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公益林区1999年和2008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掌握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及其蓄积变化动态的基础上,运用蓄积量换算生物量因子法,估算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公益林的生物量、碳储量。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2008年,公益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从72.33 t·hm-2增长到113.33 t·hm-2,年均增长率4.91%;公益林的总生物量从253.33×104t增长到396.93×104t,增加143.60×104t。总碳储量从122.66×104t增长到198.47×104t。增加75.81×104t,年均增长率5.25%。说明通过多年公益林建设,林分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生物量及碳储量有效积累,生态功能更加增强。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省思茅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汇总报告》和《普洱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报告》相关数据,对普洱市2005-2011年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从分析的情况看,普洱市6年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均实现了增长,分别增加149086.40 hm2、43628160 m3、3.76%;2011年底林地面积达3278071.30 hm2、活立木蓄积达268210210 m3、森林覆盖率达68.6%;林地单位面积蓄积从2005年的71.8 m3 hm-2增加到2011年的81.7m3 hm-2,森林资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4,1999和2004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全省3期森林生物量分别为1.496亿,1.615亿和2.244亿t.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产力在1994-1999年间为1.557 t·hm-2a-1,在1999-2004年间为2.060 t·hm-2a-1;浙江省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林分质量仍然较低,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生产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适合于大尺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但在总体单位蓄积很低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森林生物量被高估.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海南省1979年森林资源清查及后续4次森林资源复查成果,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森林资源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对第五次(2008年)森林资源复查指标进行预测.通过后验差检验法检验,获得的有林地面积、林分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蓄积、林分单位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精度都为合格以上,平均相对误差均少于4.00%,而林业用地面积的精度不合格,平均相对误差为2.83%.预测结果为:有林地面积198.60万hm2,平均绝对残差1.91万hm2;活立木总蓄积8031.45万m3,平均绝对残差143.04万m3;森林覆盖率58.57%,平均绝对残差0.56%.预测值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井冈山林相图为基础图形资料,根据1999年的二类清查资料建立数据库,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论述了森林资源的分布特征;统计了各种森林类型的面积;实现了资源现状的可视化以及森林类型自动查询和检索;并输出专题图.关于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分析得出:从1988年至1999年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73.1%增长到85%:有林地比例从77.80%增加到88.38%,1988年、1995年、1999年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分别为65.25m3/hm2、96.15m3/hm2、105.50m3/hm2,蓄积显著增加后趋于稳定.1995年和1999年保护区总生物量分别为6 160 986.70t和6 245 181.834t,碳储量密度分别为86.82t/hm2和90.93t/bm2,平均增长1.83t/hm2·a,碳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传统的模拟测算法进行改进,以露水河林业局东升林场森林资源小班数据库为基础,测算了"十二五"期间商品林的合理采伐量,并模拟了在此采伐影响下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过30年的采伐,成熟林和过熟林面积之和占商品林的比例由41.62%调整到42.02%,成熟林面积大幅度增加,过熟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资源结构得到优化;经过前5年的采伐,商品林蓄积由189.14万m3增为193.29万m3,森林资源消耗量低于生长量;每公顷蓄积由起初的134.85m3增加到137.80 m3;前5年合理年均采伐面积为182.42hm2,年均合理采伐蓄积为3.59万m3,可作为"十二五"期间调整采伐限额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源市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8年和2008年辽源市二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地森林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辽源市森林资源的质量正逐步提高,森林年均净增率达1.8%,有林地面积增加了648.3hm2,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03%。活力木总蓄积增加2 261 408 m3,有林地森林蓄积增加2 443 026m3,人工林面积增长率为5.73%,蓄积增长率为24.50%。文中对研究期内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增加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湿地松优质高产纸浆原料林密度控制与管理技术,进行了不同初植密度造林与间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a生、12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8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木材性有极显著差异.林分在8a生时,平均树高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树高越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效应是林分密度越小胸径越大,蓄积量的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蓄积越大,木材材性是以中等林分密度质量最好.营造湿地松高产优质纸浆原料林适宜初植模式为2 m×2 m、2 m×2.5 m,即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5株/hm2和1 995株/hm2,此时2 50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5%、1 99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0%后4 a(林分年龄为12 a),这二种密度林分蓄积分别为224.08 m3·hm-2和206.64 m3·hm-2,蓄积加间伐材材积的总产量分别为244.56 m3·hm-2和218.72 m3·hm-2.为培育出质量和产量兼优的湿地松纸浆原料林,当林分生长到8 a生时,应及时地进行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9.
日本落叶松大径材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6年生日本落叶松大径材的培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保留密度600株·hm-2和750株·hm-2的效果最佳,伐后5年大径木可增加50%左右,是对照区的3倍,小径木下降70%左右。主伐时产量预测为:600株·hm-2的林分材积416.94 m3·hm-2,产值91.96万元·hm-2;750株·hm-2的林分材积453.28 m3·hm-2,产值93.62万元·hm-2。  相似文献   

10.
对宜良县禄丰村林场海拔高度1 850 m,于1954年起经营的华山松+云南松混交林在其形成成熟林的50年生长过程中,就其采取间伐措施后林分中两树种林木株数(密度)胸径及断面积的变化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立地条件相同地段设置的2块0.1 hm2的固定样地(其中,一块样地为继1978年后于1984年、1990年、1997年和2004年进行4次间伐的林分,另一块样地为未进行任何间伐活动,作为对照的林分)的林木30年(1978~2007年)的定位连续观测,其间伐和对照样地林分的林木密度分别从3 070 株·hm-2和4 400 株·hm-2降为580 株·hm-2和850 株·hm-2,林分的林木株数组成从华山松分别占91.9 %和87.4 %降至69.0 %和49.4 %,云南松从8.1 %和12.6 %上升至31.0 %和50.6 %,表明该地区较适宜云南松生长.在定位观测的30年间,无论混交林中的华山松或云南松林木的平均胸径,间伐林分始终大于对照林分;1978和2007年,间伐林分的林木胸高总断面积呈现几近相等(2 403.9 m2·hm-2与2 384.9 m2·hm-2),而对照林分林木的胸高总断面积则呈现较大幅度地降低(3 260.0 m2·hm-2与2 988.6 m2·hm-2),揭示了在华山松+云南松混交林经营过程中间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林龄5 a、造林密度2 m×3 m的西南桦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伐处理,连续3年对标准地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分健康、森林植被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生长伐可有效提高目标树及辅助树单位面积材积,未降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得到调整——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存在一定的变化,各层次所占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3.
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ulla)与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不同混交处理3a生林分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1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9.27cm,14.50m,0.0514m3,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尾叶桉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13.50cm,15.97m,0.1098m3,比纯林高45.6%,10.1%,113.6%;纯林和混交林林分每公顷蓄积分别为88.83m3和98.00m3,混交林比纯林高10.3%。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处理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及径高比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林分密度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是森林资源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林木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无人机影像,以实现提取不同郁闭度的林分密度,旨在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山区森林资源更新恢复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伐后更新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hanica纯林为主,基于无人机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方法提取了低、中、高3种不同郁闭度林分的天山云杉冠幅信息,进而估算林分密度,提出了采用平均冠幅法估测高郁闭度林分冠层遮挡区域林木株数的方法。【结果】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伐后更新的天山云杉树冠边缘信息提取精度较高,提取的林分密度与实测结果相近。其中低、中郁闭度林分中林分密度提取精度分别为0.9868和0.9333,高郁闭度林分中林分密度提取精度相对较低,为0.7657。【结论】总体来看,该方法用于研究区天山云杉林伐后更新地林分密度估测是可行的,采用树冠平均冠幅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伐后更新造林地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经营密度(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375株/hm2及750株/hm2的对照样地)试验样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林的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及郁闭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变化林分平均胸径和株高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各试验样地的材积总量却小于对照样地。并最终确定保留木为225~300株/hm2的林分密度可以作为塞罕坝地区培育大径材华北落叶松林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6.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内不同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林分涵养水源功能为目标,研究涵养水源功能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旨在通过林分因子来评判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高低。结果表明: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层厚度、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的相关关系最密切,影响也最大,该10个林分因子可作为评价不同林分类型涵养水源功能高低的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能力相关性较大的林分因子为胸径(0.734 7)、年蓄积生长量(-0.806 8)、冠层厚度(0.464 7)、冠幅(-0.674 6)、群落结构(-0.370 0)、地被物盖度(0.677 6)、公顷蓄积量(-0.617 9)、郁闭度(-0.587 2);土壤层涵蓄水分能力相关性较大的林分因子为树高(0.592 1)、胸径(0.275 0)、公顷蓄积量(0.827 5)、郁闭度(0.317 3)、年蓄积生长量(0.767 7)、冠幅(0.749 0)。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水量和土壤层有效涵蓄水量相关性较大的因子为郁闭度、公顷蓄积量、下木盖度、胸径、冠幅;林地总的蓄水量相关性较大的因子为地被物盖度、公顷蓄积量。  相似文献   

17.
人工同龄纯林理论郁闭度测定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与林地面积的相关比例关系,推导,计算出人工同龄纯林林木品字形排列和矩形排列,且株行距不同的林分理论郁闭度。使用者在使用时,只要根据林木的不同排列方式,株行距,树冠半径长,即可计算出相应的理论郁闭度值,解决了人工同龄纯林在一定范围内理论郁闭度的测定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9.
In young sugi (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 stands, crown shape (crown length/crown diameter) ratio, average branch inclination, and spatial density of foliage in the crown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ithin crowns, foliage distribution increased from the apex downward and, until crown closure, reached a maximum near the crown base. After crown closure, the maximum occurred near the middle of the crown. In each stand, foliage distribution in the canopy showed almost the same vertical change over time as it did in individual crown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liage in the canopy moved upward with stand age,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canopy depth and leaf mass. The shape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was almost symmetrical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halves in the closed stands, although slightly skewed downward. The logarithm of average spatial density decreased linearly as cumulative leaf mass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top of the canopy. The tota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rowns exceeded the stand area from the middle of the canopy downward in the closed stands because of crown overlap. However, partly because of changes in crow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the increase in leaf mass with stand age did not always cause more severe crown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20.
秦岭中段华山松林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秦岭中段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在秦岭中段的火地塘林区,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设置26块20 m×20 m的标准样地,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依据,从活力、组织结构、土壤因素、抵抗力4个方面22个指标入手,对秦岭中段华山松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秦岭中段的华山松林整体活力指标较低,大部分都处在20~35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