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区充足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立足阿克苏地区生产实践,学习借鉴毗邻喀什、和田地区多熟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适宜阿克苏地区发展的“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三大类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效益,以此促进本地多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是一种符合生物群体结构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形式与配套的综合技术体系,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淮北地区发展棉花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机理1.1因地制宜,讲究效率棉花立体种植涉及多种作物、多种因子、多种学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3.
位于滇中的澄江县,全县人均耕地公0.05hm^2。其中旱地面积占47.9%;通过改造传统的旱作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结合,实行立体多熟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同时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历时六年的开发与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多熟种植和旱作农业,推动农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是一种符合生物群体结构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形式与配套的综合技术体系,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继承和发展传统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地面覆盖技术;推广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间套复混多熟种植和化学抗旱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小麦间套蚕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增鹏 《云南农业》2002,(10):11-11
小麦与蚕豆间套种是旱作多熟立体种植技术之一,是继大春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后,又在小春作物上推广应用的一项适用技术。 ——小麦与蚕豆间套种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1.可促进土壤养分的充分利用和培肥地力,即可增加麦地土壤的固氮根瘤菌数量,从而达到改善土壤团粒……  相似文献   

7.
朱普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97-898,906
论述了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发展鲜食类作物多熟立体种植经济效益及对防范市场风险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季节性干旱的多发性、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3个方面论述了西南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基本思路.即①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模式;②以保土保水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③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节水灌溉与集雨补灌技术;④以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⑤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为重点的化学抗旱保水技术.  相似文献   

9.
"武山西梁模式",即武山县旱作农业两年三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是指在海拔1 500~1 850 m的浅中山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正茬及复种豆角、原膜二次利用点播油菜、小麦等作物于一体、粮油菜、粮粮菜、菜油菜两年三熟综合协调发展的高产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本文以武山为例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元多熟种植复种指数高、作物收获种类多、产量高、资源利用率高;稻田多熟制种植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提高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多种经营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蔬菜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助下,实施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并总结出了完善成熟的优势农作物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和一套立体种植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对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棉田间作套种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熟立体问套复种制是以提高棉田整体效益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体系,改革棉田耕作制度,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可以解决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矛盾.根据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及其有利条件,归纳总结了当前棉田间套制度的主要技术模式,提出了未来棉田间套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 ,其现状和特点是 :“因地制宜 ,特色明显” ;“内容丰富 ,模式新颖” ;“经作为主 ,增效显著” ;“集约生产 ,技术配套”。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多元化是多熟立体种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其现状和特点是:“因地制宜,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模式新颖”;“经作为主,增效显著”;“集约生产,技术配套”。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多元化是多熟立体种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西吉县旱作农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吉县旱作农业现状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西吉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推广科学的培肥技术 ;修建水平梯田、坝地 ,改善耕作栽培措施 ;大力推广立体复合种植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集水微灌技术。  相似文献   

15.
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玉田县农村经济局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在国家蔬菜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协助下,实施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在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的基础上,创新了新模式和新技术,总结出了一套完善成熟的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宜兴市位于江苏南部,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这些旱作农业区,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人多地少,林牧、果农、五谷杂粮种植一体化,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复种指数,形成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能量级循环利用的立体旱作农业。为掌握旱作立体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正确指导农业生产,促进旱作农业深入发展,我们通过调查,对宜兴旱作立体农业的现状与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发展前途与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麦茬旱作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刘祖贵郭国双麦茬旱作水稻就是在一年两熟的轮作倒茬地块上,选用耐旱、早熟、抗病、高产的水稻品种,麦收后及时在旱地状态下进行直播、机播、耧播、人工撒种均可,全生育期不实行淹水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类似于种植旱作物一样来种植水稻,水分管...  相似文献   

19.
以间套复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南疆地区多熟种植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为新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产、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现根据实践总结出适宜南疆发展的多熟种植模式和效益简述如下。1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1.1小麦、地膜复播玉米“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榨菜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以及江苏东南沿海地区所具有的温光资源、水土环境特征等。结合该区域的农作特点,提出了旱作农田"榨菜.春玉米"、"榨菜.棉花"和"榨菜.西瓜"3种多熟集约种植类型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