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测定了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 Inouce)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绿额翠尺蛾在荔枝树的四周嫩叶上均能产卵,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产卵量显著高于中位的产卵量;绿额翠尺蛾的卵散产,通常一片叶只有一粒卵;卵主要产在荔枝嫩叶长度为7~36 mm的叶尖上,其中长度为12~21 mm叶上的产卵量最多;雌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很强的选择性,在荔枝、龙眼、芒果和莲雾4种寄主植物上,荔枝上的卵量显著多于其余3种寄主植物;绿额翠尺蛾雌成虫产卵对荔枝品种也有很强的选择性,在妃子笑、三月红、无籽、风霜、丁香5个荔枝品种上,最喜产卵于妃子笑和丁香上,而在三月红和风霜上的卵量很少。研究结果可为该虫进一步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荔枝品种对绿额翠尺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温度(26±0.5)℃、湿度RH=(80±5)%及光周期L:D=13:11的条件下研究了5个荔枝品种(丁香、无籽、妃子笑、三月红、风霜)对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 Inouc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绿额翠尺蛾的世代发育历期以取食丁香最长(26.3d),显著长于三月红、无籽和风霜等几个品种;以取食三月红最短(23.8d),除与丁香有显著差异外,与其余3个荔枝品种无显著差异。世代存活率以丁香最低(55.1%),三月红最高(75.0%);产卵量以三月红最高(552.0粒),丁香最低(318.0粒);其种群增长趋势(I)仍以丁香最慢,三月红最快,三月红约是丁香的2.4倍。以rm作为抗虫性指标,5个荔枝品种对绿额翠尺蛾的抗性强弱顺序为:丁香妃子笑无籽风霜三月红,说明丁香对绿额翠尺蛾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茶谷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谷蛾属谷蛾科,亦有主张属埋沙蛀蛾科。此虫在我国台湾省有发生记录。在国外曾是东北印度的主要害虫。此虫目前在海南地区发生普遍,是为害成叶和老叶的主要害虫;部份初孵幼虫蛀嫩梢为害,使嫩梢生长停滞甚至枯萎;大发生时亦为害嫩叶,当  相似文献   

4.
本省已知的卷叶虫,有茶卷叶虫、茶小卷叶虫、后黄卷叶虫、小黄卷叶虫及三角卷叶虫(即茶细蛾幼虫)等。其中,茶卷叶虫分布最普遍,在闽东北、闽北等茶区常严重发生,是茶季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包卷、咬食新梢嫩叶或梢顶芽叶,阻碍新梢伸育,  相似文献   

5.
荔枝亥麦蛾(HYPATIMA SP.)生活习性及预报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亥麦蛾(Hypatimas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蛀食荔枝嫩梢、花穗、幼果的害虫,其为害持上升趋势。近期为害程度超过爻纹细蛾。据我们观察研究表明1-6月即荔枝冬季至挂果期,田间明显发生四代。以幼虫过冬。防治时可根据荔枝不同生育期采集春梢,花穗,幼果上的幼虫,置室内饲养观察化蛹期。以预测成虫羽化盛期。预报喷药防治的最佳日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茶窗蛾的生活史及其习性,为防控此虫提供依据。方法:于茶园剪回有茶窗蛾幼虫的筒形叶苞枝梢,插在细口瓶中水培,置于有机玻璃器中饲养观察。结果:茶窗蛾在江西婺源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表土落叶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卵第一代散产在茶芽或初展嫩叶尖端,2~6代产在叶正面(含叶边缘)。1~6代幼虫于3月下旬至5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发生。幼虫卷筒形叶苞潜藏为害,每虫一生一般害嫩叶4~6片。各虫态历期为:卯5.0~1 3.7d、幼虫9.1~27.9d、预蛹1.6~3.7d、蛹8.3~1 3.9d、越冬蛹135.0~1 55.0d。成虫寿命3-3~10.3d。结论:茶窗蛾以幼虫卷叶苞为害,一年发生6代。  相似文献   

7.
二、茶树害虫病毒大田应用效果目前,在大田做过防治应用试验的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颗粒体病毒及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和云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其中,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扁刺蛾、茶毛虫、茶尺蠖、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8.
茶园害虫--天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觉晚  孙少华 《茶叶》2003,29(4):206-207
湖南兰岭茶厂茶园主要害虫为假眼小绿叶蝉、灰尺蠼、大尺蠼(油桐尺蠖)、茶毛虫、丽绿剌蛾、茶弈剌蛾、角胸叶甲;害虫主要天敌有茶园蜘蛛、瓢虫、草蛉、步甲、螳螂、绒茧蜂、黑卵蜂。三种不同管理类型茶园害虫——天敌群落多样性,以生态调控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自然控制园多样性指数与生态调控园近似,但均匀度指数低于生态调控园。以化防管理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说明喷用化学农药治虫、防病、除草对茶园害虫、天敌群落结构破坏性极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省茶园主要害虫有茶毛虫、茶刺蛾、丽绿刺蛾、大尺蠖、灰尺蠖、茶尺蠖、茶蓑蛾、褐蓑蛾、小黄卷叶蛾、茶枝蛀蛾、小绿叶蝉、长白蚧,椰园蚧、蛇眼蚧等十余种。初步估计每年因各种害虫危害,茶叶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茶树病虫发生防治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病虫害是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三十多年来,我国对茶树病虫害的种群组成和变化,主要病虫和天敌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理论以及具体防治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几个方面对茶树病虫的发生和防治的进展进行讨论,并对本世纪末期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一、茶园病虫种群结构我国茶区幅员辽阔,病虫种类繁多,已有记载的茶树害虫400多种,病害100多种。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茶丛茂密郁闭,茶园微气候和营养条件变幅较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茶园病虫区系。原来的优势种一般仍然保持优势地位,主要害虫种类有:小绿叶蝉、螨类(茶橙瘿螨、茶叶瘿蟥、跗线螨、茶短须螨)、尺蠖类(茶尺蠖、油桐尺蠖、云尺蠖、木(木尞)尺蠖)、刺蛾类(茶刺蛾、扁刺蛾)、茶毛虫、茶小卷叶蛾、蚧类(蛇眼蚧、椰圆蚧、角蜡蚧、长白蚧)、  相似文献   

11.
荔枝叶瘿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叶瘿蚊(Mayetiola sp)是国内首次报导的荔枝新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蛹期11—14天,成虫寿命1—2天,卵期2—4天,幼虫期14—39天。越冬幼虫期可达240余天。成虫产卵于嫩叶背面,幼虫孵出后侵入叶肉并发育形成疱状突起的虫瘿,通常一叶多瘿。幼虫老熟后离瘿入土化蛹,大多数是被蛹,但也有围蛹。本文描述了各期虫态的形态特征。温湿度及荔枝品种对叶瘿蚊种群数量影响极大,“三月红”对其幼虫有高度的生理抗性。目前已发现5种瘿内幼虫的寄生蜂。每年春天,于越冬幼虫离瘿入土或成虫羽化出土前用辛硫磷进行土表施药,对压低第一代虫口密度效果显著;氧化乐果或喹硫磷、杀虫双、杀虫单、敌杀死等与敌百虫混合喷雾对卵及初孵幼虫均有明显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对荔枝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适应山地栽培抗旱性较强的东刘1号和适应河边栽培抗旱性较弱的陈紫2年生盆栽实生荔枝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荔枝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荔枝叶片ABA含量上升,IAA和GA含量下降;抗旱性强的品种ABA含量上升的幅度,IAA和GA+,含量下降的幅度均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ZR含量的变化与品种的抗旱性有关,抗旱性弱的品种叶片ZR含量上升,抗旱性强的品种叶片ZR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海南部分荔枝种质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74条引物中筛选出23条多态性引物,用ISSR方法对80份海南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种质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2 ̄0.5之间,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距离为0.55的水平上,80份荔枝种质被分为7组,海垦8号、琼山3号与永25单独为一组,可能属于海南的地方种质。另外,通过与SSR,RAPD等方法对比,ISSR方法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烯效唑处理对荔枝花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妃子笑’荔枝为试材,喷施44.4 mg/L烯效唑,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分析‘妃子笑’荔枝花穗发育期间花穗和叶片内源激素赤霉素(GA_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和茉莉酸甲酯(MeJ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降低了GA的含量,提高了ABA、IAA、ZR、MeJA含量。通过利用烯效唑处理调控‘妃子笑’荔枝花穗发育期间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最终起到控花保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耐寒性较强的荔枝品种元红和耐寒性较弱的兰竹为材料,研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叶片在越冬期的活性氧代谢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1)越冬期间,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荔枝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兰竹H2O2和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大于元红,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则小于元红.(2)越冬期间,荔枝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且到翌年2月18日达最大值而后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兰竹的抗坏血酸(As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元红的AsA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与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相比,元红在越冬期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选择长势稍有差异的两组糯米糍(Nuomici)荔枝树,探索测量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树冠长势的简单和精确的方法,分别测量他们的末次秋梢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片厚度、叶脉粗度、叶片鲜重、自然干燥叶片的重量、烘干至恒重的叶片重量等。结果表明:在两组长势稍有差异的同一个荔枝品种中,他们的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片厚度、叶脉粗度等数据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叶片鲜重、自然干燥叶片的重量、烘干至恒重的叶片重量则差异显著。作者认为:通过测量叶片鲜重来定量判定荔枝果树树冠长势的方法是既简单又精确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白皮糯米糍荔枝(米枝)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其果实前期和中期发育均比较缓慢,盛花55-60d后,果实鲜重、干重、果实横径生长和果实体积增长均迅速增加,在盛花后75d左右达到峰值,从而诱发严重裂果。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提高树体营养水平,喷施果皮增韧剂,促进幼果发育,维持果实横径生长速率的相对稳定,是预防米枝果实裂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影响荔枝花芽分化与形成的叶温及其调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冬春气温偏高的年份,妃子笑荔枝树冠不同方位叶温存在着显著差异,使各方位的花芽分化与形成受到直接影响,从而导致各方位结果母枝抽穗率和挂果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理论上对荔枝叶温调节研究的结果表明,叶温与光强里线性正相关关系。用75%遮阳网遮荫树冠或对叶片喷洒2%-3%石灰水,均有极显著降低叶温的作用。在光强越高,叶温越高的情况下,其降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防治荔枝霜疫病及其生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Bacillus subtilis)菌株对荔枝采后果实霜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体内活性氧代谢(SOD、POD、CAT、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BS-2菌株对荔枝霜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接种处理后6d,其防治效果为37.83%;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CAT和SOD酶活性均比病菌处理的高,而POD、PPO酶活性以及膜透性、MDA含量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比病菌处理的低。当接种后6d,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和SOD酶活性分别比病菌处理的高70.73%、30.76%和297.43%;而POD、PPO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分别比病菌处理的低15.11%、4.96%和28.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