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内蒙古白绒山羊经济性状与候选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选取编码羊毛纤维组成蛋白基因中KAP1.3和KAP6.1的部分序列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对其多态性的研究,探索将该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来间接选择绒山羊经济性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应用分析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角蛋白辅助蛋白的多基因家族中的甘氨酸酪氨酸角蛋白辅助蛋白(KAP6.1)中,位点S2与产绒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重比较发现S2住点的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与产绒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的绒细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以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AA、AB、AC、BB、BC和CC六种基因型,A、B和C三种等位基因;测序结果验证融P8.1基因编码区存在T113G和G116C两个SNP位点(GenBank accession no.AY510122),这两个突变未改变KAP 8.1蛋白氨基酸序列;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对产绒量、绒长度和毛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绒细度没有影响(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产碱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分析认为该效应是由于T113G突变所造成,表明KAP8.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缄山羊产绒量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20,(2):13-17
为分析西藏绒山羊角蛋白关联蛋白(KAP)7.1基因和8.2基因与生产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40只西藏绒山羊KAP7.1基因和KAP8.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与体长、体高、胸围、产绒量、羊绒长度、羊毛长度等生产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发现KAP7.1基因只有1种带型,KAP8.2基因有6种带型;KAP7.1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未发现碱基变化;KAP8.2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存在5个SNPs位点,分别为C115T、A207G、A214G、G216A和A278T,除了A278T外都位于编码区;对KAP8.2基因的基因型1、基因型2和基因型3与生产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基因型1个体的胸深和产绒量显著高于基因型3个体(P<0.05)。结果表明:KAP8.2基因可作为影响西藏绒山羊胸深和产绒量的分子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质高产陇东绒山羊群体,利用引进的绒细型和绒长型种公羊进行分区域杂交改良和品系繁育,培育出适宜陇东干旱半干旱自然生态条件的陇东绒山羊专门化品系。培育结果表明:绒细型特一级成年公母羊平均产绒量分别为601.67g和465.76g,体重分别为36.16kg和29.31kg,羊绒细度分别为14.49μm和14.25μm;绒长型特一级成年公母羊平均产绒量分别为626.49g和506.37g,体重分别为37.74kg和29.65kg,羊绒细度分别为15.02μm和14.82μm。同时利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了9对基因座位在陇东绒山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标记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最小二乘线性模型,进行了分子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并在这些位点上找到经济性状优势基因型以及对相应性状具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3):68-73
采用PCR-RFLP和PCR-SSCP方法对中国美利奴羊和德国美利奴羊Ⅰ型IF、KAP1.3和KAP8.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羊羊毛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KAP8.1基因CDS区存在g.1026TC和g.1130CT突变。关联分析表明,在中国美利奴羊群体中,Ⅰ型IF基因BB基因型个体羊毛细度和羊毛伸直长度均明显低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但3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KAP1.3不同基因型个体羊毛细度、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差异显著(P0.05),AA基因型羊毛细度最细,为(22.72±0.30)μm;KAP8.1基因不同基因型个体羊毛细度差异显著(P0.05),BC基因型羊毛细度最细,为(21.64±0.43)μm;而羊毛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KAP1.3-KAP8.1有利基因型聚合体BC-AA个体羊毛细度显著低于其它合并基因型个体(P0.05)。结果提示:绵羊Ⅰ型IF、KAP1.3和KAP8.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羊毛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进行绵羊羊毛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绒山羊结构基因标记座位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27只辽宁绒山羊血液蛋白质座位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PA-32-2型在产绒量和体重两方面的LSE都显著的大于其他基因型,而且PA-3座位的选择反应最大,可以作为多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时的标记基因型。其次TfAB型、ESDBB型可作为产绒量的标记基因型,LAPAB型可作为体重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寻找角蛋白辅助蛋白(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s,KAP)基因与产毛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为藏绵羊产毛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对高原型藏绵羊角蛋白辅助蛋白基因家族中KAP3.2、KAP7基因部分序列和KAP8基因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座都存在多态性,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KAP3.2基因以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KAP7和KAP8基因均以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高原型藏绵羊在KAP3.2和KAP8基因座达中度多态,而在KAP7基因座为低度多态,在KAP3.2和KAP8位点上基因型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测序分析结果表明,KAP3.2和KAP8基因上分别存在1个C→T(271 bp)和1个T→C(1122 bp)的突变,均属于同义突变,KAP7基因5′调控区存在1个T→C(102 bp)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RFLP标记技术及序列分析,对245只西藏绒山羊的GH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GH基因在西藏绒山羊群体中存在HaeⅢ内切酶位点多态性,存在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2、0.610和0.378,PIC=0.339,属于中度多态,经x2适应性检验,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与生产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和性别的互作,对研究群体的十字部高、毛长和产绒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由此可见,GH基因的HaeⅢ内切酶位点可能是影响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了7个微卫星标记在2个南疆绒山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并用SAS中GLM过程分析了抓绒量、抓绒体重、绒纤维平均直径、绒纤维直径变异系数、净绒率和绒丛长度6个经济性状的标记效应及群效应。结果表明,在南疆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数为4~8个,多态信息含量为0.3186~0.7930,杂合度为0.3344~0.8175。抓绒体重和净绒率存在群效应,BMS 2782位点的A、C、I三个基因型和IDVGA 64位点的B基因型为绒丛长度的优势基因型,LSCV 13位点的B基因型为产绒量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高原型藏绵羊KAP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寻找角蛋白辅助蛋白(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s,KAP)基因与产毛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为藏绵羊产毛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SSCP技术对高原型藏绵羊角蛋白辅助蛋白基因家族中KAP 3.2、KAP 7基因部分序列和KAP 8基因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座都存在多态性,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KAP 3.2基因以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KAP 7和KAP 8基因均以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高原型藏绵羊在KAP 3.2和KAP 8基因座达中度多态,而在KAP 7基因座为低度多态,在KAP 3.2和KAP 8位点上基因型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测序分析结果表明,KAP 3.2和KAP 8基因上分别存在1个C→T(271 bp)和1个T→C(1122 bp)的突变,均属于同义突变,KAP 7基因5′调控区存在1个T→C(102 bp)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多目标性状的选育,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辽宁新品系绒山羊所有染色体(29条)上12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体质量、绒产量和绒细度3个经济性状与标记基因型的关系。结果表明,除BM1312等10个为单态外,其余111个呈高度多态(PIC>0.5),4个呈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三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著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羊绒细度是评价羊绒品质和衡量羊绒价格的关键数量性状,近年来,随着羊绒细度功能标记基因的深入研究,通过高通量数据解析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逐步筛选出羊绒细度性状的候选基因,但是羊绒细度关键调控基因、表达量及分子调节机制尚未明了。基因表达受多种调节因子调控,其中非编码RNA的调节作用比较活跃,主要包括microRNA、lncRNA和circRNA等。经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非编码RNA在绒山羊品种间和品种内的不同羊绒细度个体皮肤、次级毛囊及次级毛囊周期性生长发育中差异表达并调节羊绒细度相关靶基因,但多种非编码RNA共同调节同一靶基因的信号通路甚少。目前通过对羊绒细度差异基因进行SNP标记辅助选择、转录组筛选、高通量解析非编码RNA调节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相关研究发现,两两通路聚焦相同的羊绒细度靶基因较多,两条通路以上共同聚焦到某个或某几个羊绒细度的关键靶基因较少。作者主要讨论了羊绒细度候选基因及转录水平上microRNA、lncRNA和circRNA对羊绒细度相关靶基因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首次对郏县红牛母牛IGF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GF2基因第2外显子表现多态性,存在AA、AB、BB三种不同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235/0.480/0.285;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74/0.526;该位点纯合度为0.501,杂合度为0.499,位点间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996。该基因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通过对郏县红牛IGF2基因第2外显子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样本体重及其它体尺指标的关联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对胸围(P<0.01)和体重(P<0.05)有显著影响,AB基因型个体的胸围和体重明显大于AA和BB型个体。说明IGF2基因可以作为标记用于郏县红牛的肉用选育。  相似文献   

15.
绒毛品质不仅影响绒山羊养殖的经济效益,还影响绒毛纺织品的质量。近年来,随着产绒量的提高,绒毛品质有下降趋势,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绒毛品质势在必行。绒毛品质是绒山羊育种中重要的选择参数,而控制绒毛品质的主要性状是数量性状,通过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寻找控制数量性状的主效基因,从而研究其生长机理和控制绒毛生长的基因的表达机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毛品质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通过表型选择来提高绒毛品质,且找到控制绒毛品质性状的HOX、BMP、KAP基因和色素基因等,还有寻找控制目标性状相应的QTL和对不同序列的SNPs进行GWAS分析,通过基因型的选择来提高绒毛品质,这些研究为提高绒毛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今后研究绒毛品质的遗传因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Fiber and wool quality not only affect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ashmere goat breeding, but also affects the quality of wool textiles. In recent years, fluff quality has declined with cashmere yield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ing fluff quality is imperativ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fiber and wool quality is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selection in breeding of goats. The main traits of controlling the fluff quality are quantitative traits. It can be to find the number of main effect genes by quantitative genetics and molecular genetics and to study its growth mechanism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achiev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cashmere, including the use of phenotypic sel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fluff and finding the genetics of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cashmere, for example, HOX,BMP,KAP genes and pigments, and beginning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target trait QTL and different sequences of SNPs by GWAS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by genotype sel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shmere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study the cashmere quality of genetic factors for lat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262头周岁陕北白绒山羊H-FABP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座位存在1个突变位点(G→C),且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H-FABP基因的AB与AA和BB基因型个体背膘厚差异显著,AA和BB型个体间的差异极显著;AB和BB型个体的胸围和管围差异显著(P<0.05),AA和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此外,在初生重、眼肌面积、背膘厚等6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A>AB>BB,而在体高、胸围、管围3项指标上,均表现为AB>AA>BB.可以推断H-FABP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和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对陕北白绒山羊、太行黑山羊及南疆绒山羊的角蛋白辅助蛋白(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s,KAP)7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KAP7基因在3个山羊品种中有多态性,有AA和AB 2种基因型,AA基因型均为其优势基因型。测序结果发现,KAP7基因在129 bp处存在C→G的突变,突变的位置位于5'调控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IGF1R基因序列针对外显子2和3设计2对引物,采用池DNA测序和PCR-R FLP技术,对京海黄鸡IGF1R基因的AluⅠ、Hin1Ⅰ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京海黄鸡的生产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uⅠ位点AA基因型个体在8周龄体重显著低于BB型个体(P<0.05),AA和AB基因型个体在12周龄体重显著低于BB型个体(P<0.05)。Hin1Ⅰ位点CC、CD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显著低于DD基因型(P<0.05),CC基因型个体的300日龄体重显著低于DD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初步显示,IGF1R基因可能是影响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