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速保利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速保利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优异,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比常用药剂粉锈宁防效高,用量少。苗期施用6.25μg·mL^-1的药液,防效达90%以上。该药剂具有很强的铲除作用,在潜育期施用25μg·mL^-1的药液,可控制病害发生。喷施12.5μg·mL^-1的药液,持效期为25d。该药剂具有内吸传导性能,以向上传导为主。建议适期早喷,施药浓度为,苗期6.25 ̄12.5μg·mL^-1,成株期12.5 ̄25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25,12,5μg·mL-1的多效唑进行保护性施药即可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达到100%的防效。200μg·mL-1的治疗性施药可铲除寄主体内的条锈菌菌体,并使已形成的孢子堆枯死。25μg·mL-1的治疗性施药可铲除白粉病寄主体内茵体和使体表的菌落崩解。0.05%和0.1%的拌种量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持效期分别为50d以上和27d以上,但拌种用量不可超过0.1%以免引起药害。本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可作为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高效药剂,可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25,12,5μg.mL^-1F的多效唑进行保护性施药即可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达到100%的防效。200μg.mL^-1的治疗性施药可铲除白粉病寄主体内菌体和使体表的菌落崩解。0.05%和0.1%的拌种量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持效效期分别为50d以上和27d以上,但拌种用量不可超过0.1%以免引起药害。  相似文献   

4.
速保利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速保利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优异,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比常用药剂粉锈宁防效高,用量少。苗期施用6.25μgmL-1的药液,防效达90%以上。该药剂具有很强的铲除作用,在潜育期施用25μgmL-1的药液,可控制病害发生。喷施12.5μgmL-1的药液,持效期为25d.该药剂具有内吸传导性能,以向上传导为主。建议适期早喷,施药浓度为,苗期6.25~12.5μgmL-1,成株期12.5~25μgmL-1,各喷一次即可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5.
经测定豫北地区土壤可给态钴含量(EDTA·HOAC·NA_4OAC为提取剂)0~0.046μg·g ̄(-1),平均0.019μg·g ̄(-1)。供测标本钴含量都低于0.05μg·g ̄(-1),其中低于临界值0.02μg·g ̄(-1)的占57.38%。在该地区施用钴肥约有6%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pH5.0的HOAc-NaOAc缓冲溶液中,当有0.10%SLS存在时,Ag(I)与QARH形成1:1络合物,λ_(max)为535nm,ε为1.05×10 ̄5L·mol ̄(-1)·cm ̄(-1),Ag(I)含量在0.005~1.00μg/mL范围内服从Beer定律,稳定常数为1.78×10 ̄(15).所提出的方法用于精铜矿中微量银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草莓茎尖的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筛选出草莓茎类组织培养所采用的生长培养基和分生培养基最优配方分别为Ms+B0.344μg·g-1和Ms+A0.55μg·g-1。其发育适宜温度为17℃~29℃。组织培养苗长到25~3.0cm时,移植到生根基质中(用珍珠岩),7d后,90%的小苗生根,移栽成活率可达100%.由此法繁殖的无病毒苗,每株成本仅为0.048元,每亩可增值580元.  相似文献   

8.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1993年在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开展了不同施肥量的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冠根比0.4~0.71∶1;全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是“S”型曲线,到乳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最终生物产量的46.9%~53.8%;乳熟期叶面积指数3.27~3.64;三叶期~完熟期光合势259万m ̄2·d ̄(-1)(hm ̄2) ̄(-1)~291.75万m ̄2·d ̄(-1)·(hm ̄2) ̄(-1);拔节期净光合生产率11.8~13.7g/m ̄2·d;吐丝期叶绿素含量8.5%~13.5%;拔节前期全磷含量0.34%~0.38%;不同施肥量籽粒灌浆强度和产量均高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适当的施肥量会得到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溴氰菊醋、甲氰菊酯、氰戊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对广赤眼峰(TrichogrammaevanescensWestwood)、螟黄赤眼峰(T.confusumWiggiani)、松毛虫赤眼峰(T.dendrolimiMasts.)成蜂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同一种赤眼峰成蜂的毒力不同;不同赤眼蜂种群的成峰对同一药剂的反应差异也较大,其中溴氰菊酯的毒力最大(LC_(50)<2.30μg·mL ̄(-1)),甲氰菊酯相对较小(LC>12.50μg·mL ̄(-1));3种赤眼峰中,以广赤眼蜂对药剂反应较迟钝,忍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海城市西四渔场高产塘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4~1985年对海城西四渔场养鱼他的生态学调查材料,论述了鱼池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初级生产力以及能量转化效率。鱼池的产量为2.24~5.70g·m ̄(-2)·d ̄(-1),其中鲢鳙鱼产量为1.44~3.79g·m ̄(-2)·d ̄(-1)。初级生产量(产氧量)为6.18~17.18g·m ̄(-2)·d ̄(-1),转化为鲢鳙产量的能量生态效率平均为10.83%。文中比较了海城和镇赉的4个高产塘,从而探讨增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自交,杂种后代各性状趋于稳定,正反交杂种形态有较大差异,而高世代杂种与杂种一代相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比较高,花粉可育率均达到90%以上,但与双亲相比仍然稍差。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但仍有少数细胞出现异常染色体行为。杂种后代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主要以形成环状和棒状的二价体为主,但也形成四价体等其他染色体构型。杂种后代中平均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在6.7~8.2,最多全部20条染色体形成10个二价体,其中形成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比例相差不大。除了形成二价体外,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形成少数四价体。与亲本相比,杂种后代染色体联会出现较多的非同源联会,平均每个细胞形成二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少,而形成四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多。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四分体。在此过程中,绝大多细胞染色体行为正常,但有个别细胞出现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些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形成染色体桥;有些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和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此杂种后代减数分裂过程较正常,探明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特征可为白菜型油菜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乌塌菜杂交种生产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以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为指导,以青梗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8S02作不育源,采用杂交、自交、兄妹交方法,向乌塌菜可育品系08S05中转育不育基因。选育出具有50%乌塌菜遗传性状、不育株率为100%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拓宽了青梗白菜核不育基因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及抗锈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亲本的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孔密度与侵入前的抗锈性有极高的相关性,而其杂交后代无此种关系,表明亲本的物理抗锈因素没有传递给后代,其抗锈性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4.
薹菜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薹菜再生体系进而为转基因工作做准备,以薹菜无菌苗子叶-子叶柄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适于薹菜再生的外植体类型,以苗龄、AgNO3 的质量浓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建立了薹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5 d苗龄的子叶-子叶柄为最佳外植体材料. 筛选出最佳培养基为1/2NH4+浓度的MS+BAP 5 mg/L+ZT 2 mg/L +NAA 0.7 mg/L+AgNO3 7.5 mg/L,子叶-子叶柄再生频率达67.8%.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河北杨和新疆杨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 S+0.25 m g/L 6-BA+0.01 m g/L TDZ+0.25 m g/L IAA;在此培养基中,叶片分化率河北杨可达70%,新疆杨可达52%;平均分化芽数河北杨为6.84个,新疆杨为5.32个。6-BA单独使用对叶片不定芽诱导没有效果,NAA作用不明显。叶片刻伤方式对两种杨树叶片诱导不定芽影响显著,沿中脉横切效果优于去除叶边缘,诱导的不定芽数前者比后者约多3个。光照显著影响叶片不定芽产生的时间,不定芽在3~5 d暗培养后转至16 h/d光照下培养比全程16 h/d光培养发生早15 d左右;光照对分化率和平均分化芽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野生黄木香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其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并建立了野生黄木香的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利于野生黄木香分化的诱导培养基为M S+A gNO33.0 m g/L+6-BA1.5 m g/L+NAA 0.5 m g/L+琼脂6.5 g/L+蔗糖30 g/L;以M S+A gNO33.0 m g/L+6-BA 1.5 m g/L+NAA0.05 m g/L+琼脂6.5 g/L+蔗糖30 g/L为增殖培养基时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倍数为5.5;黄木香高效的再生体系为1/2 M S+A gNO34.5 m g/L+IBA 0.2 m g/L+质量分数0.2%活性炭+琼脂4.0 g/L+蔗糖20 g/L,其生根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在临床样本能够同时检测猪种、牛种、羊种、绵羊种布鲁菌的多重PCR方法,根据NCBI已收录的布鲁菌全基因,设计并合成4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的反应条件,建立能够同时检测4种布鲁菌的多重PCR诊断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可以从4种布鲁菌以及4种细菌混合物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276、494、733和976bp的特异性条带,对照组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对4种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检出量为猪种32.2pg、牛种21.3pg、羊种27.5pg、绵羊种43.2pg;人工模拟感染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能从混合感染的病料中特异地检测出4种病原菌。应用该方法对200份临床奶山羊乳样进行检测,结果检出4份阳性。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检测4种布鲁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兰州百合及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核型。【方法】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兰州百合和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兰州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6st+14t,相对长度为6.35%~12.0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3.25%,染色体相对差异较大。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4m+12st+8t,相对长度为6.11%~12.9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结论】兰州百合的核型类型属于3A型,有斑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以有斑百合核型的进化较高,可见不同居群的百合间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黑松和花旗松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种栽培的奥地利黑松、花旗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针叶进行冰冻后测定其电导率,比较三者间的抗寒性;并对3个树种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探讨其抗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的抗寒性与油松接近,而花旗松的抗寒性比二者稍强;花旗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组织中K+含量非常高,奥地利黑松的可溶性糖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油松则是K+和ABA含量较高。另外,油松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可能也对抗寒性有贡献。可见,3个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抗寒机理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