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梁慧珍  李玉珍 《种子》1999,(4):18-19,22
针对目前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存在的突出缺点,采用有效的复合杂交方法,将两种性状差异悬泊优良亲本综合起来,经系谱法定向选择,抗逆性鉴定,决选出售要高产,稳产,高蛋白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豫豆22号。经两年13点次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746.5kg/hm^2,较ck显著增产;丰产稳产性分析,该品种属高产稳产类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福建省高蛋白大豆的发展,解决自身市场需求,选用了‘粤春04-5’作为母本、‘泉豆7号’作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出了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莆豆6号’,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根据2014—2016年福建省粒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对‘莆豆6号’的丰产稳产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产量达2065.8 kg/hm~2,比对照‘福豆234’增产6.55%,表现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宜在福建省春大豆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李琼 《中国种业》2019,(5):77-79
为了解大豆新品种周豆25号的生产特性,2015年以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运用LSD法、Shukla稳定性方差、AMMI模型对周豆25号大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丰产性分析可知,周豆25号每667m~2平均产量为227.38kg,比豫豆22号(CK)增产5.83%,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居第3位;稳定性方差分析可知,周豆25号、安豆5246等6个品种与环境的互作方差为0,变异系数较小,稳定性最好;适应性分析可知,周豆25号、科豆17和秋乐1401的IPCA1均值为0,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较好。因此,周豆25号是一个具备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适合黄淮海南片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正>驻豆19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室,依据大豆育种原理,于2002年以郑88013为母本、驻970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2003-2010年系谱法选育,定向选择出的优质、高产、广适的大豆新品系,201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15002。该品种表现高蛋白、丰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宜在河南及长江流域夏大豆种植区推广种植。1品种选育1.1品种来源驻豆19的母本郑88013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一个高产、抗病、抗倒品系;父本驻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258-6264
对花生品种进行可视化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分析,为高产品种筛选和生产应用提供指导。本研究以2014年河南省花生区域试验为基础,利用GGE (Genotype+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双标图评价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以参试品种‘开农70’为例进行可视化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豫花43号’、‘开农70’、‘开农0316’、‘豫花44号’、‘豫花42号’是理想的高产高稳品种。其中‘开农70’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综合排名第二;单株生产力和百仁重与荚果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二位。综上所述,GGE双标图可以全面有效的评估参试品种,其中‘开农70’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合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利用,在生产中可侧重做好单株生产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豫豆24是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丰产、抗病、中熟大豆新品种。亲本组合为:[(豫豆15/豫豆10号)F1//(泗豆/周8460)F1]F1///[泗豆11/周8460)F1//(周85054/周8265)F1]F1。1998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该品种1993~1994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697kg/hm2,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7.29%,居第一位。1996~1997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603kg/hm2,比对照豫…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驻豆6号是由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以驻90006为母本,豫豆21号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8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8001.该品种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抗病,适宜在河南全省夏大豆种植区推广种植,2009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相似文献   

9.
开农41号花生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2003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结果,通过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时开农41号和对照豫花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农41号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李卫东  梁慧珍 《种子》1999,(4):78-79
豫豆25号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适应性广,比高产对照豫豆8号增产7.29%,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3.16%,其子粒外观良好,是一个丰产,优质,多抗,早熟的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GGE双标图在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研究了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科学评价参试品种与试点,为品种审定及试点遴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可直观分析农作物两向数据的GGE双标图对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品种与试验点环境间的关系、各试点的代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理想品种为‘豫花55号’,能有效地选择高产稳产品种的试点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濮阳市农业科学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莆豆6号系以粤春04-5为母本、泉豆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而成的春大豆高蛋白新品种。在2014~2015年的省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平均产量达2065.8 kg.hm -2,比对照福豆234增产6.55%。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福建省春大豆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基于AMMI模型的黄淮海夏大豆国家区试产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博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69-74
为了解黄淮海夏大豆国家区试中各品种丰产性、 稳产性以及各试点鉴别力, 推动该地区大豆育种和推广工作, 利用 AMMI模型对 17个品种 (系) 在 8个试点的大豆产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品种(g)、 试点(E), 品种×试点(g×E)互作、 交互效应主成份值(IPCA)均达极显著水平。丰产性前 3位品种依次为 :‘SFy0803’ 、‘中黄 37’ 、‘沧豆 11’ , 稳定性前 3位品种依次为 :‘邯豆 5号’ 、‘沧豆 11’ 、‘中作 J8032’ ,试点鉴别力前 3位依次为: 临猗、 临汾、 潍坊。试点的稳定性参数与经纬度、 生育期内平均气温、 降水、 日照的相关系数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和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江苏花生新品种鉴定试验参试品种(系)的特征特性,促进江苏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高稳系数法分别对淮南、淮北组的12个参试品种(系)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并进行品质、抗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各参试品种均具有中等以上的耐旱性、耐涝性、叶斑病及锈病抗性。具体来说,淮南组的‘宁泰9922’产量较高,且稳产性较好;‘苏花0537’种皮深红色,熟期早,适应性广,粗蛋白含量较高;淮北组的‘连1001’、‘赣榆10-6’、‘东花9号’及‘徐0627’分别较对照‘徐花13号’增产4.7%~7.4%,同时产量稳定性优于对照。因此认为以上品种可以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也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花生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鲁西南地区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科学的分析评价鲁西南地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联合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模型对 3个试验地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0、济麦22和周麦22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优异,周麦18、烟农999和山农20属于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的品种,良星99和山农28属于稳产性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青农2号稳产性较好丰产性较差,但矮抗58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但在E3具有特定区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高产优质多抗国审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0’的产量表现和构成因素,旨在为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国家、省中间试验及大面积应用多点数据,对‘瑞华麦520’的高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华麦520’在江苏省3年中间试验增产点率达100%,国家区试两年增产点率均为88.2%,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7.16%和12.2%,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1和7位,品种离优度值分别为494.97和618.97,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2和3位,平均穗数633.0±64.5万穗/hm2、穗粒数31.1±4.5粒、千粒重40.2±3.0 g,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均值变异系数和品种离优度值均较低。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瑞华麦520’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对黄淮南片麦区主要病害、灾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夏玉米丰产、稳产性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河北省各地区生态条件差异大,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丰产、稳产玉米品种较少的突出问题,以当前推广的紧凑型、半紧凑型和松散型玉米为材料,采用高稳系数法对近几年河北省主要推广的夏播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丰产、稳产性能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最适宜推广的品种如下:山前平原区为郑单958、雅玉12和浚单22,高稳系数(HSC)分别为0.85、0.87、0.86;冀东平原区为豫玉23、唐玉15和浚单20,HSC分别为1.02、0.97、0.96;黑龙港地区为蠡玉16、矮秆225,HSC分别为0.95、0.83。本研究为筛选适宜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丰产、稳产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3—2014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广西蔗区甘蔗品种结构单一化局面,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对广西甘蔗新品种在2013—2014年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蔗糖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农艺性状等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甘蔗新品种推荐审定和充实蔗区。2年新植1年宿根的试验结果表明,12个参试材料中,‘GT06-244’、‘GT06-1721’、‘GT07-994’、‘LC05-136’和‘GT06-3283’综合表现较好,平均蔗茎产量比对照增产20.20%、10.59%、8.94%、3.15%和1.60%,平均蔗糖分比对照分别高0.16、0.17、0.46、0.93和0.36个百分点。‘GT06-244’表现高产、中糖,稳定性好,极易脱叶;‘GT06-1721’表现高产、中糖,抗病性好,抗倒性强;‘GT07-994’和‘LC05-136’表现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好;‘GT06-3283’表现中产、高糖。上述品种均达到广西糖料蔗推荐审定标准,可根据生产的需要,在适宜地区进一步示范种植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豫东蔬菜产区越夏辣椒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整、优化豫东辣椒产区品种结构,筛选适宜的越夏辣椒优良品种供菜农使用并满足市场需求,以‘绿剑’、‘永利109’、‘博研168’、‘极品158’、‘香辣4号’和‘黄金龙’等6个夏辣椒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湘研16’为对照,采用常规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在豫东蔬菜产区现行的生产、生态及技术条件下,这6个夏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性状、产量因素、增产增收效应及抗病性等总体上均优于对照‘湘研16号’。这些辣椒品种既是比较理想的‘湘研16’替代品种,又可满足辣椒生产中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述了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豆超高产实例。美国利用半矮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创造高产达5610kg/hm2。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5280kg/hm2,中国“新大豆1号”创造了单产5956.2kg/hm2的全国大豆产量最高纪录。“辽21051”,单产为4908kg/hm2。豫豆25号产量高达4759.5kg/hm2,“诱处4号”,得到4878kg/hm2的产量。“MN413”产量平均4726.2kg/hm2。近年来,中国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超过45%)、高油(超过22%)及专用的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质大豆豫豆24号蛋白质含量45.68%,平均可达4267.5kg/hm2,高油大豆垦农18脂肪含量23.98%,平均可达4200kg/hm2,简述了大豆“垄三”、“小双密”、“大垄密”和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并对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