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灰树花第二季注水出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秀明 《食用菌》2003,25(3):38-38
灰树花菌棒栽培,覆土出菇,受土壤质地、土壤干湿度,土温特别是受土壤有害微生物影响大。为此,笔者开展了第二季出菇为注水出菇试验,并连续两年获得成功。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 菌棒保存管理 将出过一季菇的菌棒,剔除污染的菌棒,三段一排交叉堆放,堆高lm左右,小堆之间要留0.5~0.6m的空间。保存期头年秋季1年,春季保存6个多月。可选择离菌棒近的房间,田间大  相似文献   

2.
贾乾义 《食用菌》2002,24(5):31-31
1 栽培季节 根据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条件及杏鲍菇不同季节的市场价格变化,我们认为,北方各省出菇时间应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华北地区在3~4月出菇较佳,东北地区安排在9~10月出菇。在栽培实践中,应根据这个出菇时间来确定菌棒与菌种的制作时间。目前,北方许多地方将出菇时间安排在12月至翌年2月,此时不但受福建、浙江产菇季节的影响,杏鲍菇价格较低,且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出菇,管理非常不便。北方各省杏鲍菇生产大多采用塑料大棚,这个季节不生火加温,难以达到杏鲍菇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但生火湿度很难把握,不通风又易出畸形菇,通风湿度和温度又很难保持正常,所以各环境条件相互影响,很难进行正常出菇管理,在生产上易造成经济损失。2 菌棒生产 笔者认为应注意两个问题。①培养料含水量:许多栽培者认为,料的含水量越大,产量越高,二潮菇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侯祥保  魏峰  李凤玉 《食用菌》2008,30(6):38-39
试验以菌棒横卧阳畦覆土出菇的后期管理方式做对照,设计另外3种常见出菇方式。从子实体的生长状况、单袋出菇产量等因素分析了不同的出菇方式对杏鲍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得出墙式双垛覆土有利于提高单产及节约土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是温室大棚高产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选择。阳畦覆土栽培技术简单,菇质优,适宜初学者选择,阳畦栽培中,菌棒截断立栽出菇式,质量、产量更佳。  相似文献   

4.
正香菇栽培者对夏季出菇,开发反季节鲜菇市场,普遍怀有高收益预期。但夏季的长时间高温,已经超越了香菇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生物学属性,即使在相对冷凉的北方山区,选用耐高温的品种也是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出菇前期菇蕾丛生集中涌现,朵小肉薄、商品价值低,出菇后期菌棒变干变硬、感染绿霉丧失出菇能力。对此,笔者根据多地生产经验和走访种植能手,提炼成了减轻和克服越夏出菇障碍的技术措施,即进行香菇菌棒的二次转色。该技术经河北阜平鑫  相似文献   

5.
1栽培季节 根据杏鲍菇生长发育条件及市场价格变化情况,笔者认为,我省的出菇时间应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在3~4月份出菇;秋季10~12月份出菇。并根据其出菇时间来安排菌棒及菌种的制作。有的地方将出菇时间安排在12月至翌年2月,这个时期不但受南方产菇高峰的影响,而且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合出菇,不生火加温,难以达到杏鲍菇生  相似文献   

6.
鸡腿菇菌棒储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全 《食用菌》2007,29(5):50-50
鸡腿菇具有不沾土不出菇的特性,故可分批制作菌棒,分批出菇,这样就有一个菌棒的储存问题,特别是温度偏高季节的储藏,常发生病虫、杂菌的危害,轻者减产,严重者会造成绝收。笔者把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代料香菇菌棒安全越夏后,进入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如何让这些已安全越夏的菌棒出好第1潮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周期的花菇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故把这第1潮称为“领队菇”。在这“领队菇”出来之前,还有一段出菇前的管理工作至今未引起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的高度注意,以至造成菇木不出菇或出菇多、香菇过小或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梁爽  高继海 《蔬菜》2022,(10):59-62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 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 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关 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定向转色出菇是玉米芯袋栽香菇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玉米芯结构致密坚实 ,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及淀粉、蔗糖、玉米素等理化因子看 ,它应该是袋栽香菇的上好原料。但生产上的情形并非如此 ,正是由于其结构的致密坚实特性使得在制袋和出菇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吸水性差、水容量小 ,制袋成品率低 ,后期补水困难 ,菌棒易硬僵干死等弊病。近年来 ,笔者针对玉米芯的理化特征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 :改多面接种为单面接种 ;改菌棒整棒转色为定向面转色 ;改菌棒全暴露在空气中周身出菇为覆土、半覆土定向水平位置出菇。使玉米芯袋栽香菇的高产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现将主要技…  相似文献   

10.
以"庆科212"香菇为试材,采用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研究了菌棒含水量、菇房内外温差和通风频度对香菇菌棒结露作用及香菇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结露作用影响最大的是菌棒含水量,其次是菇房内外温差,最后是通风频度,结露控制能够显著缩短出菇周期、提高产量、提升品质,这一结果为高温季节香菇工厂化出菇过程中综合调控结露作用因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香菇产量、提升成品菇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广凯 《食用菌》2019,(3):31-31
袋栽平菇在出2~3潮菇后产量会大大降低,品质也开始下降。实践证明,采用断植法不仅能培育出与前潮菇产量相当甚至更高的后潮菇,且方法简单又实用。具体操作如下:1将出菇2~3潮后的菌棒脱去塑料袋,将其表面的老皮刮掉,浸泡在5%石灰水中;如果菌棒较干燥,还要在1%的食盐水中浸泡0.5min。浸泡前要在菌棒中上下各打一透孔,以利盐水浸入,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厂家生产菌棒,出售给菇农,由菇农负责菌棒的促熟、转色和出菇管理,达到应有的出菇效果。采取这样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就需要厂家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为此,现就有关技术问题总结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菌棒前处理、低温刺激、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秀珍菇栽培的技术要点。通过此种方法种植秀珍菇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生物转化率可以达到80%,对发展北京地区农户栽培秀珍菇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覆土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 《食用菌》2008,30(5):43-44
杏鲍菇栽培中的常规覆土方法是将菌袋脱去再覆土出菇。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脱袋覆土出菇时,每丛菇丛过大,单个菇体较大,个别单个菇体超过1100g,市场销售较困难,因国内市场以单个菇体重量150-300g最受欢迎。并且脱袋覆土全部脱去菌袋,一旦有个别菌棒发生绿霉感染,不易控制其蔓延。笔者在各地进行技术指导时,总结出一种新的覆土方法。新法覆土一能有效地控制菇体过大,菇体大小较均匀,商品率高;二能有效控制绿霉成片大面积发生,即使某个菌棒感染绿霉,易于及时处理,控制其蔓延。现将其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参考探讨。  相似文献   

15.
指出香菇爆发性出菇的危害为导致产品品质降低,菌棒易断裂,抗逆性降低。从品种自身原因,菌棒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3方面分析造成爆发性出菇的原因。总结提出预防措施:菌棒转色适度,分批次催菇,降低出菇刺激,催菇时提高菌棒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16.
代料香菇菌棒暴发性出菇多发生在出菇的第一潮,指在生产管理中对菌棒采取催菇措施后,菌棒密集出菇,每个菌棒出菇50个以上,甚至超过100个,栽培者往往来不及采收处理,俗称"暴菇",暴菇会使菇农经济效益严重下降,打击菇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种菇富民的社会效应日益下降.暴发性出菇一直是困扰香菇生产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介绍了暴发性出菇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防控手段,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灰树花栽培中出菇率低的技术难题,开展影响出菇率因素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出避光培菌防黄水、强光刺激催蕾、高氧高湿展叶以及靠接补救等为核心的实现菌棒全面出菇的观点和相应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宏 《食用菌》2005,27(3):61-61
本试验采用豆芽汁、菠菜汁液浸泡出过两潮菇的菌棒,通过观察,记载出菇时间和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富硒能力较好、产量稳定且综合性状好的工厂化适栽秀珍菇菌株,并掌握其富硒规律,对10个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开展了耐硒水平、富硒能力、栽培出菇特性测试,并对不同菌龄菌棒出菇的子实体、子实体不同部位及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100 mg·L-1 Na2SeO3固体培养基上秀珍188、秀珍195和永州6号的耐硒能力较强;在0~10.0 mg·L-1 Na2SeO3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永州6号、秀珍P-6和台秀57富硒能力较高;综合出菇栽培表现,筛选确定永州6号为优良富硒菌株。永州6号秀珍菇菌棒菌龄为120~160 d出菇的子实体硒含量较高且稳定,菌盖的富硒能力高于菌柄,菇蕾期子实体硒含量最高。该试验结果为富硒秀珍菇栽培菌株选择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浙江食用菌》2012,(4):222-225
为探究不同香菇菌株出菇性状之间的联系,对68个香菇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测量20个性状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相关数据。20个出菇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性状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得到不同出菇性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因子分析,将出菇性状指标归纳为6个主因子,包括:产效因子(F1),单菇质量因子(F2),菌丝菌棒互作效应因子(F3),着生及潮次因子(F4),营养生长因子(F5),以及结构因子(F6),用其可以解释73.22%的信息量。试验结果表明,出菇个数、原基期、菇峰期,以及表征单菇结构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