长、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加纳米材料),小麦幼苗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浓度大于12.5 μg·g-1ZnO-Ag处理组的小麦幼苗根长/株高和根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得,纳米ZnO-Ag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发病率。此结果为ZnO-Ag防控小麦根腐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玉米子粒禾谷镰孢菌群产毒素化学型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镰孢菌产毒素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自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玉米子粒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的43株镰孢菌菌株进行产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玉米子粒中携带的禾谷镰孢菌(包括F. graminearumF.asiaticum)检测到2种产毒素化学型,F. graminearum只产生脱氧雪腐镰孢烯醇(Deoxynivalenol,DON),F. asiaticum可以产生脱氧雪腐镰孢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雪腐镰孢烯醇(Nivalenol, NIV).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玉米镰刀菌穗腐病和茎腐病病原菌传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sheldon )及腐霉菌(Pythium spp)中,可引起穗粒腐的只有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两种。串珠镰刀菌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是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其传染循环是由种子和土壤带菌诱发苗病,再导致茎腐病,又通过体外传染至穗部,发生穗粒腐。  相似文献   

7.
小麦黑胚病病因复杂,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多种真菌是引起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限的研究报告显示,小麦对黑胚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特征,QTL定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报道的小麦抗黑胚病QTLs位于1D、2A、2B、2D、3D、4A、5A、7A等多条染色体上。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携带了较多抗病QTLs,与这些QTLs连锁的分子标记有gwm319(2B)、gwm341(3DS)和wmc048(4AS)等,但是还没有见到这些标记在抗小麦黑胚病新品种培育中应用的报道。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缺乏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和病原不清导致的QTL定位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应在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采取可靠的接菌鉴定方法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开发分子标记,以期辅助抗黑胚病株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2017~2019年在甘肃省不同地区采集玉米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玉米根腐病的致病镰孢菌为厚垣镰孢Fusarium chlamydospor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尖镰孢F.oxys-po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茄镰孢F.solan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其中尖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20%。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所有分离的镰孢菌都会引起玉米根系不同程度变褐,导致根系生长缓慢、茎基部溢缩和腐烂、近地部叶片黄化、叶边缘干枯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玉米茎腐病病原对玉米苗期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强,并且两者的致病初侵染部位不同.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而禾谷镰刀菌为胚根.本文对禾谷镰刀菌和两种腐霉菌的混合菌株做了致病性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分离自云南昆明感病稗草\[Echinochloa crus galli (L.) Beauv.\]上的病原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薏苡平脐蠕孢(Bipolaris coicis)开展了防治稗草潜力的评价。结果显示,B.sorokiniana和B.coicis两菌株培养5 d的发酵原液对稗草根长和芽长均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根长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9.59%和95.78%, 芽长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1.14%和82.13%。两菌株对稗草离体叶片致病性的室内试验表明,菌丝体悬浮液处理5 d后稗草叶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100%。两菌株对稗草植株防效的温室试验表明, 菌丝体悬浮液处理稗草7 d后植株下部叶片出现萎蔫症状、脱落及死亡,处理21 d后稗草最高死亡率达到82.67%和80.00%。菌株对作物的安全性试验表明,麦根腐平脐蠕孢对作物的安全性显著高于薏苡平脐蠕孢。作为生防潜力菌株,麦根腐平脐蠕孢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黑胚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籽粒病害。为了解小麦黑胚病症状产生的原因,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感黑胚病籽粒黑变部位的物质(黑变物质)与健康籽粒相同部位提取物(BPF)以及致病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胞内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扫描以及光、热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1)病粒黑变物质的紫外吸收峰(235 nm)与B.sorokiniana的胞外、胞内黑色素的紫外吸收峰不一致(210 nm),而与BPF的紫外吸收峰相同;(2)病粒黑变物质与BPF的红外光谱一致,而与B.sorokiniana的胞外、胞内黑色素不一致;(3)病粒黑变物质与BPF的光、热稳定性较差,而来源于B.sorokiniana的胞内、胞外黑色素相对稳定。综上所述,黑胚病籽粒的黑变物质与致病菌B.sorokiniana的黑色素的理化性质有较大差异,而与健康粒相同部位提取物的理化性质类似,推测该物质是由小麦籽粒本身合成,而不是来源于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生物制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6种生物制剂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乙蒜素和春雷霉素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申嗪霉素的毒力最强,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0.350 2 mg·L-1、0.864 5 mg·L-1和0.134 1 mg·L-1,乙蒜素对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2.957 3 mg·L-1和2.342 7 mg·L-1,春雷霉素对刺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EC50值分别为0.864 5 mg·L-1和5.090 9 mg·L-1。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禾谷镰刀菌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春雷霉素,防治效果分别为75.73%和74.68%;乙蒜素对刺腐霉菌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6.28%;申嗪霉素和乙蒜素对离蠕孢菌的防效分别为87.68%和83.25%。综上所述,申嗪霉素和乙蒜素能有效抑制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三种病原菌的生长,对小麦根腐病防治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鉴定随机分离自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的10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进行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均呈现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与毒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与其毒力呈正相关,孢子萌发率与其毒力无相关性。因此,可以将白僵菌菌落生长速度作为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筛选的初步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Cochliobolus sativus (anamorph: Bipolaris sorokiniana) is a fungal pathogen that can cause yield limiting diseases of barley and wheat. A PCR-based diagnostic assay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B. sorokiniana in barley and wheat tissues using the pathogen-specific primers COSA_F/R derived from the melanin biosynthesis pathway Brn1 locus. Specificity was tested against more than 30 fungal 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barley and wheat. Limit of dete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0.001 ng for pure fungal DNA. The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were capable of detecting the pathogen in planta, specifically from infected barley leaves and wheat roots and stem bases.  相似文献   

16.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技术,从玉米穗腐病病穗上分离并鉴定到17个禾谷镰孢菌株。以玉米自交系X178、593和 B73为材料,对其中5个产孢能力强的菌株通过玉米发芽抑制试验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菌株FG14对测试自交系的平均发芽抑制率达54.10%;FG7最低,仅有23.22%,两者相差2.3倍。选用5个菌株在田间分别接种B73和LH59果穗,两个自交系对菌株FG14和FG21的抗性评价均为感,FG7为中抗。种子发芽和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禾谷镰孢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试验明确不同菌株对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影响,获得的菌株为玉米种质的穗腐病抗性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组成和分布,2020年在上海地区各鲜食玉米种植区采集66份穗粒腐果穗病样,通过组织分离、单孢纯化,获得272株单孢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单孢分离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到8个镰孢种203株镰孢菌,其中拟轮枝镰孢、变红镰孢、亚洲镰孢、产黄色镰孢、木贼镰孢、层出镰孢、新知镰孢和居群镰孢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98%、9.36%、6.90%、5.91%、5.42%、2.96%、0.99%和0.49%。在不同采样区拟轮枝镰孢菌占比存在差异,崇明、奉贤和青浦地区采集的样品中拟轮枝镰孢菌分别占76.25%,71.62%和48.98%。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在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种植区广泛分布,为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穗腐病的主要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泛素受体DA1在控制种子和器官大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中国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小麦 DA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共鉴定到12个小麦 DA1同源基因( TaDA1s),分别位于2B、2D、4A、4B、4D、5A、5B和5D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其位于细胞核中。系统进化分析发现, TaDA1s可分为 TaDA1 TaDAR1 TaDAR2三类。除TaDA1-2D1编码的蛋白只含有DA1-like结构域外,其他成员编码的蛋白均含有DA1-like、UIM和LIM结构域。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 TaDA1s的启动子区含有较多的响应激素、逆境以及与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公共的转录组数据和qRT-PCR试验验证, 发现 TaDA1s在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在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小麦 DA1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暗示存在基因功能分化现象;脱落酸(ABA)能够抑制 TaDA1s的表达;在低温和盐胁迫条件下, TaDA1s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差异。酵母双杂交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发现,TaDA1-2B、TaDAR1-5A和TaGW2存在转录自激活现象,且TaDAR1-5A与TaGW2有微弱的互作效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 DA1基因家族在小麦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与小麦品质密切相关。为了给陕西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STS分子标记,检测了175份陕西小麦品种(系) GluA3 Glu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结果表明,陕西小麦 GluA3位点存在4种等位变异,即 GluA3a GluA3b GluA3c GluA3d,分别占12.6%、1.7%、58.3%和27.4%; GluB3位点存在8种等位变异,即 GluB3a GluB3b GluB3d GluB3e GluB3f GluB3g GluB3i GluB3j,分别占4.6%、2.9%、45.7%、0.6%、2.9%、8.5%、4.0%和30.8%。在陕西不同地区小麦之间,两个位点等位变异的种类、组合及其分布比例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地区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育种目标及亲本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