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冬春季节地表大面积裸露、表土疏松,与同期风大风多、降水稀少的自然特点叠加,导致土壤风蚀日趋严重的现状,在多年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生物篱网营建技术。研究发现,在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田块间隔插入易留茬作物后.与残茬带间隔分布的不同带田宽度间作裸地在宽度小于8.4m时,土壤风蚀量与大面积裸地相比有效降低;当宽度大于10.0m后,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在带状留茬间作农田中隔3~5带将适宜北方旱地种植的油用向日葵按照1m(3行)的带田宽度或驼绒藜按照1m(2行)的带田宽度插入.利用油用向日葵秆或驼绒藜与作物留茬带的双重防护,可以使残茬对裸露地带的保护作用从8.4m宽增加到15.0m宽.解决了部分地块宽度大于8.4m后风蚀量加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荒漠草原不同带间距人工柠条林平茬对林间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带间距柠条林平茬后林间生境的变化对人工柠条中间锦鸡儿的种植和平茬饲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草原分布的4, 6和8 m带间距中间锦鸡儿林间草原为对象,于2015年4月对3种带间距柠条林进行齐地平茬,研究不同带间距中间锦鸡儿平茬后林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气温、风速、风蚀量等变化。结果表明,1)8 m带间距的林间多年生草本物种比例、植被盖度和密度最高(P<0.05),6和4 m间距植被盖度密度接近;3种间距的林间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带间距增加,土壤粉粒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土壤水分以6 m带间距最高,4 m带间距最低。3)林间平均气温以4 m带间距最高,8 m带间距最低,风速大小正好相反;土壤风蚀量呈现6 m带间距最高(P<0.05),4和8 m带间距最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粉粒含量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粉粒含量、植被盖度呈正相关。研究认为,8 m人工中间锦鸡儿林种植间距对林间植被多样性增加、土壤质量改善和土壤风蚀减少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驼绒藜是黎科驼绒藜属[Ceratoides (Tourn.) Gagnedi]半灌木植物的通称.20年来,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植物分类、生态生物学特性、饲用价值及其引种驯化、生态型选育、栽培技术、区域推广、染色体核型、营养器官内部构造、花粉粒形态、种子生理特性、同功酶分析等.驼绒藜的优点:①抗逆性强:抗旱、抗寒、耐瘠薄、耐风蚀、喜沙、易栽培;②饲用价值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③生态效益好:繁殖力强、根系发达、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长期长,是改良土壤和造林的先锋植物.这表明,在我国西北大部地区发展驼绒藜对于恢复草地植被、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新品种“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其地上生物量高,生态效应好.因此,在种植时应因地制宜选种、规划,先行建立驼绒藜种子基地,以便进一步研究其果实加工处理与种子寿命延长的技术措施,从而继续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介绍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现状,阐述了驼绒藜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力种植驼绒藜的好处,并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驼绒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驼绒藜是黎科驼绒藜属[Ceratoides(Tourn.)Gagnedi]半灌木植物的通称。20年来,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植物分类、生态生物学特性、饲用价值及其引种驯化、生态型选育、栽培技术、区域推广、染色体核型、营养器官内部构造、花粉粒形态、种子生理特性、同功酶分析等。驼绒藜的优点:①抗逆性强:抗旱、抗寒、耐瘠薄、耐风蚀、喜沙、易栽培;②饲用价值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③生态效益好:繁殖力强、根系发达、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长期长,是改良土壤和造林的先锋植物。这表明,在我国西北大部地区发展驼绒藜对于恢复草地植被、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新品种“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其地上生物量高,生态效应好。因此,在种植时应因地制宜选种、规划,先行建立驼绒藜种子基地,以便进一步研究其果实加工处理与种子寿命延长的技术措施,从而继续培育新的优良品种。介绍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现状,阐述了驼绒藜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力种植驼绒藜的好处.并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驼绒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地下部分无间隔的产量最高,总产量达到159 411.30kg·hm-2;间作地下部分有间隔的产量为147 431.44kg·hm-2,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76和1.63),说明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间作处理的总产值大于单作,经济效益提高达50 802元·hm-2。间作经济效益均大于单作芜菁甘蓝和马铃薯,芜菁甘蓝/马铃薯1∶2间作地下无间隔表现出最佳生产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模式适宜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7.
1残留药害1.1二氯喹啉酸近年来,水田改旱田后,除草剂残留药害逐年增加,水田使用二氯喹啉酸对后茬旱田作物、蔬菜引起药害尤为突出。二氯喹啉酸推荐用量为,间隔8个月种植棉花、大豆等;间隔24个月后能种植茄科(番茄、烟草、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伞形花科(胡萝卜、荷兰芹、芹菜、欧芹、香菜等)、藜科(菠菜、甜菜等)、锦葵科(棉花、秋葵)、葫芦科(黄瓜、甜瓜、西瓜、南瓜等),豆科(青豆、紫花苜蓿等)、菊科(莴苣、向日葵等)、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秋延迟栽培就是露地种植的马铃薯于早霜来临前,扣棚盖膜,使其免受早霜危害,充分利用晚秋光照条件,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增加产量,提高商品品质,获得高产高效。一、选地选择土壤疏松微酸性,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易排灌的地块。前茬作物以谷子、麦类、玉米为好,菜类前茬最好  相似文献   

9.
间套作是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和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但就旱作全膜覆盖马铃薯豆科作物间作的增产机制及其效应,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认识。试验于2011-2014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 (104°36' E,35°35' N),以新大坪和临蚕131为试验材料,设马铃薯单作、蚕豆单作和薯蚕间作3个处理,记载生育期、测定年际土壤含水量,作物产量,计算作物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资源竞争力、土地当量比等参数,揭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间作蚕豆对作物生育期、产量、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评价区域马铃薯/蚕豆间作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蚕豆间作的共生期长达100 d以上,共生期耗水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2.5%~58.3%,是马铃薯单作总耗水量的68.2%~86.3%;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耗水量,并使马铃薯花后耗水量显著降低。尽管间作后使产量较马铃薯单作在2011和2014年下降18.1%~31.2%,并使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但使2012年的作物产量提高了10.6%,而且4年土地当量比达1.3~1.5,蚕豆对于马铃薯的资源竞争力为0.31~1.15。所以半干旱区全膜覆盖马铃薯垄沟间作种植具有显著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潜力,但需要通过科学搭配作物组合才能实现增产增效、改善农田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年后会形成土壤干层,严重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建植9年的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苜蓿连作(L–L),苜蓿移除后休闲(L–F)或分别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W)、玉米(Zea mays, L–C)、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P)和谷子(Setaria italica, L–M)6种苜蓿-作物种植模式对田间水分蒸散特性的影响及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与作物的轮作中,3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均是苜蓿-马铃薯最高,苜蓿-玉米次之,苜蓿-小麦最低,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苜蓿-玉米处理在高耗水的同时,抑制了土壤棵间蒸发量,显著降低了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的比率(17.0%),促进了作物的蒸腾作用。经过轮作倒茬后,苜蓿-作物轮作处理下0–3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较苜蓿连作增加了18.4%~34.9%,苜蓿-休闲处理对于土壤干层水分的恢复效果最佳,其次为苜蓿-马铃薯。综合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变化特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苜蓿多年后选择休闲或轮作其他作物,以苜蓿-马铃薯和苜蓿-玉米轮作的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合理的利用土地可以减轻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