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学琼  刘力  王健 《畜禽业》2008,(5):28-32
本文报道了用乳胶凝集试验对重庆地区猪伪狂犬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猪场血清学监测以及猪伪狂犬病综合防制措施的研究。随机采集重庆市6个区县的12个未经免疫PR疫苗的规模化种猪场血清423份,用PR乳胶凝集试验检测PR抗体,12个规模种猪场中,血清阳性猪场10个,占83.3%(10/12);检测血清423份,阳性血清57份,阳性率13.5%(57/423),有的种猪场血清阳性率最高达55.6%,说明猪伪狂犬病在我市部分规模种猪场中存在。选接种疫苗但血清流行病率较高的2个猪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用ELISA试剂盒进行效果监测。综合防制措施实施结果表明,半年后,2个猪场所有猪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特别是种猪基本上能达到100%,从源头上杜绝了PRV感染,但是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在实施2年后都不能达到100%,并且也还存在野毒感染而产生的抗体,说明场内依然存在野毒,一旦疫苗接种终止,可能爆发伪狂犬病。但是在综合措施实施1年后,血清阳性率水平和野毒抗体水平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5,(12)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PR)在伊宁市的流行情况。选择伊宁市5家使用g E基因缺失疫苗进行免疫的养猪场,采集不同阶段猪的血清样品549份,病理组织样品94份,利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对伪狂犬病毒(PR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猪场均存在g E基因抗体检测阳性,血清样品总阳性数106份,总阳性率为19.31%;g B基因抗体检测血清样品总阳性数465份,总阳性率为84.70%;PCR检测PRV总阳性数36份,阳性率38.30%,RT-PCR检测PRRSV总阳性数59份,阳性率62.77%,二重感染数34份,占PRV检测阳性数的94.44%。调查表明,伊宁市养猪场普遍存在PRV野毒感染的情况,对伊宁市养猪业构成一定的威胁;PRV感染及发病受到免疫、混合感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海撷英     
《畜禽业》2007,(3)
<正>●三种检测猪伪狂犬病抗体的方法比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陈仕龙等,应用血清中和试验(SNT)、乳胶凝集试验(LAT)和PRV gpI抗体鉴别ELISA 3种方法检测了42份猪血清中的伪狂犬病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NT与LAT 2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7.1%(27/31),阴性符合率为90.1%(10/11),总符合率为88.1%(37/42),且SNT的敏感性高于LAT,但PRV gpI抗体与SN和LA抗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吴在玉  邓敏 《畜禽业》2013,(5):72-73
为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涪陵区生猪养殖场的抗体免疫保护率情况,以及为该区防治动物疫病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2012年对涪陵区25个集约化生猪养殖场进行了定点血清样品采集,分别采集了能繁母猪和仔猪的血清样品各500份,共1000份,然后利用免疫血清学抗体检测试验对蓝耳病抗体进行了血清学抗体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400份血清样品中蓝耳病抗体阳性的血清有336份,阳性率为84%,2011年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为70%,2010年蓝耳病阳性率为55%,2012年与前两年血清抗体监测水平对比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9,(10):14-15
研究应用ELISA法于2016-2018年对怀化市部分地区共3 260份猪血清样品检测PRRS抗体水平,旨在初步了解该地区猪PRRS疫苗免疫接种效果,为疫苗免疫程序优化和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该地区猪PRRS抗体阳性率为75.52%(2462/3260),不同地区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会同县被检猪群血清PRRS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8.20%,沅陵县和溆浦县阳性率稍高,分别为76.80%和75.00%,而洪江市、芷江县和麻阳县稍低,分别为74.41%、74.74%和73.80%;此外,种猪场、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PRRS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78%、84.10%和50.95%,对于规模化猪场而言,免疫接种和未免疫接种猪群PRRS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41%和27.63%,而散养户则分别为73.74%和15.55%。结果表明怀化市猪场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PRRS抗体检测,部分未免疫接种疫苗的猪场需尽快给猪群免疫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20,(9)
目的为了解四川某猪场猪瘟、猪蓝耳病和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及猪伪狂犬病感染情况。方法采集猪场不同类型和生长阶段猪群血清进行猪瘟、猪蓝耳和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结果猪瘟免疫抗体阳性率为90.21%,猪蓝耳病免疫抗体阳性率为94.41%,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2.52%;猪伪狂犬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22.38%。  相似文献   

7.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抗体IPM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HZ08)抗体的免疫学方法,本实验以接种HZ08病毒的细胞培养板为抗原板,以免疫弱毒疫苗的草鱼血清为抗体,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GCRV HZ08血清抗体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实验(IPMA)方法,并对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与ELI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及对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效果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HZ08株种毒按照1×103拷贝/μL浓度接种后72h固定,HRP-Ig G二抗1∶1000稀释,待检血清1∶100稀释时效果最佳;该IPMA方法与草鱼阴性血清、免疫细菌三联疫苗的草鱼血清、感染GCRV JX0901(GCRVⅠ型)的草鱼血清无交叉反应;GCRV HZ08株阳性血清稀释至1∶800时仍能检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实验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符合性实验结果显示,该IPMA方法与ELSIA方法的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5.7%和87.5%;用建立的IPMA方法检测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免疫草鱼,免疫2周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对现地送检的126份草鱼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平均检出阳性率为72.2%。研究表明,建立的HZ08株IPMA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为GCRVⅡ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抗原抗体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8,(4)
为了解四川省2017年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分别在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后,从四川省21个市(州)抽检县采集羊血清共930份,使用竞争ELISA方法进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的血清有818份,平均合格率为87.96%,其中春季的免疫合格率为77.56%(387/499),秋季的免疫合格率为100%(431/431)。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市忠县种猪场PCV-2的感染情况,笔者采用ELISA法对采自6个种猪场的494头份猪血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县种猪场PCV-2感染率为100%(6/6),PCV-2阳性幅度为7.4%~28.1%,总阳性率为17.4%(86/494),经产母猪阳性率为30.4%(51/168),后备母猪阳性率为17.1%(26/152),断奶仔猪阳性率为5.2%(9/174)。  相似文献   

10.
胡祖其  范铎 《畜禽业》2005,(4):42-43
应用血凝试验和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无锡市滨湖区4个规模猪场911例血清中的猪瘟、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结果表明,规模猪场猪瘟免疫效果较好,免疫合格率达85.6%,其中母猪免疫合格率(92.6%)高于种猪(78.2%)和肥育猪(62.4%);猪蓝耳病抗体阳性血清数为362份,占39.74%,其中种猪最高,为50.6%。其余依次为肥育猪(48.3%)和母猪(35.4%)。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0,(6)
通过对长顺绿壳蛋鸡原种场100套种鸡,采用ELISA方法检测禽白血病A/B亚型和J亚型抗体、P27抗原,结合品种选育,淘汰阳性鸡,经4个世代净化,种鸡血清禽白血病A/B亚型阳性率8.88%、禽白血病J亚型阳性率9.17%,种蛋ALV-P27阳性率2.02%。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21,(7)
目的通过检测稻城县牦牛血清中的布鲁氏菌病抗体,了解当地牦牛布病的感染情况,从而为稻城县牦牛布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牦牛血清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次检验,检测结果为阳性和可疑血清,用试管凝集试验再次检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牛即为布鲁氏杆菌病感染牛。结果稻城县牦牛布病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3%。其中3个不同乡镇的牦牛血清样本中有2个乡镇检测出阳性样品,赤土乡检测出5个阳性样品,阳性率3.55%,傍河乡1个阳性样品,阳性率3.57%,香格里拉乡0个阳性样本,阳性率0%。结论基于对稻城县牦牛布病抗体进行检测与分析,发现稻城县部分地区牦牛存在布鲁氏菌病感染。  相似文献   

13.
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的长期免疫保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一种能感染多种鱼类的条件致病菌,引起高致死率出血性败血病,流行于我国海水养殖环境,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本研究以鳗弧菌O1、O2和O3血清型菌株为抗原,制备了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以腹腔注射途径对健康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80.2±4.7)g进行一次免疫,在一次免疫后60 d以同等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对一免组进行150 d的观测,结果显示,大菱鲆血清的3种抗原的特异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4 d显著升高(P0.05),免疫后28 d达到最大值1∶320,免疫后28~150 d稳定在1∶106.7~1∶320,在免疫后14~150 d血清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的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 d大菱鲆抵抗鳗弧菌3种血清型病原感染的RPS分别为43.8%、38.9%和16.7%,免疫后28 d RPS均达最大值100%,免疫后28~120 d的RPS值保持在70%~100%,免疫后150 d的RPS值为35%~100%。对二免大菱鲆观测了90 d,二免后3~60 d的大菱鲆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同期一免的大菱鲆(P0.05),二免后60~90 d抗体水平下降,与同期一免鱼无显著差异(P0.05);二免大菱鲆的RPS值均高于70%,高于同期一免大菱鲆。上述结果显示,以鳗弧菌三价灭活疫苗一次免疫大菱鲆,抗体持续期不少于150 d,有效免疫保护期(RPS70%)不少于120 d;二次免疫大菱鲆,抗体持续期和有效免疫保护期(RPS70%)均不少于150 d。空白组最终体重略高于免疫组,但2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无明显差异,说明三价疫苗对大菱鲆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收集浙江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7种鱼类肌浆蛋白与对鱼过敏和仅对虾蟹过敏两组过敏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结合能力。通过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多种鱼类肌浆蛋白的蛋白质组成和过敏原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鱼过敏和虾蟹过敏两组患者血清对每种鱼肌浆蛋白特异性IgE阳性率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过敏患者血清与不同种鱼类肌浆蛋白反应的阳性率有所差别,总体来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阳性率最高(70.67%),其次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46.67%)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26.39%),鳙、鲤、草鱼和鲟的阳性率相对较低。电泳分析显示不同种鱼类的蛋白质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鱼类与阳性血清反应的组分有所差异,而其中特异性反应阳性率较高的虹鳟、大菱鲆和大口黑鲈3种鱼在分子量12 kDa左右存在特异蛋白条带。本研究对鱼过敏和虾蟹过敏人群血清中多个品种鱼类的肌浆蛋白特异性IgE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分析,对水产品过敏疾病的预防和低致敏性水产食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寄生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血卵涡鞭虫虫体为抗原,制备了多克隆血清抗体。抗体经健康梭子蟹血淋巴吸附处理后,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7680。应用该抗体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采用常用显微镜检、PCR及 IFAT三种方法对采集的养殖青蟹、梭子蟹、及海捕梭子蟹等18个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常规显微镜检阳性检出率为33.3%,而IFAT及PCR检测阳性率77.8%,符合率达100%;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细胞则未被染色;可检测到血卵涡鞭虫不同生活阶段的营养体、腰鞭孢子及合孢体阶段。本文为血卵涡鞭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活史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1869)后的免疫应答反应与保护效果,本研究采用福尔马林灭活法制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施氏鲟,对施氏鲟外周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白细胞组成、吞噬活性、吞噬指数、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等免疫指标及疫苗保护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免疫组红、白细胞数量迅速上升,于免疫后第4天达峰值,分别为(8.50±0.17)×10~8个/mL和(8.96±0.44)×10~6个/mL;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于第7天达峰值,分别为10.50%和15.5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在第21天才达峰值73.51%;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比均于第4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53和30%;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在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21天达到峰值1:20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76.84%。由此可见,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后,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增强鱼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为养殖鲟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疾病的免疫预防技术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将大肠杆菌重组表达的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主衣壳蛋白(MCP),以不同剂量(20μg,尾、50μg/尾、100μg/尾)腹腔注射免疫幼鳜(2月龄),测定各免疫组的血清抗体效价变化规律、头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肝脏Mx蛋白表达及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结果表明,各免疫组抗体效价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其中50 ug/尾免疫组的抗体效价最高,随后各组的效价均下降,至第35天时与对照组无差异;头肾淋巴细胞经LPS、ConA刺激后,50 μg/尾免疫组及100 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均升高,其中50 μg/尾免疫组的刺激指数最高,20μg/尾免疫组与对照组无差异;在免疫后48 h各剂量免疫组Mx蛋白均有低量表达,对照组无表达,各免疫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免疫后第36天攻毒,50μg/尾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为64.3%.研究结果表明,重组MCP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以激发鳜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当免疫剂量为50μg/尾时,免疫保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20,(8)
为了解巴州地区牛细小病毒的流行情况,随机抽检临床表现正常的80头奶牛、80头牦牛和80头肉牛的血清以及相应的粪便样品,抽检发病(流产母牛和腹泻犊牛)的57头奶牛、52头牦牛和46头黄牛的粪便样品,采用ELISA、PCR方法分别检测血清、粪便中细小病毒的抗体、核酸。结果发现:正常的奶牛、牦牛和肉牛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31.3%、46.3%,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8%、0%、0%,奶牛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牦牛抗体阳性率;发病奶牛、牦牛和黄牛细小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7.5%、3.8%、10.9%,犊牛核酸阳性率(17.3%)显著高于成年牛阳性率(5.0%),奶牛核酸阳性率显著高于牦牛核酸阳性率。说明巴州地区牛存在细小病毒感染,不同品种牛感染有差异,成年牛和犊牛感染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郑龙光  冯刚 《畜禽业》2019,(6):11-12
为明确山羊弓形虫病在武隆地区的流行情况,通过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样本,利用ELISA抗体检测法,对武隆地区多个乡镇的养殖场进行弓形虫感染性抗体的抽样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武隆地区存在山羊弓形虫病阳性病例,平均阳性检出率为48%;3种养殖模式中分散养殖模式的检出率最高(60%),专业羊场养殖模式检出率最低(38%);板角山羊、渝东黑山羊和波尔山羊的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山羊的不同生长阶段中青年羊的阳性检出率高达56.7%。通过检测与分析,明确了山羊弓形虫病在武隆的流行趋势,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O3血清型菌株是感染鱼类的重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3株O3血清型鳗弧菌(SMP1、SMP3和SMP4)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首先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内对3株鳗弧菌进行复壮;检测复壮后的菌株毒力,检测的3株鳗弧菌对蓝蔓龙(Trichogaser trichopterus)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05.1 CFU/ml(SMP1)、104.7 CFU/ml(SMP3)和105.4 CFU/ml(SMP4);制备了3株菌的甲醛灭活疫苗,注射免疫牙鲆,免疫后第7天可检测到牙鲆的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免疫后第28天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为1:1280(SMP1)、1:640(SMP3)和1:905(SMP4),提供的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 rate,RPS)为94.4%(SMP1)、100%(SMP3)和73.7%(SMP4)。研究表明,3株致病性O3血清型鳗弧菌菌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SMP3为最适疫苗候选株。本研究为鳗弧菌O3血清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