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调查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植被带不同生境步甲昆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讨该地区步甲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设置亚高山草甸A(SMA)、亚高山草甸B(SMB)、针叶林A(CFA)、针叶林B(CFB)、针阔混交林(MBCF)、阔叶林缘(BLFE)、灌丛(DS)和荒漠半荒漠草地(DSDG)8个不同样地,于2015年5-8月利用巴氏罐诱法对8个不同样地的步甲科昆虫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共采集到步甲昆虫3 749只,隶属于12属24种,种类组成体现了荒漠半荒漠区系特点。个体数量最多的是直角通缘步甲和弗氏步甲,分别占总数量的39.11%和20.42%,为该区域的优势类群。直角通缘步甲在沿海拔梯度的各生境均有分布,弗氏步甲仅在油松林生境无分布。不同植被带步甲种类组成和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中亚高山草甸和灌丛生境步甲物种数最多,各有17种,亚高山草甸步甲个体数量也最多;针叶林生境步甲物种数最少,仅有6种,个体数量也最少。步甲活动的高峰期为7-8月。各物种在各生境内的季节变化趋势与不同生境植被生长季节相关。灌丛生境的步甲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最高,优势度最低;针叶林生境均匀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较低。主成分分析显示,生境相近的样地步甲昆虫群落结构也相似,步甲群落分为三大类群,样地DS、BLFE和MBCF的步甲群落聚为一类,样地CFA和CFB的步甲昆虫群落聚为一类,样地SMA、SMB和DSDG的步甲群落聚为一类。【结论】垂直植被带生境差异性与步甲昆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密切相关,维持生境异质性是保护步甲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公主岭昆虫雷达的装置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十年代末Orawford发现昆虫能产生雷达回波。五十年代英国昆虫学家Rainev应用气象雷达观测到蝗群的活动。六十年代以来英、美、加、澳等国先后组装专用的昆虫雷达用以观测昆虫迁飞,经20年的发展已成功地研究了非洲粘虫,蝗虫,云杉卷蛾等的迁飞规律。目前的专用昆虫雷达可以观测昆虫迁飞的高度、密度、速度和方向,並能辨识混虫种类。有的已实现电脑自动控制观测、记录和运算,用以系统监测迁飞害虫做出防治决策。 我们为研究粘虫的迁飞规律,在农牧渔业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永福县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气象条件对永福县水稻两迁害虫的影响,为两迁害虫的发生、发展预报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永福县2006~2010年水稻两迁害虫的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统计各主要气象要素对水稻两迁害虫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原因。【结果】两迁害虫的迁入、迁出、回迁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节自南向北迁飞,秋冬季则自北向南迁飞;两迁害虫的起飞和回迁受温度影响较大,迁飞高度与气温关系密切,稻飞虱集中迁飞高度为500~2000m,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多在800m左右;水稻两迁害虫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趋湿性;环境风的风向决定了两迁害虫的迁飞方向,风速决定了两迁害虫的迁飞速度;两迁害虫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昏时分起飞,90.5%的两迁害虫集中在黄昏日落前20min内起飞。【结论】影响永福县水稻两迁害虫的基本气象条件主要有温度、降水、湿度、下沉气流、环境风和光照等,温度是决定两迁害虫起飞的主要因子,降水和下沉气流迫使迁飞害虫降落,环境风决定了害虫的迁飞方向和迁飞速度,光照对两迁害虫的活动有影响但不是限制因子,它影响昆虫在一天中适宜迁飞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气象条件对永福县水稻两迁害虫的影响,为两迁害虫的发生、发展预报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永福县2006~2010年水稻两迁害虫的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统计各主要气象要素对水稻两迁害虫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原因。【结果】两迁害虫的迁入、迁出、回迁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节自南向北迁飞,秋冬季则自北向南迁飞;两迁害虫的起飞和回迁受温度影响较大,迁飞高度与气温关系密切,稻飞虱集中迁飞高度为500~2000 m,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多在800 m左右;水稻两迁害虫成虫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趋湿性;环境风的风向决定了两迁害虫的迁飞方向,风速决定了两迁害虫的迁飞速度;两迁害虫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昏时分起飞,90.5%的两迁害虫集中在黄昏日落前20 min内起飞。【结论】影响永福县水稻两迁害虫的基本气象条件主要有温度、降水、湿度、下沉气流、环境风和光照等,温度是决定两迁害虫起飞的主要因子,降水和下沉气流迫使迁飞害虫降落,环境风决定了害虫的迁飞方向和迁飞速度,光照对两迁害虫的活动有影响但不是限制因子,它影响昆虫在一天中适宜迁飞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一次雷达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PLIT平台对监测到的迁出种群进行迁飞轨迹分析。【结果】在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在日落后起飞,20:00左右达到起飞高峰,起飞可持续1 h左右;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层现象,可形成2-3层,100-300、400-500 m成层密度较大。成层现象与局部风速极值有关,与风向关系不大,但最大密度并不总是出现在最大风速处。轨迹分析显示,此次从兴安迁出的稻纵卷叶螟蛾经过3次再迁飞,可到达广西河池地区继续繁殖危害,而到达贵州遵义、黔南地区的虫群由于缺乏食物来源无法生存。【结论】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与华东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鞘翅目森林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森林昆虫区系,为该区人工林害虫控制及害虫种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内随机网捕法和五点法(地下昆虫),定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陕西省永寿县退耕还林人工植被森林昆虫区系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区有鞘翅目昆虫24科129属182种(含亚种)。该区森林昆虫主要类群有步甲、金龟、瓢虫、天牛、叶甲和象鼻虫等6大类10科142种,其中北界有65种,占该10科总种数的45.77%;古北-东洋界共有种类48种,占33.80%;东洋界14种,占9.86%;其他15种,占10.56%。【结论】古北界和古北-东洋界共有种是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鞘翅目森林昆虫区系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8.
大豆蚜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通过吸虫塔对迁飞蚜进行监测明确大豆蚜迁飞规律,田间系统调查明确大豆蚜田间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田间调查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9月上中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大豆迁飞蚜7月上中旬始见,9月中下旬结束,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吸虫塔收集小型迁飞昆虫有草蛉、褐蛉、小花蝽、蝽中号、龟纹瓢虫、食蚜蝇、瓢虫、中蝽大,其中以瓢虫、小花蝽、草蛉、食蚜蝇较多。  相似文献   

9.
《吉林农业科学》2016,(6):79-81
本研究旨在验证应用扫描昆虫雷达预测二代黏虫成虫发生的可行性,从而为吉林省三代黏虫成虫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二代成虫的发生峰期,雷达的回波数量在20∶00和21∶00最多,雷达仰角增高,雷达的回波点减少。20:00的雷达观测时间点,仰角3°、5°、8°、12°的回波点数量之和,与诱蛾器、探照灯的数量变化趋势上趋同,可将此段时间的雷达监测结果作为二代黏虫成虫发生情况的预测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10.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行了3 h,05:00-06: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长,飞行了10 h。在进行迁入虫源分析时,以具体到某一天的扑灯高峰时间为起始时间逆推至黄昏的起飞时刻,得出的虫源地分布可能会更加准确。【结论】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探照灯比传统诱虫灯得到的扑灯信息更全面,明确稻纵卷叶螟的扑灯节律可以为轨迹模拟提供更加准确的轨迹分析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11.
Nocturnal Migration of Coleoptera: Carabidae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ertical-looking radar (VLR) has allowed long-term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the altitudin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high- flying insect population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ground beetle, insect of Coleoptera, was capable of migrating and its migration pattern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capability of the VLR for long-term real-time automatic monitoring, the migration of Coleoptera ground beetle was investigated by setting up radar observation points, making long-term observation using the VLR and related supplementary equipment, and analyzing low altitude air current and large area circulating curr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2005 and 2006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activities of ground beetles traps of trap lamps were mainly from late June to late August, peak period was mainly in August, seasonal traps of high-altitude lamps and ground lamps were featured by sudden increase and sudden decrease; in peak period, the height of radar echo point could be as high as 600 m, while it was mainly below the height of 450 m; night activities mainly occurred from 20:00 to 22:00, in very few nights, radar echo could last until about 04:00, changes in numbers of ground beetles within the searchlights were consistent with radar echo intensity; ground beetle images were successfully trapped in the sweep nets carried by captive balloons at the height of 200 m. Some species of Carabidaes had some degrees of migration, thus providing the foundation for investigating the migration of Coleoptera insects.  相似文献   

12.
葡萄白粉菌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时空分布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为准确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葡萄生长期应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分别观测1 d内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及整个生长期白粉菌空中孢子数量.同时定点系统调查田间葡萄白粉病情,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分生孢子主要发生在每日10:00~22:00,14:00~16:00捕孢量最多而稳定;距地面1.5 m左右的捕孢量最大,冠层以上捕孢量随高度增加而逐次减少. 2009年当地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始见期在6月中旬,扩散期为6~9月,7月下旬~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后进入消退期.自捕捉到孢子5 d后田间开始陆续发病.葡萄生长期白粉菌孢子扩散量与田间病情的相关系数为0.83.[结论]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释放扩散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孢子扩散主要发生在白天,扩散高峰期在14:00~16:00,大多分布在葡萄冠层以下,以1~2 m处最多.分生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扩展动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油桃大棚性诱剂悬挂高度及田间风向对诱集的效果.[方法]不同悬挂高度50、100和150cm处以及田间风向对东、中、西等3个方位诱集效果.[结果]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在油桃大棚上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00cm;和全天最多风向与逐日考察诱集量最大的诱捕器方位相吻合,其吻合率为72.0;,若将诱集量为次多值的诱捕器计算在内,则其吻合率高达92.0;.[结论]在测报和防治中使用诱捕器法为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的影响,为南宁市防御寒露风及晚稻生产安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0~2011年南宁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倾向率分析、滑动t 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南宁市寒露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对晚稻产量、空秕率的影响。【结果】南宁市东北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地区,进入21世纪后南宁市寒露风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轻度寒露风呈略增加趋势,中度寒露风呈缓慢减弱的趋势,重度寒露风呈明显减弱趋势。南宁市中度、重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提前,最近10年提前了3~6 d,而轻度寒露风开始日在推后,最近10年推后了5 d。寒露风日数与整个南宁市的晚稻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而晚稻空秕率与寒露风日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建议】在寒露风发生频率高的南宁市东北部应适当减少晚稻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且应选用抗逆性强的晚稻品种种植,以减弱寒露风的影响。针对南宁市中、重度寒露风开始日近10年已提前3~6 d的特点,应做好早晚稻的种植时间安排。对于稻田面积大、劳力紧张的农户, 早、晚稻以早配迟较好, 劳动力充裕的农户则以中配迟较好, 一般不主张迟配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早实核桃主栽品种光合特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新疆自主选育的5个早实核桃品种光合特性的分析,旨在为新疆早实核桃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PS-2便携式光合仪和调制式OS-30P荧光仪同步测定供试核桃品种的光合生理参数和PS 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结果]供试核桃品种光补偿点介于120-180μmol/(m2·s),光饱和点介于580- 1 290 μmol/(m2·s);在高温、高光照、低空气湿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净光合速率于10:00达到最大值,之后随光合有效光量子密度增强开始下降,12:30左右降低至零以下,14:00降至最低值,14:00以后净光合速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持续为负值.[结论]新疆早实核桃主栽品种利用强光的能力相对较弱,利用弱光的能力也不强.在高温、高光照、低空气湿度条件下,光抑制是导致其10:00之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菰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通过研究菰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目的为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Li-6400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菰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环境因子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菰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为15.0~21.5 ?mol·m-2·s-1,光补偿点为45 ?mol·m-2·s-1,光饱和点为1 040 ?mol·m-2·s-1。菰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净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时,上午8:00~11:00时的平均净光合速率比下午13:00-16:00时的平均净光合速率高4.7 ?mol·m-2·s-1。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3:00和14:00时。一日中上午5:00~11:00和下午15:00~19:00时净光合速率与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0.9874**、0.9321**),11:00~15:00时两者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r=0.4440)。上午5:00~11:00和下午15:00~19:00时净光合速率与空气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617**、0.9852**),11:00~15:00时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110*)。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r=0.7936*),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r=-0.8026*)。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9104**、0.7858*)。【结论】菰叶片的光补偿点较低,而光饱和点较高,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为典型的阳生植物。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量子通量密度和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