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设玉米整株秸秆覆盖免耕(T)和传统大田生产(CK)2个处理,比较研究了土壤水热状况、出苗期、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整个生育期T处理比CK高2.31%~8.16%,差异显著;土壤温度,出苗期T处理比CK低1.1~1.8℃,差异显著,4叶期后无明显差异;T处理出苗期延长,出苗率较CK高5.7%;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大喇叭口期之前,T处理低于CK,至抽雄吐丝期T处理明显大于CK;株高和单株叶面积,生育前期T处理与CK值相近,生育后期T处理高于CK,至抽雄吐丝期,T处理的单株叶面积高于CK13.2%;2009年T处理和CK的产量为10660.5kg·hm-2和8523.0kg·hm-2,2010年T处理和CK的产量为12140.20kg·hm-2和9937.39kg·hm-2,T处理分别比CK高25.1%和22.17%。  相似文献   

2.
对四种不同成分的高吸水性树脂进行试验,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其对土壤含水量和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高吸水性树脂对土壤含水量、玉米苗期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明显。四种高吸水性树脂中,唐山博亚聚丙烯酸-无机矿物型高吸水性树脂显著提高土壤水分、玉米茎叶和根生物量,保水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以为半干旱地区高吸水性树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聚丙烯酰胺(PAM)、凹凸棒土(NA)、腐植酸(FA)和秸秆炭(CB)按不同比例混合组成T1(PAM∶NA∶FA∶CB=4∶3∶2∶1)、T2(PAM∶NA∶FA∶CB=4∶3∶1∶2)、T3(PAM∶NA∶FA∶CB=5∶2∶2∶1)、T4(PAM∶NA∶FA∶CB=5∶2∶1∶2)共4种处理,同时以不施保水材料处理为对照(CK),研究有机无机复合保水材料对玉米苗期土壤水分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中保水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保水材料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率总体上均显著低于CK,具体表现为T4T3T2T1CK,且各有机无机复合保水材料处理土壤水分累积蒸发率总体上均随着有机无机复合保水材料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含水率及玉米幼苗株高、叶面积、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均表现为T4T3T1T2CK。当有机无机复合保水材料施用量为0.013~0.053 g/kg时,施用量越高,土壤水分累积蒸发率越低,土壤含水率越高;施用量为0.053 g/kg时,对玉米幼苗长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时,玉米幼苗株高、叶面积、茎粗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均为最佳。总体上,当有机无机复合保水材料施用量为0.053 g/kg时,T4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累积蒸发率,提高玉米苗期的土壤含水率,促进玉米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4.
底墒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郑单958为材料,探讨播种时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播种后不灌水(CK)、播种后立即灌水30 mm(GS-30)、45 mm(GS-45)、60 mm(GS-60).结果表明:1)6月中旬播种灌溉底墒水有其必要性;2)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GS-60的土壤储水量最多,WUE的差异不显著;3)播种后不灌水(CK)处理下的出苗率显著低于3个灌溉处理,即CK比灌溉处理低27.8%~30.3%;3叶展时CK处理下单株干物重比GS60显著降低了16%,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叶展时单株干物重以GS-6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各灌溉处理均显著高于CK.6叶展时各处理功能叶SPAD值存在显著差异,SPAD值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4)随着生育进程推移,底墒对夏玉米的LAI影响逐渐降低,至灌浆中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底墒对夏玉米中后期单株干物重的影响与LAI类似;5)籽粒产量为GS-60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而与GS-30,GS-45差异不显著.综上,播种后灌溉有利于玉米出苗率稳定及幼苗建成并促进幼苗生长、最终提高产量;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贮水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CK),设置低(LOF)、中(MOF)、高(HOF)3个有机肥用量与80%习惯施肥配比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对轻度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盐分含量、微生物等性状和冬小麦-夏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用量有机肥替代处理均增加>1 mm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土壤团聚体分布有由微团聚体向中间团聚体过渡的趋势,R0.25、MWD和GMD均有所增加,其中以MOF处理增加较为显著,R0.25、MWD和GMD值较CK分别增加20.66%、45.64%、104.76%。LOF、MOF和HOF处理均明显降低0~4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分别比CK下降12.86%、26.05%和35.05%。MOF和HOF处理下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HOF处理增加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7.1%和1.60倍,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MOF和HOF处理可明显提高小麦、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与CK相比,HOF处理小麦吸收磷、钾分别增加23.2%、13.4%,夏玉米分别增加16.1%、30.8%。中高...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树脂保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高分子吸水树脂 IM- 4 0 0对保持土壤水分、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该吸水树脂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种植玉米施用树脂可减少坐水量 6 0 %~ 80 % ,在播后 6 0 d内无明显降水情况下 ,土壤水分比对照高 2 .4 1个百分点。在室内条件下 ,高分子树脂显著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量 ,对砂土效果尤为明显。试验结果还证明 ,这种树脂可以反复吸水保水 ,有效时间可达 2个月以上 ,从而保证从大田作物播种到雨季开始这一时段对作物的供水  相似文献   

7.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抗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我国大部分干旱地区而言,降水少以及降水分布不均是造成干旱的根本原因,另外强大的水分蒸腾更加剧了干旱的严重性。以属于半湿润易旱区旱情较轻的渭北旱原为例,其平均年降水550~710mm,其中夏秋两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的70%以上,冬春降水不及全年的30%;年蒸发量800~1 000mm,大大超过降水量,干燥度达1.5左右。水分状况的恶劣已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化学物质调控技术进行土壤有限降水的保持,降低作物蒸腾强度以及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吸水性树脂及其应用 高吸水性树脂又称保水剂,为一类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它能迅速吸收并保持相当于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更多的水而被用于农业抗旱。土壤施用保水剂,可以对季节性降水进行有效保持及较长时间供给作物水分,并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种子保水剂包衣处理及作为幼苗保水剂蘸根处理,通过对周围土壤及空气中水分的吸收有助于作物根系微环境水分条件的改善。水分条件的好转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使产量提高。试验表明,小麦、玉米、豌豆、扁豆、胡麻、糜子等作物种子用保水剂包膜后,可明显促进发芽,出苗快,出苗率高,根系发达,小麦增产6%~13%,豌豆增产8%~9%,胡麻、糜子等增产10%以上。苗木、蔬菜等作物幼苗用保水剂蘸根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移栽成活率。保水剂的施用,除以上方法外,在种子造粒、组配发芽床及栽培床、流体播种等方面也已得到一定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春玉米产量、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等多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的缓/控释氮肥类型,以期为该区域缓/控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设置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设普通尿素(CU)、硫包衣尿素(SCU)、树脂包膜尿素(CRF)、稳定性尿素(SU)和脲甲醛(UF)6个处理,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和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结果】各缓/控释氮肥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9.6%(2014年)和18.8%(2015年)。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44.8%—72.6%、70.8%—147.7%、9.6%—19.6%(2014年)和29.2%—48.0%、47.7%—86.5%、10.4%—18.9%(2015年),且均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玉米开花期至灌浆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玉米收获后0—180 cm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氮素总积累量、产量与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素利用效率与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玉米开花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与玉米氮素总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最强。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收获后0—9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积累量;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7.4%—42.9%(2014年)和28.4%—45.4%(2015年),其中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结论】在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施用缓/控释氮肥可较普通尿素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灌浆至成熟期氮积累量、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并在提高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3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成熟期0—90 cm土层氮素表观损失量,且以树脂包膜尿素的效果最好。因此,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树脂包膜尿素是高产高效的肥料类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春地区农业生产中使用普通塑料地膜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现状,进行了普通地膜、不同种类可降解地膜和露地对照玉米田间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玉米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的土壤水分含量比普通地膜高1.08%~3.9%,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时期,可降解地膜处理、普通地膜处理比露地对照0~15cm土壤温度要高。可降解地膜在播种后10d的出苗率比普通地膜的出苗率高37.3%~47.6%;在播种后20d的出苗率比普通地膜的出苗率高18.1%~33.6%。可降解地膜处理比普通地膜处理玉米产量高3.1%。研究认为,长春地区以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对夏玉米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提高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连续两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和脲甲醛(UF)。在玉米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植物含氮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氮肥损失量等。【结果】(1)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可分别提高夏玉米产量18.9%、16.8%、13.7%和13.6%,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5、4.8、4.0和3.7 kg·kg-1。(2)不同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控失尿素和尿素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为54.9%、42.4%、38.3%、38.3%和22.0%,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3%、43.8%、39.2%、46.2%和46.6%。此外,与尿素相比,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凝胶尿素、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分别降低了47.6%、43.1%、40.8%和26.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脲甲醛处理的夏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45.0 kg·hm-2,其次是凝胶尿素,为222.5 kg·hm-2。脲甲醛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释化氮肥中最低,为153.4 kg·hm-2,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和控失尿素分别为173.1、181.5和185.7 kg·hm-2。凝胶尿素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35.6 kg·hm-2,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的氮表观损失量分别为38.8、41.2和51.3 kg·hm-2。【结论】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土壤上,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脲甲醛和凝胶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探究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推广和盐碱地治理提供依据。试验设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T1)、石膏(T2)、不施调理剂(CK)3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土壤pH值和容重影响差异不大;T1可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玉米收获时,T1电导率较CK降低了45.56%;在玉米生育前期,T1能降低土壤碱化度,提高阳离子交换量;T1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收获时较CK增加17.96 g/kg; T1的玉米出苗率最高,为96.16%,较CK的出苗率增加了43.47百分点;T1小区产量最高,达56.31 kg/48 m2,较CK增产106.49%。本研究结果显示,菌糠-凹凸盐碱地复合调理剂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长前期可降低土壤碱化度(ESP),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提高玉米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70%凯丰来WS(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不同使用剂量对玉米蚜虫、灰飞虱及粗缩病的防治效果、持效期,观察各浓度梯度对玉米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玉米蚜虫、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率显著,处理区出苗率与清水对照区和对照药剂处理区基本相当;测产时发现,该药剂各处理区对玉米秃尖防效较好(凯丰来具有良好的逆境屏蔽和壮苗作用,可显著降低因持续高温等因素造成的玉米秃尖现象)。在试验剂量内对玉米安全,该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害虫较为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辽粘3号糯高粱品种为材料,在海南地区采用莠去津+氯吡嘧磺隆混合液除草剂对10%、14%、18%和22%土壤含水量下的出苗率、伤苗率、幼苗干物质积累、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10%、14%和18%下除草剂处理对出苗影响相对较小,伤苗率相对较低;14%和18%土壤水分含量下高粱幼苗干物重差异较小,而10%土壤水分条件下除草剂处理比CK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增大;除草剂处理比CK的差异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大;22%土壤水分含量下除草剂处理比CK的差异明显大于其它3个水分处理。莠去津+氯吡嘧磺隆混合液除草剂在沙壤土10%、14%和18%土壤含水量下可安全使用,而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22%时应适当降低除草剂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辽东南地区合理的施肥方式,明确不同缓控释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丹东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设置常规尿素(CK)、树脂包衣尿素CU、硝化抑制剂DMPP、脲酶抑制剂LIMUS、脲酶抑制剂NBPT、脲甲醛肥料UF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控释剂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动态、形态性状及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外,不同缓控释剂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常规尿素(CK),各缓控释剂处理增产幅度在4.01%~14.3%之间;千粒重树脂包衣尿素CU与常规尿素(CK)间无显著差异,其他缓控释处理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除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各缓控释处理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尿素(CK)处理;常规尿素(CK)处理株高显著高于脲酶抑制剂NBPT、LIMUS、硝化抑制剂DMPP及脲甲醛肥料UF处理;叶面积指数LAI在拔节期各处理间差异较小,12展叶期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LAI低于其他处理,吐丝期后40 d常规尿素(CK)与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常规尿素(CK)处理LAI值最低;成熟期除硝化抑制剂DMPP处理外,其他缓控释处理SP...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在碱性低肥力土壤上的改良培肥效果,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用水平[0(CK)、0.5%、1%、2%]生物炭和酸洗处理改性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CK,改性生物炭促进了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积累,同时显著增加了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其中以2%施用水平表现最佳,其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株高、叶面积较CK分别提高了31.0%、61.7%、35.1%、48.2%;生物炭各施用水平处理玉米的地上部干质量和株高均显著下降,其中,1%和2%施用水平地上部干质量仅为CK的26.9%和29.2%。改性生物炭2%施用水平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而生物炭处理地上部和根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2种生物炭类型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1%、2%生物炭处理土壤p H值分别显著增加了0.25、0.28个单位,改性生物炭2%施用水平增幅最高也仅0.10个单位。在低肥力碱性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建议采用酸洗改性处理,以避免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且改性后的生物炭施用量以2%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7.
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遮荫胁迫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缓解阴雨寡照对豫中南夏玉米的影响,确保夏玉米稳产高产,以玉米杂交种漯玉336为试材,在9片展开叶时喷施5种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设置自然光照(对照,CK),遮荫、不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T1),遮荫、喷施稀土诱抗素-授粉清华素-全方位(T2),遮荫、喷施施莱登(T3),遮荫、喷施漯丰王1+1(T4),遮荫、喷施全能胖墩(T5),遮荫、喷施碧邦(T6)共7个处理,研究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在遮荫胁迫下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与CK和T1处理相比,T3、T6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株高和穗位高,较CK分别降低了12.7%、9.9%和23.1%、26.2%;T3、T4、T5、T6处理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T1处理,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均与CK差异不显著;T2、T3、T4、T5、T6处理POD活性较CK和T1处理提高,以T3处理最高,SOD活性也以T3处理最高;T3、T6处理玉米倒伏率为0,T5处理倒伏率为30%,T2、T4处理倒伏率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T2、T3、T5、T6处理均较T1处理增产,增产率分别为2.4%、37.0%、24.8%、15.2%。综合考虑,喷施施莱登(玉米专用)缓解阴雨寡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试验设置种子二次包衣(噻虫嗪+溴虫氰酰胺和嘧菌酯+咯菌腈)处理和对照,研究种子二次包衣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二次包衣处理显著延长了夏玉米出苗时间,但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病虫防治效果显著,根系长势较好,产量增加5.5%。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寿县夏玉米生产过程中肥料施用现状、当前肥料市场销售的玉米配方肥情况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不同配方肥对夏玉米性状、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方式(CK)相比,4种配方肥对玉米生物性状的影响:除株高、穗位高、秃顶长外,其他生物学性状均高于CK;产量:与CK相比处理1和处理4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处理3增产效果显著,处理2增产效果不显著;经济效益:处理1与处理4增收效果显著分别增收3322.35元/hm2、和2715.30元/hm2 ,增幅分别为17.87%和14.61%,处理2处理3与CK相比增收分别为1220.25元/hm21163.10元/hm2,,增幅分别为6.56%、6.26%;产投比处理1最高,因此最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合理利用有效微生物群(EM),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EM对玉米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M对玉米出苗率有显著影响,EM70处理出苗率最高为87.33%,EM10处理出苗率最低为76.45%;EM对玉米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EM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EM70处理产量最高为11 225kg.hm-2,比对照增产12.47%,EM100产量最低为10 340kg.hm-2,比对照增产3.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