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市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近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出气候变化趋势,并对应水稻(Orvza sativa L.)气象产量的变化,分析在当今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都呈逐年上升趋势,日照时间和温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气象因子在不同地区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程度不相同。在水稻的6个生育期阶段,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与全生育期基本相同,但在各地区各生育阶段也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水稻全生育期,通过特征分析表明,降水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最高,由降水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降水量的变化使得水稻产量增加。水稻在移栽返青期的温差与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最高气温、温差、日照时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最高气温在近年呈上升趋势,将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而温差与日照时间呈减小趋势,将会对水稻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海南岛早稻各生育期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分析气象因子在旬时间尺度上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以陵水、儋州、海口、琼中4个站点1998—201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降水量、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和早稻单产为研究对象,对单产进行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分离,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早稻生育期气象因子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气象单产对实际单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早稻生育期中,海口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上升趋势,最小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儋州和琼中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下降趋势;陵水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他气象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影响海口、儋州和琼中早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均为平均风速,影响陵水早稻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在旬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对海口、儋州、琼中、陵水早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4月下旬降水量、3月上旬日最低气温、6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和1月下旬平均相对湿度。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拟合度较高,4个站点平均误差均未超过5%。  相似文献   

3.
宝鸡有发展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历史,果业生产也是宝鸡市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2005-2015年果业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等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宝鸡果业发展呈逐年增长趋势,基本以2009年和2015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15年的果业种植总面积比2005年增长了309.31%,产量提高了2.81倍。其中苹果种植面积增长了3.19倍,总产量增长了9.45倍;猕猴桃种植面积增长了10.13倍,总产量增加了8.51倍。比较2005年和2015年不同果业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看出,2015年猕猴桃种植面积所占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18%,苹果基本不变,其他果类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减小。自2009年果业产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产值年增长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2009年产值增长率最高。果业间面积、产量及产值相关结果显示:总果业、苹果及猕猴桃的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猕猴桃产值与面积、产量及总产值都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高。综上看出,2005-2015年宝鸡市果业发展模式基本未变,呈现逐渐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分离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27-132
为探寻准确高效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方法,利用河南省浚县1986—2018年冬小麦单产数据,分别采用HP滤波法、Logistic拟合法、滑动平均法和综合平均趋势法拟合其趋势产量,计算对应的气象产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平均趋势法分离的趋势产量与实产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象产量波动幅度准确反映了实产变化特点,是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最准确的方法。11a滑动平均法及HP滤波法操作简单,且拟合结果能较准确地体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是较为实用的方法。Logistic拟合法得到的趋势产量增产速率呈逐步减小趋势;5a滑动平均法得到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小,夸大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小麦增产的作用,部分程度忽略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这两者所得结果均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事实不符,不适合该地区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下,抚州地区的气候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抚州市近20a的气候变化和粮食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抚州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州市气温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全年的总降水量呈波动发展的趋势,个别年份出现过较严重的洪灾和旱灾;粮食产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气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粮食增产,但是由温度升高导致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普遍缩短,减少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等因素又不利于粮食单产;抚州市的年光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有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晚稻的生长发育;抚州市降水量总体的上涨趋势有利于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年份中,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0—2019年平罗县地面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国家统计局平罗县调查队产量数据,分析了玉米生育期气温、降水量、积温、生育期天数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平罗县玉米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0℃、10℃、15℃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期平均日期均比历年最迟日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播种期到拔节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拔节期到成熟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平罗县玉米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积温与单产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播种期到收获期天数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10℃积温、≥15℃积温与单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选用湖南省沅江市1981—2016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该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6年平均气温为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34℃/10 a。四季年平均气温变化起伏波动较大,均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0.277、0.418、0.44℃/10 a。沅江市年平均降水量1 346 mm,整体呈增加趋势,每年约增加0.518 mm。日照时间存在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112.39 h/10 a。气候变化的不断变暖,会增加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概率,同时对农业生产、人们的身体健康、旅游活动、电力供应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御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6—2005年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及2016—2100年气候预估数据,分析RCP2.6、RCP4.5、RCP8.5情景下2016—2100年贵州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1986—2005年相比,除RCP8.5情景下2081—2100年外,未来其他情景下各时期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整体呈增加趋势;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面积和比例增加突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和比例下降明显;各时期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空间异质性突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各气温因子和年降水量对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变化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甘肃省高台县气候变化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对该地区50 a的气象因素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Aqua Crop作物模型模拟不同年份小麦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021 5、0.012 4、0.014 5℃/a,总降雨量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220 2 mm/a,而日照时间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1.328 8 h/a,并拟合得到了相应的线性趋势公式。该地区小麦生产潜力较低,平均模拟产量为5 807.5 kg/hm~2,不同年份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且从气候变化因素分析了该地区小麦产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宿州市夏粮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982~2014年宿州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和夏粮产量资料,采用M-K检验、灰色关联、GM(1,1)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气候产量来评估一定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宿州夏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982~2014年宿州市夏季粮食生产时间段(6~9月)的气温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1993年气温发生突变,在1996年以后显著上升;夏粮生产期的降水则呈现波动上涨趋势。通过相关分析,选取气温作为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夏粮气候产量变化。近33 a来宿州市夏粮产量不断增长,利用GM(1,1)模型计算期间趋势产量,研究气候因子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夏粮单产的显著增加,气候变化给宿州夏粮生产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结论]该研究为宿州市夏粮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南省林州和泛区1993—2013年以及正阳1993—2008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线性倾向估计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气候变化与大豆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大豆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大豆实际产量整体上呈增加态势;大豆趋势产量除泛区近似直线增长外,其他地区都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大豆气象产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对河南北部、中部地区大豆的气象产量影响较显著;降水量增加对北部地区大豆产量有利。日照时数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小,仅中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气温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气温升高对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大豆产量有利,对北部地区不利;积温增加对大豆实际产量的增加作用较为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的气象产量有一定减少作用。大豆气象产量对降水量、平均气温单位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藏青稞产量的影响,采用西藏37个气象站点1986-2015年的气象资料,选取年均以及青稞生长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以及逐年青稞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5年以来西藏地区气温呈线性增加趋势,温度(平均气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增加特别是最低温的增加与青稞产量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青稞产量的最重要因素;降水量也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青稞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对青稞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日照时数与青稞产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汉中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1998~2017年汉中市气象数据和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汉中市气候因素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特征,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年来,汉中市气候呈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长倾向率为0.48℃/10 a,年降水量的增长倾向率为53.05 mm/10 a,年日照时数的下降倾向率为-79.9 h/10 a;夏粮和秋粮作物期尺度上的气候变化特点与年尺度趋同。汉中市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单产和气候单产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稻谷单产的增长最慢,增长倾向率为71.38 kg/(hm~2·10 a);玉米气候单产的增长最快,增长倾向率为93.57 kg/(hm~2·10 a)。汉中市小麦、稻谷和玉米单产均与气温的关联度最大,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关联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气象因素对花生单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我国花生主产省花生单产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精准评估花生单产受气象因子的影响,选取了全国305个气象站点33年(1980-2012)的气象因子(日照、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和同期花生主产省花生单产数据,应用滑动平均法计算花生的趋势产量,再以所分离的气象产量作为因变量,利用改进的Fisher积分回归方法计算了各因子各生育期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系数,科学构建气象因子与花生单产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省份花生全生育期日照、降水量和气温对气象单产的影响较大,花生单产气象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袁,可精准评估花生单产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指导花生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鲁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鲁西南地区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农气气象报表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鲁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延长,气象产量不稳定且呈减少趋势,但未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小麦生长所必需的温度、降水、日照、积温均出现了与之需求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厦门市1952-1990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通过距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城市化对厦门市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1990年间,厦门市年均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低云量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年均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气象要素的变化可能与城市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温逼熟对江西省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2013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结构数据、气象数据和2005—2013年的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近20年高温逼熟灾害发生的趋势和高温逼熟灾害发生时气温的日变化特征,以早稻成熟期30、32、34、35、36和37℃以上有效积热及累计时长作为高温因子,与千粒重和单产进行相关分析,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4—1999年,研究区域未发生高温逼熟灾害。2000年及以后,除2004年,高温逼熟每年都有发生,且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赣中区域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最严重,其次是赣北,赣南影响最小;3)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36或37℃时,每天有3~4h超过这一界限气温;4)积热与产量及产量因子的相关性比高温时长更大;5)2005年以后,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导致双季早稻单产损失3.9%~18.9%。  相似文献   

18.
孙卉  宣普  王惠  蔡茶花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63-165
该文分析了1961—2015年的池州市气象光照、热量变化情况,以及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池州市光能资源呈明显的减小趋势,但热量条件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涝灾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旱灾面积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热害增多;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用量明显增加;稻谷和油菜单产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从单产气候产量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涝、旱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水稻不同发育期生长的影响,为理解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8个农业气象站点1974—2016年≥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及水稻发育期和产量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对黑龙江省水稻不同发育期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等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空间上从北到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度逐渐延长,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略有缩短;生殖生长期持续天数与生殖生长期≥10℃积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0.712、-0.606、-0.501、0.537和0.554.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10℃积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生殖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0.318、0.374和0.349.[结论]1974—2016年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对水稻生长有利,导致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生产分布现状;根据宁夏1961-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重点分析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宁夏和宁南山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生长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参数与相对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以及宁南山区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发芽期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比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大;幼苗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发棵期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大。生育期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月下旬的日照时数(P〈0.01)和7月下旬的旬气温日较差(P〈0.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最大;5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P〈0.05)和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次之;其他时段气候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去40年宁夏的气候正在向暖干的趋势变化,不同的生育阶段,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不同,生育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已有的气候变化已对马铃薯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气候暖干的趋势继续,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继续。因此,要采取调整播期等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